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產生的

學問君 人氣:2.33W

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產生的呢?壓抑是一種很痛苦的事情,壓抑本身不會導致心理疾病,心理防衛機制本身也不會導致心理疾病,那麼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

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產生的

有一天你看到餐桌上有一塊手錶,這時原我的衝動想要透過偷竊據爲己有,這時自我就會思慮如何偷竊而不被其他人發現。比如,這時服務員向桌子走來,自我就會指示服務員去給自己拿一瓶酒,這樣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自我幫助原我偷竊成功。弗洛伊德把原我比喻成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自我像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控制着原我的方向。因爲偷竊是違背社會規範的,所以超我就會出來懲罰原我,這就會讓你經歷罪惡感和一旦被抓住的恐懼感,這時候“自我”會徹夜思考“該怎麼辦”。最終直到把手錶還給服務員,你纔會恢復平靜。從以上對人格的劃分,下面再看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焦慮:

焦慮就是積極的思慮。思慮什麼?在進化上,思慮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性”和“食物”——考試、事業、唱歌等活動都建立在此基礎上。如果沒有積極的思慮,那麼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因此,積極的思慮,也可稱爲“焦慮”是積極和有利於生命生存的。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焦慮由本能慾望和自我與超我之間引發的衝突所產生。這種衝突就像是兒子想要一個超級玩具,但這對於父母的經濟情況來說“無力實現”,這樣就引發兒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一樣。

進一步說,一個人爲了實現某一個慾望而“積極的思慮該怎麼辦”時是正常的,也是生存所必須的。可是當一個人的慾望過於強烈,或者遇到了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時,那麼強烈的本能慾望就會與社會規範發生直接而猛烈的衝突。本能慾望的強度越大,那麼相應地,一個人所經歷的思慮程度也就越高,當“自我”的積極的思慮變成焦灼狀態時,就成爲了焦慮症。在此情況下,一個人就會經歷由焦慮帶來的痛苦。

因此,只有當一個刺激(例如銷售、股票、期貨、生意)讓這個人長期處於焦灼的“積極思慮”的狀態而引發了一個人精神上的痛苦時,才被稱爲“病”——即焦慮症。否則短暫的焦慮是正常而有益於生存的。

抑鬱:

假設一個人失去了疼痛感覺,他就可能會由無法意識到腳上紮了刺所引發的感染而死去,所以疼痛是保護生命的感覺體驗。同樣,抑鬱就是保護生命“心靈之痛”的情緒狀態。這麼這種心靈之痛有什麼用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抑鬱狀態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當社會規範表現的過於強大時,抑鬱就會產生。

“原我”會不顧現實情況和道德原則要他能夠想到的任何東西。因此,一個人爲了避免將有限的生命精力浪費在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上,需要一種“心靈疼痛”的狀態——抑鬱狀態,來抑制原我的無理要求。如果沒有抑鬱,每個人都會“好高騖遠”,都會去“伸手抓月亮”。

抑鬱是超我對原我過度壓抑導致的。當一個人經歷抑鬱時他會感到:灰心喪氣、快樂不起來、自責、懊悔、內疚、自卑、感到活着沒有意思和自己一文不值。

例如:假設你被偷了一塊你非常喜歡的手錶,那麼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手拿一鐵鏟狠狠地抽上小偷10個耳光,那麼你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許多,也許還會用些金錢去補償被你傷害到的小偷。而假設這塊手錶是你自己搞丟的,那麼這個“鐵鏟”就會扇向你自己,即懲罰自己,這時一個人就會經歷抑鬱。從這一方面來講,抑鬱就是一個人將憤怒指向自己的心理行爲——就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這種心理行爲總是提醒我們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如果這種憤怒的懲罰過分的話,就會讓原我“破罐子破摔”——即讓一個人產生生無樂趣的體驗。更爲嚴重則會引發一個自殺(例如在股票上損失慘重而跳樓的人)。

因此,抑鬱是一個人生存下去需要的“情緒狀態”。只有當其遇到特別強大的精神刺激而過分表達時,纔會引發一種心理疾病——抑鬱症。

恐懼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怕,那麼一位古人就很容易會由於自己的“太勇敢”而被比自己強大的野獸吃掉。如果你“太勇敢”,那麼馬路上的汽車都會成爲刺殺你的“殺手”。所以,恐懼是人類所必須要有的情緒體驗。自然界中有許多的危險在於躲避而不在於征服。例如,你想去征服奔馳着的火車嗎?你想去征服比你強大的野獸嗎?恐懼會讓人們快速跑掉,獲得安全。

只有當一個人對某些不具有危險性質的.東西,而表現得過於敏感的話——例如對兔子都怕的要命和對感冒等疾病都感到“自己要死了”等,那麼這種心理反應就是有害的。

在精神分析中,恐懼是自我的不斷示警。因此,只有當一個人對預期的小危險都徹夜難眠和憂心忡忡的話,那麼這種反應就是不必要和有害的。

強迫

強迫也是自我機能的放大。“強迫行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認“危險是否已被解除”的反應。例如:當一個人走到樓下的時候,會懷疑自己家中的煤氣是否關了?門是否鎖好了?電爐子是否忘記拔插銷了?然後,他會上樓再去確認一遍“危險是否已被消除”。

再比如,如果一個人不注意衛生,就會很容易生病。所以潔淨是健康而有益的心理行爲。可是當一個人遇到某一精神刺激(例如,被壓抑的本能慾望)而讓自己對“潔淨”表現得過於敏感的時候,他就很容易“強迫”自己不斷透過洗手來獲得潔淨的感覺——獲得一種本能慾望的滿足。如果一個人不斷重複這種行爲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會患上“洗手強迫症”。

因此,確認危險已經被消除是生命生活中必須要有的心理行爲,只有當這種反應表現得過於頻繁時,那麼一個人就會患上“強迫症”。

我們如同走在鋼絲繩上,在心理防衛機制上,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一個人經歷內心痛苦、抑鬱、焦慮、強迫症、內疚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