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學問君 人氣:1.46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平面鏡》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爲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說,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別,瞭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透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蒐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並初步養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透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慾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的方法;對於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採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透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爲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後,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新課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裏]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爲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透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透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爲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開啟抽屜中紙盒看看裏面有什麼器材。[抽屜紙盒裏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爲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爲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啓發]作爲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表現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初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透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爲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匯出。所以本節在初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啓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透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爲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爲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第一節《認識浮力》,下面我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兒童和青少年的過渡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並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仍需要藉助具體形象的材料來支援。教學中應注意充分發揮實驗與實例的作用,藉助他們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培養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對浮力的認識結合了前面所學的液體壓強、壓力,爲後面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制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透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認識浮力及浮力的測量方法---稱重法;使學生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去認識現象,發現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

難點:瞭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設疑,引導

學法:觀察、小組討論、實驗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列舉實例,引入課題

課件投影:水裏游泳情景、海上輪船、熱氣球等圖片

利用學生所熟知的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進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讓學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個球,找一名學生按球,談感受

這一環節,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列舉生活中、身邊的實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體現出"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的思想。

(2)稱重法測浮力

?(教師設疑)同學們知道那麼多關於浮力的例子,那麼像鋁塊石塊這樣的物體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來驗證?

?學生小組討論並說說自己的驗證方案

?根據學生說出的方案,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爲學生準備的實驗儀器有彈簧測力計、石塊、杯子、水)

在學生說和做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掛着石塊放入水中時示數比在空氣中是減小的,那減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這種方法即稱重法測浮力,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爲F浮=G-F′

④對於浮力的方向,可讓學生回答。一般學生會說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這時可採用用手託一託和出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3)關於氣體對物體有浮力的驗證,我是這樣設計的:

學生小組討論:槓桿不平衡的原因

教師講解課本中物體在氣體中受到浮力的實驗。

透過以上的實驗,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浮力的概念,並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強調浮力的方向和稱重法測浮力。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浮力及稱重法測浮力,並培養了學生的設計實驗、動手探究及團結合作的能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演示實驗)把乒乓球放在一個去掉底的、不蓋蓋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會受到浮力而浮起來嗎?將瓶子蓋上蓋子,球會怎麼樣?爲什麼?

(2) 在進行實驗時引導學生猜想,仔細觀察,對比兩次實驗操作的不同之處。

(3)對於該實驗不需要學生做出準確的解釋,只要意識到不蓋蓋子時球的下表面沒有液體即可。

這一步的設計目的在於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注意觀察,積極動腦思考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併爲講解浮力的產生原因打下基礎。

(4)教師從理論上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並用橋墩的例子加強學生對浮力產生原因的瞭解。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四)反饋和鞏固:課堂檢測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一二題

(2)拓展延伸:由本節課我們 知道了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從中發現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嗎?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並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爲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於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聲音的特性》是第二節,在瞭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道理之後,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並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徵;瞭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透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爲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並能激發起爲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於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於聲音的響度(大小)與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五、教學法選擇及其依據:

本節課準備採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爲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於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於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於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爲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六、教學輔助手段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視頻、各種課前錄製的聲音檔案、展臺等。

七、教學過程及思路設計:

(一)、課前活動

爲了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練程度,爲解決重難點服務,設計了三個實驗,其中一個爲自選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主導思想。

實驗1:選擇鋼尺或橡皮筋做這樣一個實驗

伸出長度

撥動方式

振動幅度

聲音強弱(大小)

等長

用力撥動

輕輕撥動

活動2:撕一張紙,比較快撕、慢撕發出聲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斷出尖細與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動

緩慢撕動

聲音高低(尖、沉)

活動3:用硬紙片划動梳出,比較有何不同(類同活動2)

劃的方式

快劃

慢劃

聲音高低

(二)、課堂實施過程:

1、溫故知新:

用孔子的話“溫故而知新”,引出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此環節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固、液體傳聲的不同。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爲今天的學習做一個知識性的情景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聲現象中來。

2、激趣匯入:

世界真的精彩。聲現象便是一例,然後用多媒體播放課前採集的各類聲音:動物叫聲、音樂鈴聲、煙花綻放、車水馬龍等等。讓學生辨聽並體驗不同,接着讓學生交流感受,也給學生一個消化吸收的時間,最後請學生代表課堂公開交流心境。爲引出探究這些聲音的特性打下內部需要的心理基礎,這樣課題的揭示便顯得水到渠成而不費力氣。

3、教學新知:

(1)理解響度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以教師演示敲鼓行爲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重槌敲”的道理,進而自然引出“響度”概念。深入一步:“響度與振動振幅有關嗎?”同時向學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學生充分討論並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問學生“怎樣檢查振幅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時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導——“轉換法”,同時用學生的演示實驗來結束討論驗證猜想。接下安排了學生的一個活動過程,同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響度與振幅的關係”,鋼尺、橡皮筋等皆可成爲實驗的器材。在此活動中仍然遵循“先說方法,再實驗,後交流”的思路,體現對方法指導和對實驗有效性的調控,在此過程中,也滲透給學生另一種科學方法,即“控制變量法”,如“鋼尺伸出長度一定、橡皮筋伸長長度一定等”。這些物理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對於把握實驗環節,培養科學思維是有幫助的。

在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時,這裏還補充了與“距離聲源遠近”的關係,同樣是採用學生身邊可信服的理由——“對前排學生說句悄悄話,請後排同學猜”,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接受了聲音響度的特性。

