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學問君 人氣:4.2K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相關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1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說到底就是要促進小學生個性心理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服從於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即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爲根本宗旨,以培養適應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數以億萬計全面發展的人才爲目的。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要促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2)要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亦即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3)要增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據小學生成長髮育的規律、特點和需要,採取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個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爲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做了明確規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爲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爲此,在具體執行中應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滿足合理需要

小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歸屬、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這些需要的合理滿足是小學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條件,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發育和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個小學生,作爲班級和夥伴中的一員,如果長期得不到認可,不被接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愛,總是受到排斥,體驗不到集體的溫暖,他就不會有安全感、自尊感,就會感到孤獨,感到壓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閉,或者相反,導致逆反心理,仇恨、敵對、攻擊等消極心理,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事實一再表明,滿足合理需要的機會被剝奪,或者受到壓抑,無法透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人的心態和行爲就有可能趨向極端化,甚至鋌而走險。中小學生中存在的許多不良行爲或罪錯行爲,絕大多數都與合理需要得不到適當滿足有關。學校是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機構,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敢策建立起來的正規的、完善的教育系統。因而,就滿足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機會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權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會部門都無法相比的。爲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自覺地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體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個體間需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滿足的正常途徑能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小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爲,教育者對此必須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導

指導包括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集體輔導要有預見性和超前性,是指針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輔導,使之對自己成長髮育中必定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有所認識,有所準備,能以積極自覺的心態有效地面對。比如新人學的小學生,由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學校的小學生,隨之而來的是主導性活動的變化,由先前的做遊戲爲主變爲以學習爲主。隨着社會角色的變化、主要活動的變化,家庭與社會的要求也不同。小學生要嚴格遵守《小學生行爲規範》,要寫作業,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已成爲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所有學童來說都會遇到對學校生活的心理適應問題。再比如高年級小學生,面對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有心理準備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所有這些共性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或其他人員有計劃地提供及時有效的輔導,否則就會遇到困難,就可能出現困擾,不利於身心健康。個別指導主要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指導。比如,對個別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幫助,針對個別小學生存在的某些消極的不利於其身心發展的問題,如逆反心理、,厭學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點所給予的幫助、所進行的調整等均屬個別指導。

3.及時調治

我們知道,學校是全方位、綜合性的教育機構,有許多工作要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小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不可能都用於此。同時由於小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教育的複雜性,個體間的差異性和家庭生活、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因而無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多麼重視,工作多麼細緻,效果如何顯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能達到非常理想的程度,總會有少數或個別小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以及班主任和輔導員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並能隨時與有關家長取得聯繫,提供建議,及時送醫療性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機構,由專業人員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和治療。由於小學生的心理髮展尚未定型,各種心理問題即使比較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於識別,及時送醫療性心理諮詢、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調治,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後效果良好。

由此可見,作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點不在於治療而在於識別,要能及時發現,以保證及時有效地得到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已有明確規定。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遊戲和活動爲主,營造樂學、合羣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爲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爲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3)個別諮詢與輔導。開設心理諮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透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爲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爲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爲影響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要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關鍵的問題在於創設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包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相應的諮詢輔導機構,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等,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使之在學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樣才能減少和儘可能地消除各種心理和行爲問題的發生,促進和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2

心理健康又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必要條件。在學習活動中,如果學生能夠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就可以發揮更高的學習效率,心煩意亂,灰心絕望,其學習活動往往事倍功半。小學階段是人生歷程中生理、心理髮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心理髮展的許多關鍵時期都處於這一階段。但由於人們往往只重視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視,致使當今部分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義。而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則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1多角度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1.1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小學生對老師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小學生在這一階段極善於模仿,所以,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性情溫和、情緒穩定的教師,往往博得學生的好感和尊重,對他們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則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甚至心靈的傷害。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改善自我個性品質,學會控制自我不良情緒和習慣,每天都以一個溫和安詳的自我出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感染和教育學生。這是一種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溝通。

