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關注兒童焦慮症

學問君 人氣:2.04W

感覺兒童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所以也不相信他們有焦慮症?下面心理健康:關注兒童焦慮症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健康:關注兒童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組以恐懼與不安爲主的情緒體驗。這種恐懼無具體的指向性,但總感到有不祥的事要發生,有如大禍臨頭一般而惶惶不可終日。焦慮是情緒障礙的主要症狀之一,常與恐怖、強迫等症狀同時出現,其單獨的患病率不確切。早期即體驗到不穩定的家庭生活的兒童更爲焦慮,傾向更富於攻擊性和反社會性。有些兒童的焦慮有素質性因素,若加上父母對其焦慮又給予焦慮的反應,則會使症狀更爲加重。假若父母本身就是焦慮個性,受父母的長期影響,患兒的焦慮就會遷延不愈,成爲慢性焦慮,對少年兒童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大約15%的焦慮症患兒的父母和同胞也患焦慮,大約50%的焦慮症患兒的`單卵雙生者有類似的診斷。有的患兒在焦慮狀態之前有急性驚嚇的歷史,如與父母突然分離、手術、不幸事故、親人重病或死亡等。由急性精神因素所引起的往往治療效果較好,而具有素質因素者,治療效果不如前者。

焦慮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是主觀的焦慮體驗;二是外顯的不安行爲,如多動等;三是生理反應。不同的患兒,三方面的表現程度不一樣或以其中的一種爲主要的臨牀形式。 焦慮患兒總的臨牀印象是不安,易煩躁,不愉快的“麻煩的孩子”,“難照看難撫養的孩子”。由於兒童語言發育尚未完善而難以很好地表達他們的不安或惶恐,年幼兒童表現爲愛哭鬧,不易安撫,年齡稍大的兒童不安惶恐的內心體驗可以表達,但經常爲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圍環境而總是不高興,不滿意。較多的患兒常同時出現膽小害怕,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單獨留在室內,不安地來回走動,不放心,反覆檢查。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在環境更換時焦慮加重,如幼兒在改變撫養環境後變得更好哭,無生氣,食慾下降,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睡淺,睡眠不寧,易驚醒,夜驚,排泄習慣紊亂,如尿牀、便褲。有的患兒則糾纏父母寸步不離。學齡兒童焦慮可表現爲上課不安,坐不住,煩躁,易和同學、老師發生衝突,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下降,有的不敢當衆講話,回答問題不敢正視對方,面紅耳赤,手足無措,出汗心跳,手舌震顫,說話欠流利,還有的焦慮兒童表現爲拒絕上學,逃學,離家出走,在外遊蕩即所謂焦慮的外顯行爲。焦慮症時的生理反應現象比較突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興奮所產生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胸悶、心悸、呼吸加速、血壓升高、多汗、口乾。頭暈。噁心、腹部不適、四肢發涼,便祕,尿頻、遺尿、遺糞、睡眠不寧、早醒、多夢等。以上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動在焦慮中均可出現,但以前者爲主,當焦慮發作時,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患兒可出現高度的激動狀態。在某些焦慮、緊張、恐懼的情況下,有時會發生昏厥現象,這主要是副交感神經活動的原因。

【附:警惕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兒童分離性焦慮症是指當兒童與父母或撫養人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多見於6歲以下兒童。

主要表現:

1.因不願離開依戀對象而不想或拒絕去幼兒園(上學),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寧願呆在家裏;2.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願意或拒絕上牀就寢,反覆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3.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性退縮;4.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覆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症狀,但無相應軀體疾病。

病因:

1.遺傳因素患焦慮症的父母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的子女;2.親子過分依戀孩子平時一直與母親呆在一起,不與外界接觸,而母親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特點。一旦與母親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3.生活事件影響常見的生活事件有: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兒園受到挫折,不幸事故,重病或死亡等。由於分離性焦慮與幼兒不願去幼兒園很相像,容易與不願去幼兒園相混淆,而被長期忽視,其結果不僅影響兒童早期智力開發,且可發展成慢性焦慮,影響情緒發育及學習。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大多有哭鬧、不肯吃、不肯睡等現象,但幾天後即見好轉,因爲其哭鬧的原因是害怕陌生,不適應新環境和陌生人,幾天後熟悉了,哭鬧也就好轉。他們雖然在幼兒園哭得很兇,但回家後就很開心,也不會做噩夢,分離性焦慮的原因是擔心與父母永遠分離,擔心天災人禍使父母與自己永不再見,症狀持續4周後仍不好轉。

如何預防:

一旦發現分離性焦慮障礙,要立即停止上幼兒園,請兒童心理醫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幼兒園,加重焦慮發作,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預防:1.從小讓孩子多與小朋友們接觸。不要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裏,讓孩子多些玩伴,培養他與其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孩子在集體的環境中受歡迎,感到愉快,爲將來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避免發生焦慮打下基礎。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理的習慣,如吃飯、穿衣、洗手、洗臉、大小便等,如果什麼事情家長都包辦,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將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因而會產生緊張、恐懼和焦慮。3.在去幼兒園之前,經常給孩子講幼兒園的生活,告訴他那裏有很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會很好玩,還可以在一起做遊戲學本領,同時還經常帶孩子去日後準備去的幼兒園參觀,讓他熟悉那裏的環境,讓他看看別的小朋友們是如何愉快地在那裏做遊戲,滑滑梯,學兒歌等,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而產生嚮往。絕對不能當着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4.在家先練習與媽媽分離,讓孩子逐漸習慣媽媽離開的感覺,比如當孩子自己來到另一個房間時,媽媽不要馬上就跟着,讓他單獨呆一會兒,過一會兒再進去,日漸增加這種訓練的次數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