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08W

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聽聽聲音》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一

《聽聽聲音》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作爲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傾聽周圍的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讓學生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能夠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有適當的瞭解。讓學生初步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在剛開的時候,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請學生說說這些分別是什麼樣的聲音,以此來引起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剛纔的聲音分類,明白聲音可以分爲自然界的聲音和人爲的聲音。在研究聲音時,需要用到一種新的儀器——音叉,音叉是一種發生儀器,用來調試音高和測試樂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介紹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演示。接下來要透過音叉讓學生明白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但是什麼是高低什麼是強弱很難透過語言將其描述出來,所以這是讓我很頭疼的一點。在第一個班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發現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是高和強,什麼是低和弱,後來我就反思了一下,這兩個概念對於他們來說難度真的`很大,怎麼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理解,聲音有大有小,這和強弱對應;聲音有尖銳和不尖銳,這和高低對應。於是,我先讓他們區分出聲音的大小與尖銳與否,再遷移到強弱高低上來,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二

《聽聽聲音》一課是三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的起始課。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反映出了不少問題,現就這些問題反思如下:

1、 課前準備不充分,致使一些環節處理不到位。

首先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不夠堅定。課前我準備了兩種實驗材料,一種是用卡紙剪出的釘架,一種是用細繩掛起三枚鐵釘的鞋盒,另外還有一些諸如鈴鐺之類的東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鐵釘,於是我迷信教材,總感覺教材說的就是最好的,於是在上課前臨時改用姚老師準備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學環節發生了改變,而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也受到約束。其次,備學生這一環節不到位。四年級的學生還只是10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畢竟對一些現象理解不充分,上來直接就讓孩子們形容聲音的高、低、強、弱,這個能力他們是沒有的;但課堂上老師太過依賴他們,總希望他們對問題的回答能如老師所想,放的過寬,老師的主導地位沒能體現出來。教師應深入學生中間指導,給孩子們消化緩衝的空間,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投入不夠,語言單一。

其實無論是課堂的哪個時間段落,再好的設計也需要老師情感的投入,用微笑期待的表情,用親和熱情的語言,用積極恰當的評價,向前邁一步、點點頭、握握手都可以最大化的拉近師生的距離,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支援,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在這節課的課堂上,老師的評價語言較少,而且比較單一,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這方面,應當多下功夫,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課堂是我們大家的,熱情、愉快、輕鬆的心態,纔可以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

3、 對課堂突發事件處理不到位,經驗不足,應變能力欠缺。

在上這節課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是插播一段錄像。此時多媒體出現問題,不能顯示圖像,只能聽聲音。當時只考慮到時間的安排,總怕耽誤時間過長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講不完,於是這一環節就一帶而過,沒能把這一精彩的片段利用起來。

4、細節處理草率,不紮實

在授課過程中,有一學生說,小音叉發出的音是叮----(聲音更高,尖)大音叉發出的音是咚-----(聲音更低沉),這時教師爲了引出“高低”兩個字,一直繞來繞去,可學生只體會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沒有想到用這兩個字來描述。這裏老師可以直接說出像叮----這種的聲音更高,咚-----這種的聲音更低。因爲只是表述上學生一時沒有想到這兩個字,所以教師一再追問,浪費時間。當有追問價值或探索價值時,可以不惜花時間去追問,但像這種表述上的不當就可以由教師用總結性的語言加以修正。

我覺得教學的實施,千萬要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不要輕率草率,老師用眼、用耳、用心及時把握、反饋學生的學情,才能達到師生共鳴的效果。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