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學問君 人氣:2.96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組.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裏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啓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啓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匯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爲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爲荀子所著,末6篇或爲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透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爲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爲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緻

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研究性學習爲主線.誇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爲學堂,成爲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爲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爲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爲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爲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衆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爲染,最後一句爲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透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史

3.自然景觀

4.市井面貌

5.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逍遙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逍遙遊》作爲《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並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能目標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鑑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爲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瞭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了解內容並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髮現文言現象的能力。爲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採取發現法、聯想法。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髮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進階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於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爲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啓發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聯繫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於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着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爲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採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衝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於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鑑。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透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製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爲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於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爲作者並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爲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爲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蘊涵着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爲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爲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願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鬆愉悅的氛圍裏,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爲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鍊;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爲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迴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後,根據對文字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爲了維繫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理念,我採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後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並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透過設定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字,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爲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麼”“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爲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爲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爲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匯入:(將三篇短文作爲一個整體,匯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麼複雜的字眼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麼思想對於人又意味着什麼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匯入:由“人是什麼”引出匯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爲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書寫永恆!

《熱愛生命》

1、匯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麼,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麼,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爲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 條》

1、匯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並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註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麼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啓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係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於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裏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恆!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後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後,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閒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後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爲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透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瞭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透過反覆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閒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透過誦讀法、情境

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透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着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爲什麼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徵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

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 “美人二八顏如花”, “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爲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着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着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淒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透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後提問:爲什麼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後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透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匯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並創設情景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爲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弔,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鉅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爲了讓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並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透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閒愁,是浪漫的愁、是懷着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着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爲了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着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後,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

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裏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後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着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鑑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透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我形單影隻,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爲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定這樣的活動,是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定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透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閒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後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鑑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爲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透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覆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後作業:

五、課後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定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我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透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爲: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透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透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透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爲"靜";二爲"孤獨"。學生透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透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爲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爲什麼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爲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將對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鴻門宴》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中的一篇精選課文,它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全文以劉邦赴鴻門宴請罪爲核心,連同赴宴之前與赴宴之後共分爲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開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結束,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二、說學情

分析完教材之後,我將繼續分析學情。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相當充足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本文涉及的歷史人物,比如項羽、劉邦、張良等,在歷史上都十分著名,對於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們來說,可能還是會有些困難。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於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透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歷史人物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和情境教學法。

說完了以上內容,下面我將就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一個具體的介紹與分析,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一個好的匯入往往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的學習。在匯入環節中,我會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在活躍了課堂氛圍、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之後,順勢匯入新課《鴻門宴》。

(二)整體感知

匯入結束之後我將進入整體感知環節。整體感知是對課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環節中我會帶領學生們通讀全文,初步瞭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讓學生們圍繞着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閱讀,爲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做準備。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環節。在此環節中,首先我會讓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徵。在學生思考時,我會給學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項羽的每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據此判斷項羽的性格。之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與完善,得出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不善用人這三點。然後,我會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讓學生更全面、理性地認識項羽。

接下來,我會繼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人手法。首先我會讓學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之後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小組彙報,老師點評、啓發、完善並總結。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讓學生聯繫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想一想矛盾衝突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好處,讓學生明確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且能夠自覺運用到以後的寫作中去。

(四)鞏固提高

在深入研讀結束之後,我將進入拓展延伸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會安排學生們就“項羽最後爲何會失敗”進行一個辯論賽,藉此加深學生對項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

(五)小結作業

爲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我會結合學生的感受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回顧與啓示,並佈置課下作業:結合分析項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劉邦和樊噲的性格特徵。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書上將項羽的人物性格進行了概括與展示,分別是政治上的無知、自大輕敵和不善用人。此板書力圖以簡明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