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

學問君 人氣:6.19K

週一的早晨,心情還沉浸在昨天“圈內”朋友的聚會所帶來的心靈成長的快樂中(我們幾個從事學校心理諮詢工作的朋友會定期聚會,以心理督導的形式,既相互宣泄心理的壓力,又達到自我的一種心靈成長)。接到一個班主任的電話:“我們班的那個學生還是哭着要回家,昨天一到學校就是這樣,你能找她談談嗎?”

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

爲了讓她做出相對較爲準確的評價,我採用了請她將現在的學校都評爲10分,然後以此爲標準,相應地給理想中的當地學校進行打分的方法。前三項下來,她對理想中的當地學校評分,除了同學氛圍一項持平外,其他兩項居然都是低於現在學校的。於是我又加上一項她在前面的談話中一再提到的“心態”,這一次,她給理想中的學校打了個高分,高出現在學校三分。我又問她:“你覺得還有什麼重要的項目我們沒有列入的了嗎?”她認真地想了想,搖了搖頭。

我將表格放在她面前,說:“從這個評價結果看起來,綜合而論,是否還是現在的學校對你更適合些呢?”她低頭不語。只低聲說了一句:“林老師,我還是想轉學。”沉默。過了一會兒,她似乎突然想起什麼,說:“對了,老師,上一回我還做了一份我們當地中學的考卷,做完我給自己評了分,結果只有96分,但我一位小學同學,以前成績與我不相上下,這張考卷,她可是考了98分呢!所以我覺得還是那邊的教育質量好,能出好成績!”她的情緒似乎突然振奮了一下,爲這個新找到的“理由”。

我笑着請她思考三點:

第一,這份卷子是當地中學出的,是否意味着可能與他們平時的教學風格較爲一致,而可能與我們這裏的教學風格就不一致,你在完成這份卷子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第二,中考,高考這樣一些重大的考試,一定就按當地中學的風格出卷嗎?

第三,這份卷子你和你的小學同學相差2分,是否就一定說明你現在不如她了呢?

她似乎有些失望沒能用這個例子“說服”我。

這一個過程下來,我明顯感覺到來自她內心的心理防禦,而以她的智力水平,足以將她的內心世界掩飾得相當周密。於是,我試着透過“房樹人測驗”來了解她。我遞過一張A4紙和一支2B鉛筆,請她在上面畫一幅畫,畫什麼都可以,只要包括房子,樹和人三個因素就可以了,房子,樹,和人的數量,大小等都不限。

她沒有太多猶豫,立即在紙的中央畫了兩座緊緊相鄰的房子,三顆樹,一個人。在房樹人的'測驗中,畫兩座房子的並不多見,我想,這或許就是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吧,於是,我問她,“你畫了兩座房子,是怎麼考慮的?”說:“我沒有考慮過,就是想畫兩座。”----這兩所房子應該就是她內心的投射了。

於是我繼續深入:“那這兩所房子分別是誰住的呢?”她脫口而出:“左邊的媽媽住,右邊的爸爸住。”“那麼你住哪兒呢?”她想了一想,指着左邊的房子,說“這兒。”我立即意識到可能是她的家庭出了問題,導致她想轉學的根本原因或許也在此。於是,我請她在畫上添上她的爸爸媽媽,她毫不猶豫地就將媽媽和爸爸一左一右地畫在畫中人的兩邊。

“那中間的是你嗎?”“是啊”,她說。她的家庭真如她畫的三個人那麼快樂,和諧嗎?或許這只是她希望別人所認爲的情況?畫中的三個人只是一種掩飾而已?這時,畫上的三顆樹引起了我的注意,“你覺得畫中的這三顆樹是否有點像你們一家三口呢?”她沒有否認。

“如果是的話,哪顆樹代表你?哪顆樹代表你媽媽,哪顆樹代表你爸爸呢?”她立即指着左邊的兩顆樹說:“這是我和媽媽,”又指着右邊的樹說:“這是爸爸。”這和剛纔她對於房子的“安排”完全一致。

在這幅圖當中應該就裝着促使她轉學的深層心理動機。這時,上課的預備鈴聲響起了。我將她送至教室。她父親已經打電話給學校,正在趕往學校的路上了。

父親來了,媽媽沒來

不一會兒,父親就到了學校,同來的還有孩子的舅舅和舅媽。在孩子產生自殺意向的時候母親居然沒來,只是請她的哥嫂作爲“代表”,似乎。。。。。。當老師問及此事,三位家長都顯示出迴避的態度。這似乎也在暗示着父母關係可能確實存在問題,或許正好從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我的猜測。

父親顯得比較鎮定也比較健談。他說到,“孩子是開學二週後提出轉學的要求的。當時主要表現爲比較戀家,同時也已經經歷了一次進入初中後的學習測試,考試成績在班裏屬於中上,也有可能是沒有像小學時那樣數一數二而心情不愉快吧。我就一直在安撫她,同時也請班主任關注她。但國慶節之後,她還是一再地堅持,所以我們當時帶着她找了校外的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認爲她反應快,談吐流暢,沒什麼問題。於是又在她的要求與我的安撫下過了一個月,每個週末,我都讓她回家。但到了上週她的轉學要求越來越強烈,所以就同意她回家休息,直到她自己願意回學校爲止。結果休息了三天,她擔心學習會因此落下,就要求回學校,但一進校園就又反悔了。好容易在學校捱了兩天,到了週末,回家那兩天是好好地,但週日一回到學校,就。。。。。。”

