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3.01W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物理課的學習中不僅需要學到物理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薰陶,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下面是小編蒐集的《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

《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一

今天在文科10班講了《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最後一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源,整堂課下來,我講的內容很散,對學生的吸引力也不大,課堂氣氛也很沉悶,這堂課是失敗的一堂課。

回來後我好好反思了一下。這節內容有了前幾節內容作鋪墊,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吸收,而我又在課堂上純講理論知識,學生當然沒有興趣。導致我在上邊講課,下邊的學生低着頭的很多。用了大概十幾分鍾,就把新課講完了,之後就讓同學們進行了習題鞏固。一堂課,四十分鐘,我用了十多分鐘講課,剩下的二十多分鐘做題。課堂的時間分配,就很不合理,一堂課下來,學生既感覺枯燥無味,又會有累的感覺。這是多麼糟糕的一堂課啊......

這節內容既然比較簡單,我就不應該再用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了。 如果我在課下多蒐集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或是視頻,上課時用ppt輔助授課,那麼這堂課氣氛應該就會好一點。授課內容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相應的拓展,學生沒有見過,自然就會有興趣,相信低頭的學生也就少了。還有講課的時候,過渡的話語太少,突然轉換內容,學生不好反應過來,整堂課也顯得很散,不連貫。語言表達也不是很好,自己想的不知如何表達或是想的跟表達出來的會有一些偏差,物理學科的語言應該嚴謹一些,不能太隨性了。

作爲新時代的老師,就要把新的授課方式帶入課堂,打破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現在的課堂應以“學生爲主,老師爲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之中,課堂纔會變的有意義。其實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講課,一方面,鍛鍊他們的膽量;另一方面,當他們自己要去講的時候,就會對知識理解的.更深一點。偶爾換一下授課方式,學生也會覺得新鮮。

在課堂氣氛沉悶的時候,老師應該去調節一下,哪怕是開一個小小的玩笑也行。在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好。站在講臺上,總感覺自己不夠從容,有一些放不開,也許是自己還未能真正融入到學生中去。有時會害怕,如果自己開一個小玩笑,下邊的學生會不會起鬨,課堂秩序會不會變得混亂了。有時也會擔心,如果跟學生走的近了,會不會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現在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有些偏了......學生只有接受了你,並認可了你;信任你,服氣你,他纔會去聽你的話,老師的威信也就自然建立了。

要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還相差甚遠。自己應該多反思,多總結!

《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二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物理課的學習中不僅需要學到物理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薰陶,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而且需要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爲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圍繞這一原則,我們要積極的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筆者所教學的《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教學設計正是努力朝着這個方向做的。

一、變驗證型實驗爲探究型實驗

教材中本節課只是從理論上推導和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應用,而忽視學生探究、體驗的過程,難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個科學結論得出的一般規律。所以我覺得把驗證機械能守恆的實驗改爲探究性實驗更符合一般的規律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恰當的設定了探究點

科學探究要求打破課堂時間的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但怎樣把課堂教學和科學探究有機的結合起來,是我們教師面臨的一個大課題。我們的課堂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爲探究而探究只能死路一條,所以恰當的設定探究點很重要,應該既要讓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又要參與探究。首先,本節課我自始至終都是以問題爲中心,引入、過渡、分析結論、課堂小結等都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我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爲問題是學生探究的起點。其次,探究的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資訊的收集與處理、學生實驗的參與等幾個環節。實驗方案的設計能體現學生應用原有知識並且創新的能力,本節課學生就設計出了多種方案,有些已經打破了課堂、學校區域的限制,而這些正是新課標所要求的。學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現象和事例需要學生去總結,培養學生這種關注生活、關愛大自然,蒐集身邊資訊的意識也是我們的責任和要求。我覺得本節課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蒐集整理實驗資訊是需要的和恰當的。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有穿不好紙帶的,但有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學會了,使不會的同學知道這是應用摩擦力的原理。我看在眼裏喜在心裏,這已經超越了老師的語言所提及的範疇,它無形中拓展了課堂的外延,這出乎意料的收穫不正是我們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嗎?確實,組織好教學比單純講知識更重要。

三、注重了知識與技能循序漸進的教學

注重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得出的過程和基本的應用,一些變形的公式表達形式和應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其深刻的內涵放到了下一課時講,這樣面向了全體學生,降低了教學起點,我覺得這也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

四、注重了過程和方法的教學

首先,讓學生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充分體驗了一個科學結論得出的過程。這正是課堂的兩個大環節,教學設計在這裏也佔用了較長的時間。

其次,讓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思路,即:“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猜測結論——實驗驗證——理論推導——得出結論——遷移應用”。

五、充分展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又分小組親自實驗,自己蒐集整理,自己總結出規律。整個課堂完全以學生爲主體,切實做到了“教師搭臺學生唱戲”。看到學生幾個人一小組,熱烈討論整理的氣氛,我充分體驗到了一種滿足感,適應於新課標的物理課堂應該是輕鬆活潑的。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的:“鴉雀無聲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課堂,真正的課堂是‘熱熱鬧鬧’的。”

六、學生的合作意識、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得到了昇華

學生在實驗時,一隻手拿紙帶,一隻手拿重錘,那就沒有手控制開關,結果不得不與小組的同學合作;還有的同學請求其他組同學幫忙;還有一個同學主動幫助其他同學控制開關??合作探究的氣氛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聽到學生說“謝謝”、“沒關係”時,看到他們笑嘻嘻、無拘無束的神態時,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搞探究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信心和決心。仔細品味起來,整個課堂中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挖掘改進的地方。受實驗條件(多媒體教室無課桌和充足的電源)的限制,學生無法分組實驗,逐個做實驗在無形當中又多用了很多時間;最後習題的處理有點倉促。因爲留下的時間少了;學生的熱情還應該再調動的高一點。當然存在的問題,引起的爭論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這節課的價值,能夠引起大家來思考或者是批判,也是有意義的。我會虛心接受意見,找到以後的增長點。

總之,我認爲這節教學設計教改意識明顯,符合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成功的。

《機械能守恆定律》教學反思三

首先對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等概念進行簡單的複習,承上啓下,爲本節課做了必要的知識準備。緊接着演示鐘擺的擺動,一方面提供了動能、勢能相互轉化的情景,另一方面提出了機械能總和如何變化這個緊扣本課主題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先是從直線運動出發,應用動能定理進行詳細、深入的推導,接着擴展到曲線運動,從實驗上進行了驗證,從而較爲嚴密又完整地得出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的認識,則從物體只受1個重力到除了重力以外還受多個力的情況,展開一層又一層的分析,還從實驗上作了反證。如:爲了說明有了空氣阻力後機械能不再守恆,就用泡沫塑料球做成一個擺進行演示,效果明顯。教學過程中爲了突出“機械能守恆及其條件”這一重點,應用新授—應用—小結的程序。

從後面讓學生對幾道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的基本性題目中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

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如寫勢能表達式時,未先提示零勢能面在何處;“守恆”這一關鍵的名詞作爲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現,解釋得不夠透徹;在一道例題的講解中,對系統還是單個物體未作說明。這實際上也反映出,對一些很平常但又是很關鍵的問題學生經常要疏忽。師生間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着一些“通病”。這再一次提醒我,教學要研究“教”,但也要研究“學”,甚至於應該更偏重於研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