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國學智慧的綱要與八目

學問君 人氣:1.91W

中國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可謂是博大精深。從老子到孔孟,再到朱熹理學,中國的國學文化底蘊深厚。學習國學知識,可以提高我們的品德修養,也可以爲我們的人生答疑解惑,下面是國學智慧的綱要,需要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國學智慧的綱要與八目

《大學》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德”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不需要學習,本來就有,人人都有。但因我們後天的心裏存見,價值偏見,造成了思維洞穴和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侷限,所以要"明",明“明德”(孟子把這過程叫“養浩然之氣”),是一個人是否有大智慧的根本地基。明得越多,智慧越大。反之,並不是說沒有智慧,而是智慧的範圍很小,俗話說的玩小聰明,機心重,會盤算,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些都是指智慧的範圍很小。因爲眼淺皮薄的人,所見的“本末終始”(事物的因果關係)的半徑就小,就越是沒法做成大事。所謂事後方知、一見便知、未來先知,這就是描述智慧大小的三個層面。

最大的智慧,當然是未來先知。這個智慧,是把胸懷放到天地宇宙那樣大,所見的“本末終始”(事物的因果關係)的半徑就有天地宇宙那麼大,這就是“親民”(並非政治術語),天地宇宙沒有私心,對一切平等付出,無有高下貴賤之別,故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最大的親民。

那麼,我們人類作爲天地宇宙萬物之靈,就要回歸到天地的`本來狀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親民,多站在別人的立場着想就叫親民,少些自以爲是就叫親民,孝順父母就叫親民,奉獻自己就叫親民,捨己爲人就叫親民,吃得虧就叫親民,爲人仗義做事誠信就叫親民。。。在親民的實踐中漸漸擴大胸懷,智慧的半徑就隨着胸懷的半徑越來越大,從而認知範圍以及認知空間也會越來越大,最後跳出思維洞穴(時間和空間)的陷阱,無礙穿梭於天地宇宙(“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天人合一”,“萬物皆備於我”…),這樣就是“止於至善”了。

國學的應用智慧,主要說的是“親民”這個層面。《大學》三綱說的略籠統,八目說的詳細些。

《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國學的心法,即“明明德”。好比九陽神功,心法是最重要的,心法通了,全身幾百個穴道就打通了,內功就練出來了,即使什麼花拳繡腿也不學,行走險惡江湖也仍然是高手,有九陽神功護體,隨便那些壞人怎麼打都不會受傷。儒家把這個心法叫“內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國學的應用智慧,即“親民”。好比九陽神功,閉關是必要的,但不要關着門來練,要到江湖上去打磨才能成就真功夫。常常反省自己就是練功,如何把自己周邊的人事關係處理得祥和就是練功,如何處理好家庭,如何處理好婚姻,如何處理好領導關係,如何處理好同事關係,如何處理好與惡人橫人的關係,如何面對順境逆境,如何面對譭譽評說,等等,這都是在練功。每當處理好一件,穴道就被打通一個,最後胸懷越來越大,智慧越來越大,那麼治國平天下,也不過如烹小鮮。儒家把這個智慧的外用叫“外王”。

《易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說人與天地是相應的。那麼“天人合一”的理論對養生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黃帝內經》說:“天地合氣,命曰人。”意思是,人是天地的氣組成的,人體的物質基礎都來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離不開天地。既然如此,人的養生當然也不能離開天地了。

養生要順應天地,就是說人必須要順應天時地利的變化,順着這個變化,養生就能成功,違背這一規律,健康就要受到影響。那麼,怎麼樣來順應天地呢?

第一就是要遵循陰陽執行的規律。在一天、一年中,陰陽的執行都遵循着一個規律——“陽長陰消,陰長陽消”,也就是陰陽不停地在變化的規律。

第二個就是氣機升降的規律,子時則氣升,午時氣就開始降了,夏天是氣機升得最高的時候,冬天是氣機降得最低的時候。

第三個規律就是天地氣化是有開有合的。春分時節,陽氣開始生,天氣漸暖,晝漸長,這叫“開天門”;到了夏天,大自然處在生髮的時候,人也一樣,是身體活動最旺盛的時節;到了秋分的時候,大自然的氣機開始收斂了,就要“入地戶”了;而到了冬天,經過了大半年的活動,就要開始保養了,爲來年的春天做準備。

《易經》中講的天人合一的養生,告訴我們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那麼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這種養生哲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爲一句話: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