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生活常識>

福建清明節吃什麼

學問君 人氣:3.06W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寒食東風御柳斜,舌尖猶記清明食。清明時節又到來,清明節又名“寒食節”,而愛吃的福建人怎麼會放過這個機會呢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以下是本站小編蒐羅的福建清明節吃什麼,供參考。

福建清明節吃什麼

1、福州

菠菠粿

菠菠粿又名清明粿,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清熱解毒,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爲餡捏製而成的,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煎熟即可。每到清明,在福州幾乎每一家每一戶都會包上很多的菠菠粿,還會送給在福州的外地人,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那透着濃濃青草味的香甜,成爲不少福州人在清明節時難忘的回憶。

2、莆田

清明龜

莆田人過清明節除了踏青看莆仙戲,最重要就是做清明龜了。清明龜是將揉搓好的綠豆塞進糯米粉中,再放在模具裏按壓。麪糰上,大龜揹着小龜,趴在幽綠的雞葉上,蒸出時香氣撲鼻而來,清明龜寓有祖先靈氣長存,子孫平安長壽之意。清明時節雨綿綿,清明龜香鄉情牽,對於莆田人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傳統還是一份對兒時的記憶。

3、寧德

烏稔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家家戶煮“烏稔飯”,“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裏蒸煮,熟時即可食用。此外,閩東人還在清明節吃芥菜飯,還流傳着“吃了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生凍瘡”的說法。也還有在清明節做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的,將煨好的紅糟泥鰍,加入煮好的麪湯裏,一碗香噴噴的泥鰍面就做好了。(想到這是不是口水都流出來了呢)

4、廈漳泉

潤菜餅

潤菜餅源於泉州,在廈漳泉地區有清明節吃潤菜餅的習俗。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麪粉爲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吃起來甜潤可口。論複雜,應該是廈門爲最。除了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之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乾、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潤餅菜是風情的菜,也是親情的菜。

5、龍巖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叫清明粄,包括“田艾(鼠麴草)粄”、“苧葉粄”等。每年清明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鼠麴草、苧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用於製作。將煲爛的艾葉等撈起,瀝乾水,放砧板上剁爛,將其加入糯米粉和粘米粉中和成麪糰,然後將準備好的芝麻花生眉豆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方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熟即可出爐。

6、泰寧

暖菇包

清明節前,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動手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嚐。這種暖菇草包的包子,包子餡料有用筍、酸菜、豆腐乾、香菇、豆乾等做的鹹辣味的,也有紅豆、花生、芝麻等甜的餡料,包子皮卻是用暖菇草做的,綠瑩綠瑩的,放在鍋裏蒸上幾分鐘加熱,聞着那特有的青草清香味便把人都薰醉了,咬上一口,又鬆軟又鮮味,又香又辣或甜,很是入味。那味兒真讓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厭!

看完了這些美食是不是食慾大開,迫不及待想要出去尋找這些美食呢?趁着假期去郊區踏青,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錯過了這一季,那些碧綠和清香只能留給下一季了,所以,邁開腳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