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集錦5篇

學問君 人氣:2.76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集錦5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

②知道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將爲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④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演於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對資訊的收集、處理能力。

②透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看錄像片段:

①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②勻速步行的學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2、教師提出問題:

①上述物體分別處於什麼狀態?

②由學生分析出它們處於:

a、勻速直線運動狀態。b、靜止狀態。

③教師直接給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師提出問題: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麼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4、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①展示實驗器材

②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與記錄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鉤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麼關係?(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麼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鉤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後,兩個力的方向有什麼特點?()(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c、換用不同位置進行以上實驗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鉤碼,板是否靜止。

e、在紙板上任選其他兩上孔系線重複上述實驗。

5、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爲零)。

最後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爲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隻。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

7、分析開始錄像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8、想想議議:

①爲什麼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兩人拔河比賽的過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爲F1,乙給甲的拉力爲F2,已知F1=F2,那麼,這兩個力屬於平衡力嗎?爲什麼?

二、小結

三、課堂練習

四、佈置作業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二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二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透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透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透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三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透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透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透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透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第一節《認識浮力》,下面我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兒童和青少年的過渡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並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仍需要藉助具體形象的材料來支援。教學中應注意充分發揮實驗與實例的作用,藉助他們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培養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對浮力的認識結合了前面所學的液體壓強、壓力,爲後面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制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透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認識浮力及浮力的測量方法---稱重法;使學生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去認識現象,發現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

難點:瞭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設疑,引導

學法:觀察、小組討論、實驗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列舉實例,引入課題

課件投影:水裏游泳情景、海上輪船、熱氣球等圖片

利用學生所熟知的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進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讓學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個球,找一名學生按球,談感受

這一環節,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列舉生活中、身邊的實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體現出"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的思想。

(2)稱重法測浮力

?(教師設疑)同學們知道那麼多關於浮力的例子,那麼像鋁塊石塊這樣的物體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來驗證?

?學生小組討論並說說自己的驗證方案

?根據學生說出的方案,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爲學生準備的實驗儀器有彈簧測力計、石塊、杯子、水)

在學生說和做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掛着石塊放入水中時示數比在空氣中是減小的,那減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這種方法即稱重法測浮力,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爲F浮=G-F′

④對於浮力的方向,可讓學生回答。一般學生會說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這時可採用用手託一託和出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3)關於氣體對物體有浮力的驗證,我是這樣設計的:

學生小組討論:槓桿不平衡的原因

教師講解課本中物體在氣體中受到浮力的實驗。

透過以上的實驗,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浮力的概念,並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強調浮力的方向和稱重法測浮力。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浮力及稱重法測浮力,並培養了學生的設計實驗、動手探究及團結合作的能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演示實驗)把乒乓球放在一個去掉底的、不蓋蓋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會受到浮力而浮起來嗎?將瓶子蓋上蓋子,球會怎麼樣?爲什麼?

(2) 在進行實驗時引導學生猜想,仔細觀察,對比兩次實驗操作的不同之處。

(3)對於該實驗不需要學生做出準確的解釋,只要意識到不蓋蓋子時球的下表面沒有液體即可。

這一步的設計目的在於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注意觀察,積極動腦思考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併爲講解浮力的產生原因打下基礎。

(4)教師從理論上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並用橋墩的例子加強學生對浮力產生原因的瞭解。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四)反饋和鞏固:課堂檢測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一二題

(2)拓展延伸:由本節課我們 知道了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從中發現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嗎?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爲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透過實驗演示,瞭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透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於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徵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凸透鏡成像特徵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於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透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援。

三、說教法

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啓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爲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匯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鬆匯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鬆的聊天方式,匯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爲什麼能照相嗎?它是靠什麼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並透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並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並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着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透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後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爲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製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透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並透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着“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麼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透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並讓學生透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並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麼透鏡?描述透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麼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透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並透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定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定,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穫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後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蒐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並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透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蒐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銜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爲後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本課使同學不只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透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同學,從同學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同學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同學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熱脹冷縮”雖然同學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於教材和同學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爲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資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裏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透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同學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資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資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考慮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麼作用?同學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後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同學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爲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麪做記號3.液麪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同學有目的去實驗,才幹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引起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熱水。”同學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彙報實驗情況,彙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纔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麼?”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假如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同學彙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纔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爲什麼不一樣。”同學回答,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裏可以放手讓同學自身設計實驗,彙報時,引導同學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同學體驗勝利的樂趣。

最後師生一起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透過剛纔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同學彙報:熱脹冷縮

(板書:熱脹冷縮)

在已經瞭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同學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板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爲什麼都沒有裝呢?”讓同學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爲什麼不裝滿?”加深同學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爲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製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科學素養,透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瞭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