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六篇

學問君 人氣:5.19K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六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重要作用。

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方法,培養學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爲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透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爲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爲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透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爲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啓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爲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資訊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爲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爲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爲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資訊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預習題可設計爲: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小於所受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麪上。2、一個 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着這種古老辦法。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裏充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爲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爲:

(以《浮力》一節爲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爲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係,在這裏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着與液體密度相聯繫,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係。

問題(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裏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透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槓桿》,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下面我分西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三物理課本第十三章內容,教材第12章分別各用一節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體內容。槓桿平衡條件是貫穿於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本章內容與下章知識聯繫密切,學好本章知識就能爲下章知識奠定基礎。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學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他們厭倦了教師的單獨說教 ,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槓桿的平衡條件和槓桿的一些應用。

⒉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槓桿,體會槓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使用,樂於在周圍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槓桿,具有利用槓桿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識,認識科學探究中必須有合作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爲:

三、教學重點、難點

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所述物理規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第二部分 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採用直觀教學、示範畫圖的教學方法,並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的綜合優化,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準確把握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歸納出利用槓桿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實現。

第三部分 教學程序設計

⒈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透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並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爲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⒉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槓桿示意圖,板書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槓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槓桿。透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於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於理解,需要反覆地講解和強調,因爲在初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麼從這裏入手,講解作圖過程,

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⒊探究活動 增強體驗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數據討論、總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發散思維

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槓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爲零,則對槓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後讓學生透過畫出槓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優缺點,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並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與小結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佈置作業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課內容,爲下節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作業包括了本節課所有的內容,有利於加強鞏固。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

槓 杆

一、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

⒈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⒉動力:是槓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裏,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動力作用線: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槓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槓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並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爲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於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聲音的特性》是第二節,在瞭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道理之後,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並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徵;瞭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透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爲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並能激發起爲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於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於聲音的響度(大小)與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五、教學法選擇及其依據:

本節課準備採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爲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於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於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於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爲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六、教學輔助手段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視頻、各種課前錄製的聲音檔案、展臺等。

七、教學過程及思路設計:

(一)、課前活動

爲了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練程度,爲解決重難點服務,設計了三個實驗,其中一個爲自選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主導思想。

實驗1:選擇鋼尺或橡皮筋做這樣一個實驗

伸出長度

撥動方式

振動幅度

聲音強弱(大小)

等長

用力撥動

輕輕撥動

活動2:撕一張紙,比較快撕、慢撕發出聲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斷出尖細與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動

緩慢撕動

聲音高低(尖、沉)

活動3:用硬紙片划動梳出,比較有何不同(類同活動2)

劃的方式

快劃

慢劃

聲音高低

(二)、課堂實施過程:

1、溫故知新:

用孔子的話“溫故而知新”,引出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此環節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固、液體傳聲的不同。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爲今天的學習做一個知識性的情景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聲現象中來。

2、激趣匯入:

世界真的精彩。聲現象便是一例,然後用多媒體播放課前採集的各類聲音:動物叫聲、音樂鈴聲、煙花綻放、車水馬龍等等。讓學生辨聽並體驗不同,接着讓學生交流感受,也給學生一個消化吸收的時間,最後請學生代表課堂公開交流心境。爲引出探究這些聲音的特性打下內部需要的心理基礎,這樣課題的揭示便顯得水到渠成而不費力氣。

3、教學新知:

(1)理解響度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以教師演示敲鼓行爲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重槌敲”的道理,進而自然引出“響度”概念。深入一步:“響度與振動振幅有關嗎?”同時向學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學生充分討論並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問學生“怎樣檢查振幅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時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導——“轉換法”,同時用學生的演示實驗來結束討論驗證猜想。接下安排了學生的一個活動過程,同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響度與振幅的關係”,鋼尺、橡皮筋等皆可成爲實驗的器材。在此活動中仍然遵循“先說方法,再實驗,後交流”的思路,體現對方法指導和對實驗有效性的調控,在此過程中,也滲透給學生另一種科學方法,即“控制變量法”,如“鋼尺伸出長度一定、橡皮筋伸長長度一定等”。這些物理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對於把握實驗環節,培養科學思維是有幫助的。

在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時,這裏還補充了與“距離聲源遠近”的關係,同樣是採用學生身邊可信服的理由——“對前排學生說句悄悄話,請後排同學猜”,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接受了聲音響度的特性。

(2)理解音調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音調的特性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教學設計加大了時間分配的額度。首先以彙報劃梳齒實驗引出聲音高低的概念,並指出這就是音調,與剛纔的強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導學生從聲音產生的角度看,“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嗎?”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個環節預設了一個視頻演示和活動模擬的情節——撕布、撕紙,以幫助學生朝着定向性目標進發,得出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進而指出頻率的概念。在教學這個概念時,爲避免學生腦海中概念混淆,這裏並未花費更多時間,而是一筆帶過,聽懂就行,以免強調過多適得其反(因爲在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接着以兩個視頻軟件來介紹和表現音調與頻率的關係——不同聲音頻率音調的高低,讓學生辨聽並找出規律。然後又透過演示實驗的方法探究如何改變絃樂器的音調——二胡演奏的應用,既輕鬆了課堂氛圍,並滲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加親切,得出“長短、粗細、鬆緊”時影響絃樂器音調高低的道理。這裏同樣也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然後用介紹人體發聲頻率的不一樣指出男女生聲音的不同。這對於學生一般性知識的拓展也是一個途徑。爲了鞏固難點突破的成果,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兩個現象進行了判斷,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麗和爺爺學唱戲的不同,加強了對音調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徵,探究其影響音因素:

首先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的方式,表面上是讓學生放鬆一下,其實是在輕鬆之餘滲透了知識,體現了愉快教學的審美理念。(當然素材是課前老師錄製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並指出(或由學生討論)由於發聲體結構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時從“聲音是一種波”上理解波形與對應音色的關係,播放一段音樂,示波器顯示不同波形,加強對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後介紹了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音色密碼。這一塊處理較爲簡潔,因爲學生有“未見其聲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礎做鋪墊。

4、全課小結階段:

此環節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對具體概念,影響因素的討論。爲了全盤把握,用媒體先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於意義記憶。

5、課堂鞏固:

以“學以致用”的觀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男女聲音的差別,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聽診器如何增大響度等。

爲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吃的更好,本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延伸學習”環節。即讓學生判斷生活中的聲現象主要由聲音的哪個特性所決定的。(燒開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6、板書設計:

二、聲音的特徵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

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粗細、長短、鬆緊)

3、音色——結構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慣性現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六節《慣性 慣性定律》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的學習爲後面學習慣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雖然內容相對簡單,但對於慣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在多媒體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中,透過有趣的慣性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慾;並培養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實驗現象,和準確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的能力。在對慣性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討論和解釋時,糾正學生對慣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加強學生使用物理語言的規範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難點在理解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着重採用實驗與討論的教學方法。即:透過對慣性現象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從而達到會用慣性概念解釋現象的目的。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爲上這節課作鋪墊,我提前一週讓學生以慣性爲題出了一期黑板報,使學生對慣性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起到預習的效果,在接受這節課的知識時不會感覺太過生硬。在慣性概念和對慣性現象的解釋方法的得出中,採用了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歸納的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爲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透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透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啓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於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爲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

多,所以轉化爲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爲什麼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爲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併爲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爲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係,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並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裏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瞭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匯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的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的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燬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的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電功率的測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二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二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透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透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透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三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透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透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透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透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