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定風波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4.34K

  高中語文定風波教學反思篇一

定風波教學反思

人生是一堂課的功夫,它讓你經歷着,感受着,痛苦着,收穫着;人生也是一場雨的功夫,淋漓的考驗,總會讓你走向成熟,回首曾經的迷濛,總會讓你有所悟,那麼就將《定風波》這節公開課的反思寫下來,因爲我知道自己的教育旅程走過深深淺淺歪歪扭扭的腳印,那麼這節課會是其中堅實的那一步。

元氣淋漓而又富有生機的人總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像東坡這樣的高士,林語堂說他是人世間不可無一又難能有二的,其實林先生說出了民衆的心聲,東坡是那樣令萬人傾倒卻又無法企及,能讓他在宦海浮沉中如清風般度過一生的是在他混合的人生觀中脫穎的曠達情懷。而《定風波》又集中的體現了他這個人物形象。那麼讓學生認識他的曠達情懷就是重點了。

在這節課上介紹蘇軾,時間又及其有限,所以我把這一環節放在了講《念奴嬌》之前,結合蘇軾作品(有些是初中學習過的),認識那個時代那個偉大而又豐富的人。如果他不是生在北宋,那個有大場景大風雲的既出英雄又扼殺英雄的大時代,就不可能有現在我們心中的蘇軾,他渴望仕途有作爲,又一生在政治旋渦中浮沉,可用他自嘲詩概括: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儋州。他總說“萬事到頭都是夢”,“人生如夢”,可是他始終以出仕的心態做着入仕的事業,即使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也能絕處逢生,別在洞天,讓學生認識到人生再多的風雨經東坡的過濾也都變晴空了。

第二步是結合《定風波》文字,鑑賞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在品味涵詠語言時認識理解蘇軾的曠達情懷,而本詞情景交融的方面就必須淡化,因爲本詞是借遇風雨的小事襯托人物的胸襟。所以問題引領就設定了“蘇軾是如何對待風雨的?”這個問題。既放手讓學生找自己體會深的句子,又緊扣蘇軾對待風雨的態度,也就是在理解他的曠達胸懷,而這環節又落實了高考“煉字”知識目標。

第三就是語文詩詞鑑賞要有支撐點,本課就是“風雨”的象徵意義,而比較鑑別應該更明顯,透過與其它詩詞中的風雨比較,看出本詞中的風雨指的不僅是自然風雨,更是政治風雨,人生風雨。

畢竟這是一堂課的功夫,畢竟宋朝離我們太遠,畢竟仕途坎坷學生還沒有經歷過,曠達又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我想有一個課題將貫穿教育始終,那就是如何教會學生笑對風雨,這也是我一直不放棄的目標,那麼就讓這節課,讓蘇軾,讓《定風波》成爲一個起點。

以上都是關於這節課想說的話,不知算不算反思,我想,只要一節課讓你有所想,有所感悟,那就是收穫。

  高中語文定風波教學反思篇二

在開這堂課之前,我做了很充足的準備,收集大量的關於蘇軾的材料,執教蘇軾《定風波》,讓我感慨良多。課程是完整地上下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我才發現其實自己還存在着不少應該繼續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下面,結合各位老師的點評作教學反思。

首先,在閱讀朗誦部分,自己的朗誦缺少氣勢,比如在讀到“業務風雨也無晴”的時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讀這一部分的時候缺乏力度,這也造成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匯出現很大的問題,在朗誦和知道朗誦部分是今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設計總是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因爲是借班上課,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學生,所以“備學生”總是難以到位的,只好在“備教材”方面儘量做到位。作爲新教師我發現臨場的把握能力不強,在講到蘇軾的“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時候提問同學:“歸去哪裏?”學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時候,很難去引導他們迴歸到正確的思路來。課堂更需要的是老師能夠隨機應變,抓住學生回答的契機來駕馭課堂,但能做到這點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充分的準備。

最後:課堂提問評價的語言太過隨意,不夠凝練。作爲一個老師,要做到明確清晰地表達你的問題和合理地做出對學生的評價,所以教師有“教師”的語言。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問和評價都有些隨意,與學生沒有距離感。這是我的毛病,在以後講課的過程中要逐步改正。 課上完了之後,我進行了深刻的教學反思,寫下了上面的文字,也給自己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雖然以後的課堂還是不會很完美,最起碼這些問題或相類似的問題會盡可能的避免,從而成爲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