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的現狀與提升途徑

學問君 人氣:1.28W

隨着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發展,我國新聞傳播媒體迅速增長,新聞記者隊伍不斷擴大。新聞傳播的社會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顯示出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面對傳媒市場的激烈競爭,新聞媒體及其記者也承受着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壓力,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驗與挑戰。近些年,在新聞記者隊伍中也出現了種種讓人們難以接受的不良現象,記者職業道德水平呈現出嚴重的滑坡趨勢。因此,考察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現狀,尋求提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的問題已成爲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務。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的現狀與提升途徑

一、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滑坡的現狀

隨着社會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一些不良傾向的影響,近些年,在迅速擴大的記者隊伍裏,出現了種種令人難以接受的現象,也讓記者在人們眼中失去了往日的光環。人*網傳媒頻道曾進行過一項名爲“你眼中的媒體”的調查中發現:有36%的被調查者對中國新聞道德現狀“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有70%人認爲記者最應該提高的是“職業道德水平”①。可見記者的職業道德水平滑坡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⒈製造虛假新聞與有償新聞現象

2001年,上海《新聞記者》雜誌社做了一次全國“十大假新聞”的專題,原本只是一次性欄目,不料這個欄目馬上成了各種揭露虛假新聞得以“投訴”的地方,面對不斷涌來的大量材料,該刊編輯部不得不每年做一次,而且大有剎不住車的趨勢。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不尊重事實,誤導羣衆甚至嚴重危害社會。如 2006年,《資訊時報》記者黃熙燈,因爲自己在街上買了一個不太好的西瓜,沒有經過調查就想當然地寫了“譁衆取寵”的假新聞——《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一文(“榮獲”2006年十大假新聞),造成廣東、河南兩省部分西瓜賣不出去。最後由國家質檢總局出面闢謠後,才挽回了一些經濟損失。

新聞記者主要活動在對新聞事實的採訪和新聞文字的製作過程之中,報道什麼和不報道什麼都是記者的一種“權利”,社會上有些人就盯上這種“權利”,素質不高的記者就此打起小算盤,他們在採訪過程中,不是要求被採訪方提供各種“方便”,就是趕場子拿“紅包”,接受各種“土特產”,甚至免費旅遊、報銷住宿和交通費用等。這種不正常的情形,卻被相當多的記者視爲常態,在一些傳媒領導者的眼中也不認爲有悖職業規範。這種直接收取“好處”的後果,便是記者不再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難怪有人譏諷說:“錢指揮新聞”的時代來臨了。

 ⒉熱衷於“走穴”現象

像演員爲了撈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一樣,如今的新聞媒介裏也出現了類似演員“走穴”的行爲。他們並不是憑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出現在最需要關注的社會難點、焦點事實現場,而是更熱衷於前往省時省事又有好處的某些場合。如借參加某些新聞發佈會獲取好處。一般是被採訪單位做好充分準備,然後約好記者到飯店宴請,給記者發 “辛苦費”。記者便走馬觀花,靠被採訪單位負責人精心準備的彙報和文字材料,寫出所需的新聞稿件,然後接受“紅包”。

⒊部分編外記者行爲失範現象

新時期在新聞傳媒機構屬事業單位性質,按企業的方式運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非正式編制的“新聞記者”——編外記者。如許多電視臺從2000年開始就沒有增加或很少增加過正式用人編制名額,但實際用人量卻是正式編制人員的好幾倍。

這些編外記者既爲新聞媒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編外記者大致有兩類人,一類是有些社會經驗,善於聯絡各方面的自由文化人;另一種是剛剛走出校園不久的新聞學專業畢業生。許多媒體爲了搞活經濟,補充自身記者隊伍的不足,大量聘用這些人當編外記者。據中國人力資源網發佈的“2005年中國企業招聘調查”數據顯示,向外招聘普通員工最多的是傳媒行業,高達51%,說明該行業普通員工的流動率最大。②而這些編外記者常常要衝在最前線,但又往往和編制內記者同工不同酬,導致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勢必尋找種種機會,以求補償。他們中的一些人,借採訪報道之名,利用職務之便,拉關係,拉生意、做掮客,從中謀取私利。

4. 假記者招搖撞騙現象

隨着新聞傳播對社會發展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新聞記者越來越受到社會公衆的關注,由於記者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一些社會無業人員,往往透過不正當渠道和關係獲得所謂的“新聞從業資格證”,假借記者之名到處招搖撞騙。一些百姓,只知道有些事情一經記者報道,就會起到不同凡響的作用,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就把記者當成救星,但卻不知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輕易相信他人。這些假記者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趁機向當事人勒索錢財。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記者的羣體形象。

二、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水平滑坡的原因

⒈體制轉型的必然現象

建國以來,我們的傳媒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主要被視爲黨政機關的一個部門,基本上不是一種獨立的社會行業。由於這個原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傳媒雖然進入了市場,但對形成必要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工作規範,思想準備不足,對於傳媒業的基本職業規範,不甚瞭解,因而實踐中發生了許多涉及職業操守的問題。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之下,當傳媒在市場經濟中的資源和空間不足時,在新聞道德意識弱化和職業規範不明確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權力”尋租現象,以掛靠的黨政“權力”違法換取發行量和廣告,對傳媒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就體制方面的問題而言,現在我們傳媒的輿論監督帶有黨政權力的延伸和補充的性質,記者的採訪“權利”含有一定的“權力”。例如各級政府權力機構組織的各種檢查、評比活動的檔案,均明文規定傳媒要如何配合。傳媒的職業權利與這種黨政權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爲違法亂紀者重點行hui的對象。傳媒從業者自身若缺乏基本的職業意識,傳媒內部缺少監督機制,手中的這種“權力”就很有可能被用於謀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