1.2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品質,教師要無條件地愛每一個孩子,把學生當作是自己的親人、孩子。小學生年齡小,他們渴望關懷,渴望愛。波丁沙託說過:愛是生命的火花。但我認爲教師的愛不僅是點燃學生生命的火花,更應是和風細雨,不斷滋潤學生的心靈。特別是對班裏的“醜小鴨”,要多給予他們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句鼓勵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以安全感和親切感。他們纔會真正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和你說說悄悄話,達到心理溝通的目的。教師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師要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小學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認識自然和社會,對什麼都躍躍欲試,這樣,就產生了種種需求。心理學家曾經指出:“當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遭受來自內在的壓力增加,心理就會受挫傷。”因此,教師在各項活動中要適時地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終有一種好心情。良好的情緒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靈丹妙藥。如果活動是出於學生自己的願望和興趣,活動的形式、過程都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要求,在活動中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身心就能健康發展。相反,如果教師事事以自我爲中心,凡事命令他們,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就會泯滅,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師就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這樣,就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4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和錯誤:從心理定向看,人們總是喜歡選取以肯定形式發出的資訊,而對否定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學生對於肯定性評價的心理反映應是愉快的,樂於接受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好衝動,自控能力差,常常會出現不遵守紀律等行爲。這時,教師就不能簡單處理,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而應以冷靜溫和的態度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用鼓勵的口吻提醒學生應該如何做,對基礎差的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和肯定,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斷進步,防止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

2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心理溝通

日裔美籍華人教授威廉大內提出的“Z”理論認爲,現代社會對人類生活的最大傷害,莫過於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而社會的親密性一旦瓦解,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喪失對本團體的責任感,產生一種失落、孤獨情緒,最終導致人們成爲一盤散沙。只有保證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團體凝聚力。在班級當中,學生間自由地互訴衷腸,彼此發生認同,就會產生親密感。由此看來,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教會學生交往則是實現心理溝通的有效途徑。學生需要與成人交往,更需要與同伴交往。與同伴的交往,有益於形成和發展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會友好相處,爲今後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注重教給他們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溝通的機會,確保學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1豐富學生交往經驗,學習交往技能:由於實行了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較多,在家裏嬌生慣養,是“小太陽”,“小皇帝”,心理素質很差。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易與同伴發生磨擦,可又不善於解決。這時,教師就應因勢利導,爲他們提供機會解決。如有的學生自私,我就讓學生每人帶一本喜歡的課外書來,並介紹給大家,大家交換着看。這樣,學生既感受到交往的樂趣,又有助於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有的學生膽小,內向,不會主動交朋友,我就透過做遊戲來促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不自覺地促進了學生間的心理溝通。

2.2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小學階段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的學生會出現過高或過低評價自己的傾向,這樣勢必影響學生間的心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明白只有不斷努力,謙虛好學,取長補短,才能學到更多的本領,才能處理好同學們的關係,實現友好交往。總之,處理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就能創造良好的、積極的、愉快的氛圍,建立一個團結友愛、活潑向上的集體,從而實現師生、同學間的心理溝通,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爲使學生成爲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3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爲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爲問題。這些心理行爲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下面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個體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個體心理就會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應激等不平衡狀態。這時應透過自我的調節或者他人的疏導,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使陷於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爲,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使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得到維護,也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的需要。

當學校的課業過重,學業競爭激烈,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揹負的精神壓力過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報,自卑和恐懼的情緒產生,會使學生進入不平衡的狀態,易於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爲。此時,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敏感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經歷着重大的變化。出現了對心理與行爲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對於異性的困擾,也就是說感情的困擾。青少年時期屬於花季雨季時節,生理各方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性意識等也慢慢開始成熟,對異性會產生好奇,交往之間帶來的困擾,隨之也會帶來許多感情的煩惱。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激烈等等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給當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衝擊。隨着經濟的發展,離婚率不斷提高。家庭夫妻之間矛盾日益增多,爭吵越來越多,溫馨越來越少,缺乏很好的溝通,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心理會逐漸產生壓抑、憤恨,不安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習,易和老師同學發生衝突。而且在如此資訊爆炸的時代,黃色網頁,影片,書刊,暴力遊戲等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由於學生辨別意識的不強,很容易受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從而產生暴力,憤怒等心理狀態。這時,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勢在必行。

一般來說,中小學生的心理髮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中小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時給予消除,任其長期積累,超過其年齡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則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礙。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預防與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滋生,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切切實實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

