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莫因“國學”迷失現代化方向

學問君 人氣:2.64W

民族文化的獨立與對全球化浪潮的適應並非相互排斥。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並透過世界來傳承,必然要用世界眼光來審視傳統文化,否則民族文化就會偏離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而陷入自我複製的小圈子。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一些相關的資料來幫助大家,希望對您有幫助!

莫因“國學”迷失現代化方向

必須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開放中增強自己的文化競爭力,而不是陷入文化孤立或陶醉於文化部落主義的封閉中。

青銅孔子像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亮相,作爲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將在此長期展出。由於它立在天安門廣場這樣的特殊場所,自然有些意味深長。

“孔子雕像的豎立,標誌着中國 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國《獨立報》記者克利福德·科南認爲,孔子在中國的復興,除了歷史因素,也有現代背景。隨着中國快速進入物質社會,中國的領導階層擔心:一些傳統的儒家價值觀,諸如榮譽、尊嚴等,正被自利、拜金等價值觀所侵蝕而孔子思想也強調“和諧”。布魯金斯學會一名中國問題專家稱,中國已經意識到某種社會價值體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體系它要求中國人言行更爲適當、勿得勢氣盛,更不要傾向於暴力”。爲了在全球範圍內增強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力,在過去6年裏,已經有多達320個孔子學院在96個國家建立起來。今天關注的是:一方面,孔子的精神和文化理想怎麼弘揚;另一方面,融入世界進入國際主流社會,更是我們的主導價值取向和國家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以“國學”爲旗號和外衣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事件、總裁培訓班不可盡數,“國學”這個概念被頻繁炒作,上升到更高層面的各種祭孔、祭祖事件也頻繁出現。“國學”熱是吸引眼球的鬧劇還是追逐經濟利益的行動?是意識形態的自我調適還是走向保守?我們不能在各種思潮的激盪和多元文化的博弈中迷失雙眼,而看不清中國的前進方向和應當有的價值取向。

別忘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的吶喊。“五四”精英們不是一般意義上對固有傳統的檢討和批判,而力圖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和文化傳統作一次總清理。他們想徹底拋棄造成中國落後的封建傳統這個難堪的“包袱”,好走一條新的路。“五四”新文化運動徹底的反封建專制的精神、徹底的反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精神,固然有其極端處,但仍是我們前行的臺階。當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能只知有西,不知有東,我們需要呵護和培植中國文化的根,需要強化“我們是誰”的文化認同,需要汲取包括儒家在內的傳統文化的資源,但更要對世界發展趨勢有清醒的判斷。現代化和傳統的重構,都不應是表面文章,更不能靠“運動式”發展文化,而需要紮紮實實地做,需要非凡的創造力和耐心、自信心。

早有國外媒體認爲,“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是自性危機”,“中國人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爲中國的中國性”。但“中國性”是與時俱進的,它不是靠所謂的展示“國粹”、弘揚“國學”來實現的,它是一種符合中國特點和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文化表述。中國向來有“國”與“天下”之別,更重視有別於國家的“天下觀”。以爲“國”不過是指政權,而天下是指文化。所以有學者認爲,在加速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復興取得與世界列國平等的地位以後,中國的文化應該還是回覆到文化主義與天下主義——在今天就是全球主義。就是說中國的發展要有現代化的動力和國際化的目標取向,而不僅僅是簡單地迴歸傳統,更不是保守某種思想。

在人們眼中,孔子作爲傳統文化的代表,既有着中華文化高位態的普適性的價值(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有着被後儒附加其上的專制集權落後的意識形態維度(“五四”時期所說的“孔家店”)。孔子像因其樹立地點的敏感,而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品,甚至也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符號,而被賦予了超越文化自身的更多的象徵意義和政治意味。

孔子思想的積極價值自不待言,有其時代的進步意義和思想的超越性,但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人治和對倫理政治的強調。現在孔子位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之林,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敬仰,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對中華文化的尊重。但不能遮蔽其思想的侷限性。

一個國家要想真正保持文化獨立性,走出一條健康的文化發展之路,必須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開放中增強自己的文化競爭力,而不是陷入文化孤立或陶醉於文化部落主義的封閉中。只有增強文化競爭力才能提升話語權,才能切實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使其具有真正的獨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