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如何提升道德水平

學問君 人氣:1.25W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觀。只有正確處理利益與道德、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等辯證關係,樹立新的道德價值觀念,才能走出困境,富國利民。否則,盲目的或錯誤的道德價值觀,就可能成爲干擾、破壞甚至毀掉這一目標的阻力。

如何提升道德水平

我認爲,我國傳統封建社會的道德價值觀根本缺陷至少有三點:其一,在傳統的道德價值內涵中,利與義多被理解爲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兩個對立的極端:言義不言利,圖利即無義。其二,在傳統的道德價值天平上,個體永遠是微不足道、無足輕重的,而社會卻始終是至高無上、不可觸動的,由此反映到利益問題上,便是公利的神聖化、絕對化,不管其合理與不合理;而私利遭到的卻是一味的貶低和漠視,無論其正當與不正當。其三,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具有濃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對於目前社會生活中有些領域存在的道德失衡,又該怎麼看呢?我的看法是:第一,從反對傳統的倫理中心主義,有意無意地走向了非道德主義,由反對傳統的禁慾主義對人們實際利益的壓抑和僞善,不知不覺地走向了享樂主義、縱慾主義和對善的嘲弄、漠視。利益,尤其是個人利益,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惟一追求的對象,而道德善惡卻彷彿成了遙遠的話題,很少爲人們真正關心,有的人甚至見利忘義、爲所欲爲。第二,由反對傳統的社會本位主義、整體主義,有意無意地走向了極端利己主義。一些人僅僅以“我”爲中心,完全以個人利益的滿足爲目的和標準,有利就幹,沒利不幹,而不管它是否正當,是否損害國家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在有些人眼裏,誰開口不講個人利益,誰就有不近人情、不關心羣衆之短;反之,誰要講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便會有唱高調、假大空之嫌。第三,由反對傳統的理想主義,有意無意走向了非理想主義。一些人現在似乎對理想感到麻木了。儘管有人口危機、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等警鐘在向人們敲響,但有些人似乎並不真正關心這些問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等急功近利行爲,屢見不鮮。

對於這種道德生活的失衡,有不少人力圖從理論上給予解釋。其中,有“必然論”者認爲,這是由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會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消失;有“代價論”者認爲,這是我們走向現代化應付的代價;有“矯枉過正論”者認爲,要徹底根除傳統觀念,就必須用“矯枉過正”的方式,不“過正”就達不到“矯枉”的目的,等等。如果說這些理論有一定道理的話,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掌握這種必然,積極地消除或減少這種失衡,並在此基礎上提升道德,建立新道德價值觀呢?

事實上,我們目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失衡現象,並不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應有的產物,更不是我們中華民族應當爲之付出的代價。倒可以說,它是傳統的“矯枉過正”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所產生的惡果。對目前走偏的道德價值觀念進行糾正,使之趨向適當的價值目標,也許還需要更多的理論論證和實踐。但我認爲,這種新的道德價值觀念,至少應當確立以下三個基本點。

其一,視富強之國與禮儀之邦爲同一追求目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傳統道德中,尤其是勞動人民的道德傳統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如勤勞、善良、節儉、刻苦耐勞精神等等。利與善,富裕與文明,並不是截然對立、非此即彼的東西。在當今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例證。

其二,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爲同等價值砝碼。在道德價值的天平上,以個人利益損害社會利益,或以社會利益否定個人利益,都必然導致這種天平的失衡。這並不是說,當社會利益需要犧牲個人利益的時候,個人就有理由拒絕這種犧牲,因爲在凝結着自己個人利益的社會利益的升值過程中,個人利益也意味着同樣的'升值;個人道德價值的實現,也不同程度地意味着個人利益的實現。如此來理解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道德價值與社會道德價值的關係,就可能形成一種“我爲社會,社會爲我”、“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良性循環。

其三,視現實基礎與理想目標爲同歸復興之途。如果說理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麼,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以現實爲基礎,並用一個相互聯結的新的現實架起一座通往理想的橋樑。因此,爲了理想利益的目標,必須重視現實利益的基礎。同樣,沒有理想,就意味着滿足,滿足就會失去動力,其直接的危害,便是對現實基礎的瓦解。因此,現實要重視,理想不可無。

我們有理由堅信:一個富裕強健的社會,也能是一個道德善良的社會;一個社會利益發達的社會,也能是一個個人利益豐盈的社會;一個充滿理想的社會,也能是一個現實充足的社會。

TAGS: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