案例分析

案例:D,男性,小學六年級學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時,親眼看見許多同學被埋在廢墟里,有些同學在地震中喪生,自己也被屋頂的橫樑砸中了左腿,後被送到外地醫院做了截肢手術。術後恢復尚可,安裝假肢後能拄着柺杖行走。手術後三個月,求助者情緒非常低落,很悲傷,害怕回到學校上課,認爲學校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很不安全。自卑,覺得自己缺了腿不如別人,認爲將來沒有什麼出息了。每天悶悶地坐着,不願看書,也不願意看電視,也不與他人交往,不願意和別人說話。睡眠、飲食差。在父母的要求下前來諮詢。

對以下問題做出簡要回答:

1、首次心理諮詢時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目前該求助者的主要心理問題是什麼?

3、對該求助者的心理諮詢,恰當的方法有哪些?

1:首次心理諮詢時應注意的事項是接納與傾聽。

諮詢時應該採取理解、寬容、真誠、接納的態度。要能夠接納、認識、澄清求助者的消極情緒。根據求助者當前遭受地震後的感受和體驗,建立起融洽的諮訪關係。準確地理解小男孩的感受,真誠地表達出對他的關注,有助於小男孩的自我成長和諮訪關係的深化。

2:目前該求助者的主要心理問題是情緒問題。

該求助者害怕回到學校上課,說明他的社會功能受損,喪失了安全感,學習動機下降。自卑感強,沉默寡言,消極悲觀等消極情緒影響嚴重,初步確定是屬於嚴重的心理問題。

3:恰當的方法有:鼓勵宣泄情緒,引導接納現實。

小男孩屬於震後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心理危機主要問題來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在震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會很關心自己基本的生存問題,如認爲學校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其次是情感的休克,引導他與同性別的孩子可以透過輕撫身體,擁抱等方式來增加其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其情緒體驗過程,慢慢抹去心靈的創傷。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透過一些手段和方法來宣泄出自己的情感,接受震後的現實,接受假肢的現實,但是要引導他不能過於消極,舉例子證明假肢的人也會有成功的機會,使之相信世界還可以是美好的。鼓勵其多交往,多和小朋友玩耍,開啟心結,慢慢地進入健康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4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有益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小學生時期是心理髮育重要階段,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讓學生熟悉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教師全面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滲透,及時讓學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會促進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的有效成長。

(二) 有益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就業方向起重要作用,學生在各個方面技能的發揮離不開健康的心態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會學習熱情、工作積極樂觀,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會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亂想,課堂學習不認真和消極的工作態度,進而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於預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產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大多數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社會因素引起心靈創傷,長期積累產生的。教師或者家長在學生身邊察覺學生日常生活語言行爲表現異常的時候,就要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心理病變有苗頭的時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發現學生不願意說話,不願意與夥伴玩耍,而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家長不要忽視,而要及時帶學生讓心理健康諮詢師進行治療,讓學生輕鬆、歡快地成長。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 學校班級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辦學校由於經濟條件問題還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不瞭解心理健康的與身體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學校傳統的教學觀念依然重視課堂說教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學生心理扭曲,不想成爲班級或學校知識的佼佼者,卻想着成爲班級甚至學校打架的稱霸者,很多學校忽略其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鬥毆等現象發生頻繁發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學生校外打架,新聞已報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傷甚至死亡,以至於幾個家庭失去了孩子,學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責任,這些學生就是小學心理健康未及時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釀成惡果,如果不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未來發展有一定負面影響。

(二) 家長疏忽教育指導

學生家長由於工作忙疏於和學生的溝通和教導,通常情況都是學生的爺爺奶奶接送學生上下學,學生的爺爺奶奶由於年紀大傳統教育觀念思想較重,不瞭解社會發展現狀,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長認爲,學生在學校裏就是單純學習知識長,學生在家長身邊就不必重視教育。其實不然,家長才是學生的最重要的啓蒙老師,學生都會以家長爲榜樣作爲學習對象,甚至有些學生家長只顧及自己享樂,把學生丟在家裏不管不顧,或者家長因爲感情糾紛,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離婚,給學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學校班級開展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

小學階段開始設定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而且需聘用專業心理健康諮詢師對小學教師集體進行專業指導和培訓,尤其是學生的班主任,學生班主任陪伴在學生身邊時間較長,每天每次課堂上教師都對學生心理健康細心的教導和鼓勵,積極主動對性格差異的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和滲透,學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素質。

