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4篇

學問君 人氣:2.8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4篇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着“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目標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1、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2、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着,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透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爲: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爲切入點展開教學;接着,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着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3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透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爲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透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着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毫米的認識》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間的化聚和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先透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引入新的長度單位,接着用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讓學生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理解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練習的安排是這樣的:T1、2、3、6是實際操作題,使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T4是填計量單位。T5是分米、釐米、毫米間的換算,以鞏固單位間的進率。

2、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釐米和毫米;建立分米,釐米和毫米的正確表象。

(2)、讓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與合作意識。

3、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使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4、教學關鍵:透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5、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爲使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具上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學具需要準備大量的實物,如:圖釘、鉛筆、樹葉、繩子、紙條、硬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本着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努力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始終,運用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我準確把握知識的層次與深度,並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透過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認識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着“以發展爲主旨,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教材爲主源”的素質教育課堂觀,我特地設計了實踐操作、以舊引新;自主探索,學習新知;總結全課,回顧整理;綜合運用,深化鞏固;”四個層次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新課程的理念。

先說第一層次,實踐操作,以舊引新。

安排兩個環節:1、複習長度單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條1米長的繩子。

2、請學生用這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覺得怎樣?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因爲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發展。這樣設計,舊知爲新知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一方面透過剪1米長的繩子,複習了米,另一方面爲下面建立四個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提供了直觀材料,並且安排用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激起了學生對探索新知的強烈渴求,使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說第二層次,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先安排讓學生簡單的認識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爲接下來學習釐米等單位做好準備。然後就是釐米的認識。我打算先讓學生着重建立1釐米的具體觀念,再認識幾釐米,在認識釐米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測量。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1、認識釐米。先讓學生知道0-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再找一找直尺上還有哪裏是1釐米?讓學生嘗試着歸納直尺上怎樣的長度是1釐米,接着透過閉眼想,動手剪1釐米的繩子,與圖釘比較,找自己身上的1釐米等手段建立並強化1釐米的具體觀念。我想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例子,一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2、認識幾釐米。充分發揮學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讓學生數0---5、4—7各是幾釐米,從哪裏到哪裏是2釐米、4釐米,數數尺上共有幾釐米。着重認識幾釐米,可以爲下面學習分米打下基礎。

(從認識1釐米,到認識幾釐米,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習用釐米測量。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先讓學生量紙條的長度,然後交流,說說到底是怎樣進行操作的,讓學生各抒己見後再歸納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許會出現不是從0刻度開始,或者尺子沒有0刻度的情況,這裏進一步讓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測量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在學具或身體上尋找物體進行的練習。

(對於用直尺測量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上,是一定要讓學生測量物體對準0刻度後進行操作,而現實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因此,對從任意刻度開始的測量方法絕對不能加以否定。測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樣量,而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學生間的不同差異,先讓學生嘗試,再反饋,透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來掌握測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將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學生學會量之後再去測量,往往興趣很高,但在量的過程中發現所量的長度又不是整釐米,難以準確表達,出現了新的認知衝突,以此爲突破口激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的興趣。

先數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釐米=10毫米,然後問周圍有哪些事物的長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幣比劃一下1毫米,說說量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等等。

(這裏我將課前準備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因爲“毫米”這個概念對於低段學生來說比“釐米”更難以建立,教學中透過比劃、找實物和觀察老師提供的1分硬幣的厚度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一定會學得很愉快。)

接下去請學生用1米、1釐米、1毫米的繩子去測量一下課桌邊的長度,試一試有沒有困難,引出分米的教學。教學時直接讓學生能夠剪出10釐米長的繩子,直觀的感受1分米的具體觀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用手比劃1分米的實際長度,找1分米的實物。雖然在整節課中這是一個弱化的環節,但因爲學生已掌握了釐米和毫米的學習方法,分米的教學會來得輕鬆些。

最後,用1米、1分米、1釐米的繩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討論,計算,從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比空洞的說教與死記硬背更好。

(整個探索新知的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透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的源泉,透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再發現”。)

說說第三層次,總結全課,回顧整理。問問學生有什麼收穫?簡簡單單的一個問題,能對全課的知識進行一次梳理。

最後說說第四層次,綜合運用,深化鞏固。這裏安排了三個綜合練習。1、手指遊戲:老師說長度,學生用手來比劃。2、幫小紅填上合適的單位。3、小明的日記。(改錯題)特別是後兩個練習,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樣式,把填單位和改錯題放到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爲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將所獲得的知識馬上進行檢驗並用於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爲根本的用意,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最後安排了一個課外練習,和爸爸媽媽合作,製作一份調查表,身邊的常識量一量我知道。將課內的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應用,又增進了與爸爸媽媽的感情。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我關注學生如何掌握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愛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