聽了父親的介紹,我發現兩個問題,一是父親在介紹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提到母親對於此事的反應,當我向父親提出這一點時,父親只說孩子與他關係比較好,學習上的事都是他管的,孩子母親只管她的生活。這個回答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尤其與孩子在房樹人圖畫中的“心理投射”是不符合的。另一個問題,孩子父親的介紹有一點與班主任介紹的有較大出入。班主任介紹前一天孩子回到學校後不斷地給家長髮消息,家長後來就關了手機,以至於孩子今天早上發出了“最後通牒”,而家長否認說,孩子總共只發了四個短信,只是最後一個電話打來時他們沒聽見而已。

我向孩子父親和舅舅、舅媽指出,從行爲來推測,孩子要求轉學回家的願望是如此地強烈,如果僅僅是學習壓力,一二次考試沒有考到理想的成績難以引起如此強烈而又持續的反應。何況她的學習成績在老師那裏是受到充分肯定的。同時,整整兩個月的過程中,家長和班主任老師又對她付出過這麼多的關注,而沒有絲毫的改善卻反而越來越嚴重,是否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她不想告訴我們,所謂的學習壓力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掩飾?完全有可能她在心理醫生那裏,也進行了同樣的掩飾。

父親立即予以否認,說,“不可能,我們家易楚是個很單純的孩子,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但他再沒能說出什麼來證明這一點。而舅舅與舅媽在一邊則專注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我拿出易楚畫的“房樹人”,提出我的分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處於一生中心理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快速得可能讓家長還沒有‘來得及’意識到,他們開始不僅僅是關心自己的學習,同時還關心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家庭等等許多方面。有些事可能家長覺得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也用不着‘管’,但事實上可能孩子會非常在意,其重視程度可能會超過她生活中任何其他事件。”

我有意停頓了一下,給三位家長以思考的時間。

過了一會兒,父親還是堅定地反駁了我:“我們沒有什麼讓孩子擔心的事。”

我進一步提出我的分析:“請各位看這個房樹人測驗,在測驗中,一般而言,房子代表着家,在這張畫中,孩子將通常是一座完整的房子分爲相鄰的兩座,而且明確地說,她和媽媽是住在左邊的,爸爸住右邊,可能意味着在孩子心目中的家庭缺乏完整性。孩子將左邊的兩顆樹喻爲她和媽媽,右邊單獨的樹喻爲爸爸,這三顆樹的排列方式亦證明了這一點。我也請她將父母畫入其中,她畫倒是一個美滿和諧的一家三口,但可能意味着這是她的期望也可能是一種掩飾。”

父親想了想,還是說,“沒有吧,我們夫妻關係很好的。”但語氣似乎不怎麼堅定。舅舅與舅媽仍是不語。

這時,孩子放學的時間快到了,我們一致決定先由家長帶孩子回家,穩定情緒,再作安排。舅舅與舅媽提出,他們家在杭州,孩子來去方便,如果要去外面的醫院看心理科也方便些,還是讓孩子住在他們家,父親同意了。

舅舅專程來校

兩天後的早上,孩子的舅舅專程來到學校,要求與我再談談。

這一次,他是獨自來的。他告訴我,:“那天,老師您在分析問題時,說到可能是家庭方面的問題,猛然提醒了我。事實上,孩子他爹媽已經冷戰很久了,我這做哥哥的一直想勸,但怎麼也勸不了,也就只能隨他們去,但孩子是無辜的。這兩天,孩子都在我家裏,我沒辦法,只好直接敞開來和孩子談了,孩子也終於承認,她一直要求轉學回家,不是爲學習壓力,而是想回去勸爸爸媽媽不要分開,她擔心,她在這兒學習,就‘管’不着他們了,她很擔心他們離婚。我們一直沒想到,這上半年還是個小學生的孩子會這麼在意這事。她爸爸這兩天使勁向她保證父母一定不會離婚,但她還是不同意回來。老師您說這事怎麼辦呢?”

我說:“首先要謝謝您對我的信任,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我。您也別太擔心,首先,我們及時找到了問題的真正原因,避免了在這樣一件關係孩子生命的事件中陷入被動。更爲重要的是,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讓大家很擔心,但對於他們整個家庭,或許會成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或許會讓整個家庭向着良性的方向發展。”我建議他們一家三口一起接受家庭心理治療。但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出孩子的父母可能還沒有這個意識。

孩子最終將爲不和諧婚姻買單

大量的心理輔導統計結果顯示,39%的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父母的婚姻狀況有着直接的關係。尤其是在中學階段,父母往往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且認爲婚姻是父母兩個人之間的事,無論如何,只要雙方都愛着孩子就可以了。事實上卻忽略了家庭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和諧的婚姻的最大的受害可能正是父母認爲“不懂事”的孩子。

兩天後,父親帶着易楚回到學校。在進教室之前,父女之間又發生了半小時左右的爭吵,從兩人的身體語言上看得出,爭執頗爲激烈,我沒有直接去介入,因爲我認爲,或許這爭吵是目前他們所能找到的促進家庭溝通的最好形式,雖然並不完整。

之後,易楚一直在學校正常地學習,成績仍是中上水平,老師對她挺滿意;與同學玩得也挺開心。至於她的家庭的問題的解決,肯定還需要一個過程,我所做的,只是初步“擾動”了這個家庭,應當說,這是一個未完成的輔導,但捅破了這層“窗戶紙”,至少讓這個家庭透進了一陣清新的風。也希望這個危機事件於易楚而言,是一次家庭風雨中的成長,雖然,有些痛。

TAGS:案例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