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51W

以下是小學數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借鑑!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一)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這節課教案並進行了教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新課程教材編寫的必修內容,在過去版本的教材中只列爲選修內容,我們都不曾上過。選中它作爲校本教研公開課,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提出一個新的挑戰。

結合“Z+Z”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課題,在本節課堂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五大特性:

1.全體性

面向每一位學生,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慾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長城畫面和神舟飛船首飛成功紀念郵票的縮放,精美的圖片、鮮明的動畫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在透過姚明釦球的雄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引入自然、貼切,而且寓學生思想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

2.自主性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操作,拿出已準備的相似多邊形的圖片仔細觀察、自主思考、隨意放置,然後連接對應點。根據自己的理解,推斷出結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3.差異性

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本人在教學中設計了“練一練”、“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潛能,爲每一位學生創設施展才能的空間,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實踐性

把學生的活動貫穿於教學的整體過程中,提供學生學習合作、交流、探索的機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動手、動口、動腦、實際操作、同伴互助,讓學生透過實際感悟位似圖形的概念,找出規律,從而確定位似圖形的性質,掌握位似圖形的畫法。

5.創新性

透過作新五邊形與原五邊形位似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張小舟同學利用“Z+Z”教學軟件快速準確的做出了新五邊形,並且拖動位似中心得到了多種不同位置的新五邊形。“Z+Z智能教育平臺”的使用爲學生探索數學奧妙提供了直觀的現代化工具。特別是我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巧妙用在“室內裝潢設計”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透過這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善於發現、勤於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異,形成了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長期以往必能獲得終生受益的自學能力。同時也讓我更加理解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深感這種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落實的必要性和艱鉅性,感受到“Z+Z智能教育平臺”輔助數學教學的強大功能。任重而道遠,我將把科學探索和課題研究貫穿於教學始終,與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二)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內容。比例的知識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教材將《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納入到比例單元中,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更加紮實。這個內容是老教材所沒有的內容,所以對於我來說有些陌生,不過仔細研讀教材,覺得新教材更貼近生活,這樣進入比例的學習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面對這一新內容的教學,我從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整體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經過實際教學我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有了一些思考。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縮小學生有很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我採用了兩組照片:第一組三張照片:(1)小軍的一張生活照片;(2)把小軍照片按2:1放大後的照片;(3)把小軍照片的長按2:1放大,寬不變,變化後的照片。第二組三張照片:(1)向日葵照片;(2)把向日葵照片按1:2縮小後的照片;(2)把向日葵照片的長按1:2縮小,寬不變,變化後的照片。請學生欣賞照片,初步建立圖形放大和縮小的表象。同時透過師生對話活動創設了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自然過渡到本課學習的課題,爲全課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其次是做到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我覺得按什麼比放大與縮小比較難理解。教學中,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圖形A到圖形D的變化過程後,我隨之追問:“我們怎樣將圖形D變爲圖形A”。你怎樣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你是怎樣理解 “2:1”的?”(1、我覺得這個比是現在與原來的比。2、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將圖形放大比的前項就大,將圖形縮小比的後項就小。3、要說清楚是按怎樣的比放大或縮小的,只要先算出對應邊的比,再看看是放大還是縮小,將前項或後項調整一下就行了……學生的智慧碰撞,內心的欣喜溢於言表)

透過教學,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腦中並不是一片空白,他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當學習之舟泊在學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會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維的浪花。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會使作爲老師的我領略更多的精彩!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三)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新舊教材《比例》這一內容的最大不同之處。

針對這一新內容,我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整體中的作用在前設計中盡力做到縮小學生的樸素認識與數學概念之間的差距。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樸素認識。但是,這一認識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於自身經驗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數學的語言描繪變化的關係。而數學上的圖形放大與縮小則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與縮小,它是一種定量的刻畫。這一差距正是我們進行教學時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學中,我先出示很小圖片,由於太小,學生就產生讓老師將圖像放大的想法。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習的價值自然就蘊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圖片(b、只放大長、c、只放大寬、d、長和寬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現數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此時由於圖形b、c變形比較嚴重,一致認爲d放大比較好)。我適時提問:爲什麼d比較好呢?在學生思考的時候我出現了相關的數據。經過學生的觀察、討論與交流,學生對於圖形放大後相應邊的變化有了清晰的認識,完成了真實的數學理解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

其次是做到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我覺得按什麼比放大與縮小比較難理解。教學中,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圖形a到圖形d的變化過程後,我隨之追問:“我們怎樣將圖形d變爲圖形a”。你怎樣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你是怎樣理解 “2:1”的?”(1、我覺得這個比是現在與原來的比。2、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將圖形放大比的前項就大,將圖形縮小比的後項就小。3、要說清楚是按怎樣的比放大或縮小的,只要先算出對應邊的比,再看看是放大還是縮小,將前項或後項調整一下就行了……學生的智慧碰撞,內心的欣喜溢於言表)

透過教學,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腦中並不是一片空白,他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當學習之舟泊在學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會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維的浪花。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會使作爲老師的我領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