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說課稿《長方體的認識》

學問君 人氣:2.03W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的認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長方體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節課。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透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

 二、教學目標爲: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的能力,並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③思想品德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爲:掌握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和認識長、寬、高。

教學難點爲: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採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透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內容屬於幾何知識中的概念教學。立體圖形的教學必須在利用實物模型的直觀活動中,透過分析、比較、綜合,初步概括形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圖形。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程序爲:

1、直觀(實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徵),抽象(圖形)

3、具體化(應用) 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步:聯繫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課:

首先,計算機顯示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爲下面講“體是由平面圍成的”埋下伏筆。接着,老師出示長方體教具並引導學生觀察:“它是由什麼圍成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微機示墨水瓶盒等各種長方體物體,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讓學生初步感性認識長方體。然後老師適時提問:“怎樣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是長方體呢?我們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了。”這種利用計算機複習舊知,提問題導課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並激起了求知慾,自覺、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標,合作學習,概括長方體的特徵,抽象圖形

在這個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1.觀察實物或模型,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讓學生仔細觀察,並用手摸一摸,透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大腦的分析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計算機進行演示,然後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爲展開研究長方體的特徵鋪平道路。

2.師生共同研討長方體的特徵,解決重點。

我打算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要討論的問題放手給學生。我列出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

(1) 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相對的面有什麼關係?

(2)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 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並用計算機動態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 這是演示讓學生數面,並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 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組,有規律地數出有12條棱,並驗證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3) 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引導,循序漸進。比如在數面和棱的多少時,透過先讓學生自已數,過渡到老師指導下的有規律地數,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大有益處。並且採用了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精神。

3.抽象圖形,並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由實物到幾何圖形,是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憑藉,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準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並討論: “你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每個面畫出來是什麼樣子?爲什麼有的面畫成了平行四邊形?爲什麼有的棱畫成了虛棱?”並運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從實物中隱化、抽象出長方體物體的圖形。並與前面學習的長方體的特徵,在學生頭腦中共同構建,由實物 特徵 圖形,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認識長方體圖形的基礎上,計算機演示並講解長、寬、高的概念,突出強調由於長方體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長、寬、高也隨之變化,然後讓學生練習實際測量其長、寬、高,加深學生的認識,解決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

第三步,具體化(應用)內化新知

數學概念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直觀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與練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