(2)理解音調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音調的特性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教學設計加大了時間分配的額度。首先以彙報劃梳齒實驗引出聲音高低的概念,並指出這就是音調,與剛纔的強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導學生從聲音產生的角度看,“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嗎?”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個環節預設了一個視頻演示和活動模擬的情節——撕布、撕紙,以幫助學生朝着定向性目標進發,得出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進而指出頻率的概念。在教學這個概念時,爲避免學生腦海中概念混淆,這裏並未花費更多時間,而是一筆帶過,聽懂就行,以免強調過多適得其反(因爲在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接着以兩個視頻軟件來介紹和表現音調與頻率的關係——不同聲音頻率音調的高低,讓學生辨聽並找出規律。然後又透過演示實驗的方法探究如何改變絃樂器的音調——二胡演奏的應用,既輕鬆了課堂氛圍,並滲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加親切,得出“長短、粗細、鬆緊”時影響絃樂器音調高低的道理。這裏同樣也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然後用介紹人體發聲頻率的不一樣指出男女生聲音的不同。這對於學生一般性知識的拓展也是一個途徑。爲了鞏固難點突破的成果,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兩個現象進行了判斷,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麗和爺爺學唱戲的不同,加強了對音調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徵,探究其影響音因素:

首先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的方式,表面上是讓學生放鬆一下,其實是在輕鬆之餘滲透了知識,體現了愉快教學的審美理念。(當然素材是課前老師錄製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並指出(或由學生討論)由於發聲體結構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時從“聲音是一種波”上理解波形與對應音色的關係,播放一段音樂,示波器顯示不同波形,加強對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後介紹了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音色密碼。這一塊處理較爲簡潔,因爲學生有“未見其聲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礎做鋪墊。

4、全課小結階段:

此環節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對具體概念,影響因素的討論。爲了全盤把握,用媒體先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於意義記憶。

5、課堂鞏固:

以“學以致用”的觀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男女聲音的差別,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聽診器如何增大響度等。

爲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吃的更好,本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延伸學習”環節。即讓學生判斷生活中的聲現象主要由聲音的哪個特性所決定的。(燒開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6、板書設計:

二、聲音的特徵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

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粗細、長短、鬆緊)

3、音色——結構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爲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透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爲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透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爲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啓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爲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爲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爲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爲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爲: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麪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着這種古老的辦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

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裏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爲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爲:

(以《浮力》一節爲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爲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裏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着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繫,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裏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透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爲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爲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爲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爲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爲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祕,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繫。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着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爲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着,我會讓學生根據剛纔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着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繫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着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着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纔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爲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着,爲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爲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爲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爲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爲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裏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據,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爲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20xxx年10月19日,我在初二10班聽了王**老師的《光的反射》一課.

王老師先由生活中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爲例,啓發學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光線如何傳播,從而引入本節課內容---光的反射。這一引入是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思考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使學生明確光不是物體發出的,但是我們卻能看到物體說明物體上有光進入人的眼睛,從而抽象出光線反射的模型。緊接着,王老師讓學生上臺展示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用海綿和小棒模擬了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反射角的關係,這一模擬實驗的好處在於可以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構建反射模型,更好的理解三線共面以及法線的作用和意義。

在驗證光的反射規律實驗中,王老師先對顯示光路,實驗操作順序觀察對象等進行了指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動手嘗試尋找規律,並分組進行拓展實驗的探究,實現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王老師語言富有親和力,問題設定合理,比如探究三線共面,當將擋板翻折時,看不到反射光線,就問,“反射光線是否消失了?”“如果沒有消失,那麼怎樣才能再次找到反射光線?”一個個小臺階的設定,使學生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成就感,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本節課的亮點當屬三個拓展性實驗:平移,轉動平面鏡觀察反射光線的變化,以及探究如何運用兩塊平面鏡獲得平行光線。這三個實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爲獲取平行光的兩種方法可以對應數學中證明平行的兩種方法,把數學和物理相結合。從後來的評課來看,對這一塊的處理,不同老師有不同的做法。湯老師認爲拓展實驗應該與實際運用相結合,比如平移鏡面可以用來測量液麪上升下降的高度,平行光可以用來製作潛望鏡等;殷老師認爲拓展探究可以從現象出發,運用現有的潛望鏡模型,用激光筆演示現象,讓學生猜想潛望鏡內部結構,並用實驗進行探究驗證,這樣的做法將好過讓學生去製造平行光這樣的“任務式探究”,讓學生爲用而學,學以致用,使他們產生“我要學物理,我要做探究實驗”的強烈願望,並且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現象抽象思維得出物理概念和原理,切實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從評價來看,王老師這節課上的是相當成功的,我不禁要思考成功的原因。捫心自問,這節課要是由我自己來上的話,肯定不會如此精彩。而王老師的課也是經過了反覆思考,試上和改進,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磨課聽課的過程中,大量吸取別人的意見進行改進,逐漸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在區級的公開課上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展現出自身的風采,爲學校爭得榮譽。因此,我在後續的教學工作中也應該多聽課,多交流,反覆備課,在不同的班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爲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爲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透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透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透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透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爲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爲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爲橫軸,G爲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透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爲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爲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透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初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後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透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透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瞭解並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透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爲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爲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爲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同時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設備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瞭解,重點鍛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範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採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啓發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採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又迴歸到生活當中。隨後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並不可靠。

第二環節: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並不全面。因此,學生透過自制溫度計,然後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透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節: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爲例(預先將溫度計發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透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並透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並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本瞭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透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節: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爲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並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節: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採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爲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透過練習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節: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爲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定爲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爲重過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爲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匯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爲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爲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爲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爲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爲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透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資訊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匯入法、啓發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爲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爲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爲零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繫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爲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爲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繫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鐵錘釘釘子,衝牀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爲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爲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爲v1,則v12=2gL,即v1=

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爲0,取向下爲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爲1200N,方向豎直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