(二) 家長細心溝通和教導

像學生放學、週末節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裏的時間段,家長要用心對待學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看書、做作業、遊玩時遇到疑難困惑等問題,家長要細心分析和指導;如果學生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對他指責和謾罵,更要耐心告訴學生問題的關鍵性,錯誤的原因和後果,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成長。

四、結論

學校要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創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徵進行觀察和指導,家長對學生用心呵護和鼓勵,進而使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尤爲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5

一、積極心理學的概述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爲“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並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爲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纔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爲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羣,無法廣泛性地服務於普通的大衆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於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着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爲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願意主動諮詢並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透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諮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爲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爲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啓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6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前提。

心理素質,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它是心理髮展水平的總和,學生的求知和成才,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精華,只有透過個體心理機制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在人格特質中,學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開放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質爲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它不是單純的傳授,而是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二是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不良行爲,消除困擾,適應環境。三是進行良好的行爲訓練。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增加心理營養、滿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進行具體的輔導,在輔導活動中,要遵循如下原則:心理輔導不是說教,是聆聽;不是訓誡,是接納;不是教導,是引導;不是控制,是參與;不是偵訊,是瞭解;不是遏止,是疏導;不是做作,是真誠;不是表面服從,是內心轉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動力。

現代教育起來越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現代社會裏,人的個性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或民族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就意味着有豐富多彩的創造力,意味着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增加。所以,當代世界教育越來越注意促進人的精神解放、獨立個性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從國內目前改革的實踐來看,無論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創造教育、愉快教育和愛的教育,都無不把側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其主動精神和能動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輔導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視。因爲輔導本身是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爲目標的,在輔導過程中,協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應付挫折、確立目標,恰當地表現自我、善於協調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所以,開發心理輔導這塊領域,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透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爲方式、環境資訊、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爲心理生活中的對自身的一種衡量、評價、調控,也影響着人格的發展,並且,客觀的價值觀念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爲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心理輔導並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積極能動地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爲方式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輔導採用心理換位法,與被輔導者的心靈溝通,從而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變得更加自覺深入。

2.心理健康教育對人格發展的這種促進作用,決定了它必將給個體人格發展帶來廣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人格發展的水平。這是因爲,一方面,發展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需要,它成爲個體積極攝取文化資訊的動力源泉,必然推動人格發展,接收心理輔導所提供的正確資訊;另一方面,人格的發展又使主體更自覺、主動地接受心理輔導。因此,人格發展總是與心理輔導的要求指向一致,並不斷走向成熟與開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維持人格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個體的需求,溝通其與環境的關係,並以此影響學生同伴的行爲方式,求得最佳適應。自我意識障礙是導致人格異常的重要原因,當一個人的認識過於固執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對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爲無目的,自制力差,經常處於衝突焦慮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則綠化了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這種心理障礙。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着人格發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地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進行着認識、評價和調控,不斷地改變着自我對人格發展的態度和要求,使他們認識到人格應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認識、檢驗自己人格發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實際,或出現個別偏差時,心理健康教育則會協助學生及時調整,從而使人格健康發展。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學生人格發展的調控手段,施加的影響是積極的。但還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這種影響是隨着學生的認知發展而增大的。認知水平低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弱,心理健康教育對其人格發展的影響便逐漸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條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開發人的潛能資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爲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爲二者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包括四個方面:智慧、情感、創造和超越感。學校教育則側重對學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開發。亦即開發個體內所具備的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動力。潛能的開發有賴於個體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但學業失敗會降低學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將透過與被輔導者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協助當事人認識自己,進而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創設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創設嘗試情景,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使其得以自我實現;二是創設選擇情景,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從而確立自己的位置。一個小製作,一次角色轉換,都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它是潛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爲對創造活動起決定作用的並非是一個人的能力 ,而是人的創造慾望。因此,自主選擇、成功體驗能使內在的生命力和潛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在學校教育中,可以有單獨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教師的角色存在,但不應該有單獨的心理教育教師存在。因此,國家和教育部對心理教育的要求應該是對基層教師的要求,而不是對學生學業的要求;是對教育管理者的起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