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六篇

學問君 人氣:6.32K

作爲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六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傳播》,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理念、說學法和教法、說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資訊傳遞一章的基礎,透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慾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透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爲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瞭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透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着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組,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爲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採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透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爲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透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爲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爲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後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麼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着啓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着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麼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透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爲什麼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於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並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春寒料峭,卻阻擋不住我們業務學習的熱情。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槓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科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七大方面,說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講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課本第十二章內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槓桿平衡條件是貫穿於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認識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槓桿的平衡條件和槓桿的一些應用。

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槓桿,體會槓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本節內容編者意圖是體現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突出

體現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有探究實驗槓桿的平衡條件,圖文並茂,目的是培養學生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使用過槓桿類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釣魚竿等等,對平衡已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熟練使用實驗所需測量工具,但對槓桿這種簡單機械缺乏較爲系統的科學認識,對槓桿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這就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所述物理規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科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物理新知探索課模式是以“實驗探究”爲引領,“小組合作”爲基礎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該模式包括: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後提升三部分

教學設計

⒈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透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並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爲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⒉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槓桿示意圖,黑板上畫出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槓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槓桿。透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於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於理解,需要反覆地講解和強調,因爲在初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麼從這裏入手,講解作圖過程,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⒊探究活動 增強體驗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數據討論、總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發散思維(實驗結論推出部分 5歷時)

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槓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爲零,則對槓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後讓學生透過畫出槓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優缺點,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並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維(小結部分 歷時3)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6。夯實基礎,鞏固提升

課堂同步,找出幾個針對性習題,重在檢查學生對不同槓桿的分類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課內容,爲下節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

板書設計:

槓 杆

一、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

⒈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⒉動力:是槓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裏,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動力作用線: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槓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槓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六、課堂評價

評價應反映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評價表格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從合作意識,參與積極性,

實驗技能,觀察描述能力,處理實驗結果能力,基礎達標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透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對學生本節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作出評語給出等級,激勵學生再接再勵。評價關注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七、課程資源的開發

參照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欄目來開闢一些新欄目,例如:本節課後我會讓學生做一個身邊的生活用品—槓桿的.統計,並分別對槓桿進行分類,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課外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資訊,例如我會讓學生們上網查詢在生產生活的槓桿有哪些應用等。還有開發優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製成簡易的實驗儀器,進行課外小實驗。指導學生透過各種資源學習物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學生的學習材料更富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最後送一句警言與大家共勉:一千個願望,一千個計劃,一千個決心,不如一個行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槓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後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槓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看幻燈片,瞭解槓桿的作用。透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爲:

重點: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製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於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爲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採用着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啓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槓桿②解剖槓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

⑴.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透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於槓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槓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爲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徵,即槓桿的本質特徵。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複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槓桿的物理模型,這對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透過圖片來認識槓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透過圖片讓學生透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爲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於指導。透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透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槓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槓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定是爲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爲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係,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後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後,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於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佈置給學生課後完成。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課標要求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想

新課標要求爲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主要透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係;

(2) 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 能運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

(2) 學習透過查閱資料的形式,瞭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

(3) 透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 引入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於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課

(1)靜摩擦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學生道出的關於靜摩擦力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律,並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並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

(a) (b)(c)

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爲0,保持靜止F=1N ,保持靜止 F=3N ,保持靜止

引導學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探究一:研究靜摩擦力的規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帶着問題完成實驗,並把有關數據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係?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2)滑動摩擦力

引入:a. 剛纔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剛纔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一、該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變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後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佔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爲今後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透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動變動器的結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②會用滑動變阻器來控制電路中燈泡的亮度。

過程和方法

透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於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於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初二學生來說,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於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後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採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檯燈實物,並當堂演示調光檯燈亮度的變化,並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①這種檯燈與其它的檯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旋鈕,檯燈的亮度有什麼變化?

③它能夠改變亮度的原理是怎樣的?

(“匯入”中創設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透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啓發學生猜想:調光檯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麼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啓發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透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數據的。在觀察到現象後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類型的小組相互交流,並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檯燈,實質上是透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檯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透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透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①變阻器結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並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塗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麼理由。然後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麼位置的絕緣漆被颳去了?爲什麼要颳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數據的物理意義;並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該部分內容簡單,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採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②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爲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並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麼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着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着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並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接、電路圖連接、及電路符號連接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並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本環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於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認識,便於學生筆記和複習,易於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匯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爲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爲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爲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爲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爲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透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資訊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匯入法、啓發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爲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爲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爲零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繫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爲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爲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繫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鐵錘釘釘子,衝牀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爲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爲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爲v1,則v12=2gL,即v1=

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爲0,取向下爲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爲1200N,方向豎直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