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6.48K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

運用仿生物聲形動作創設情境,讓幼兒模仿象行、馬奔、兔跳、鳥飛等工作,能達到入景動情、寓教於樂的目的。比如,在進行大班跳躍教學時,針對跳躍的某個動作讓幼兒模仿某種動物的動作。如側跨跳動作,引導幼兒模仿蜜蜂在花叢中從這朵花飛到那朵花的動作。又如蹦跳動作,引導幼兒想象草地上有許多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耍……並讓幼兒把小兔蹦跳時的動作模仿下來。諸如此類情境的創設能調動幼兒的思維,促使幼兒在有趣的動作模仿中習得動作。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集錦15篇

當然,體育活動中可運用的情境教學法遠不止上述三種。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設計情境時要注重把握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並根據教學需要把握住情境創設的三個時機:

1.開始階段創設情境。在體育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情境以匯入活動或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主動提出開一個小動物運動會,讓幼兒戴上相應的動物頭飾進入後續的活動情境之中。

2.基本階段創設情境。在體育活動的基本部分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情境。比如,大班體育活動“搭障礙練跳躍”的教學內容就是跳過障礙物。爲此,可以設計學青蛙跳田埂(小長凳)、小河(繩子)等遊戲情境。

3.結束階段創設情境。在體育活動的結束部分一般採用歡快的音樂跟基本部分的情境聯繫起來設計情境。比如,“小螞蟻運糧”遊戲結束部分,採用了歡快的音樂《洗澡歌》來調節幼兒的情緒,渲染了洗澡放鬆的情境,從而達到放鬆身體、消除疲勞的目的,讓幼兒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2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怎樣培養小班幼兒繪畫興趣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

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三、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四、用兒歌、故事內容匯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五、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窗體底端。 《瞭解居住的地方》教學反思

《瞭解居住的地方》是一節以社會領域爲主的小班教學活動,主要是

透過引導幼兒初步瞭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從而激發幼兒對居住地周圍環境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請爸爸媽媽幫忙在家中告訴幼兒自己家的準確地址,並在回家的路上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初步瞭解自己家周圍的環境,從而爲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活動過程中,我的匯入環節新奇有趣,利用走迷宮的形式匯入,熊寶寶玩累了想要回家休息,可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請小朋友幫忙,幼兒對活動充滿了興趣,透過小朋友幫助熊寶寶回家,引出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爲什麼熊寶寶會不了家了?從而引出主題:對自己家周圍的環境不瞭解,不熟悉。在展開環節,我透過一連串的提問:你的家住在哪裏?住在幾樓?你家附近都有哪些環節設施場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並且在這一環節對幼兒進行適時的鼓勵,這種對幼兒的肯定讓幼兒充滿了自信,我的充分提問讓班級中幾乎大部分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表達,注重了提問面向全體和對幼兒的鼓勵教育。然後,我出示一些幼兒常見的場所圖片,如:診所、學校、飯店、廣場等,聯繫了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此外,我還注重幼兒的實際操作,我爲每一名幼兒都提供了一張場所圖片,請幼兒找一找、圈一圈,從中找出自己家周圍的場所,並且進行標記,從而讓幼兒的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深。幼兒的最喜歡的就是遊戲,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活動中也爲幼兒提供了遊戲:帶路。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內化

了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興趣。最後,我請幼兒欣賞我們生活的城市濟南一些有特色和著名的場所風景設施等,讓幼兒的認識得到擴大和提升。

本次活動物質準備充分,活動前的準備體現了家園共育和家園合作,活動過程中關注全體幼兒的均衡發展,環節緊湊,過渡自然。注重提問面向全體,能夠聯繫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遊戲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完成了教學目標。我覺得不足的是活動氣氛平淡,應該再提升一下課堂的活躍氣氛,教學過程平穩,缺乏亮點。其次,沒有動靜交替,缺乏互動環節。另外,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這都是我今後應該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3

《我上幼兒園》是一個有趣的語言活動。它用兒歌的形式形象的講述了孩子們上幼兒園第一天和適應幼兒園生活後的情況,以此來鼓勵孩子們熱愛上幼兒園。

在本次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看圖,來猜測故事內容。然後,教師講述兒歌內容。在講述兒歌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肢體動作來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兒歌,並記憶兒歌內容。例如,“縮在椅子上”就雙手抱住膝蓋;“飛來又飛去”就伸開兩手臂做蝴蝶飛的狀態。孩子們看到老師邊做動作邊念兒歌覺得很有趣,自覺地就和老師一起學起來了。

透過肢體動作、圖畫內容,以及教師的引導,孩子們在記憶兒歌的過程中表現良好,絕大多數幼兒能將兒歌邊做動作邊完整唸誦出來。

透過本次活動,孩子們體驗了“我上幼兒園”的快樂情緒,知道了在幼兒園可以找到許多好朋友。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情緒也變得積極了許多。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4

本週我執教了一個語言活動《新奇的世界》,此活動是主題《亮眼看世界》中的一個語言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透過老師的引導,仔細地觀察圖片,能大膽地透過自己的想象,生動而富有情節的講述故事的資料。在以後的觀察類活動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繼續以新奇的眼光去認識的一切,在熟悉的場景中發現新奇之處。以新奇的眼光進行觀察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意識地轉換角度,藉助小老鼠的視覺來感知、體驗;二是靜心寂慮,調動各種感覺貫注於觀察對象。本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幼兒凝神想象,並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對於潛力弱或難以安靜想象的幼兒,就讓他們根據老師講述中的一個細節進行描述。

整堂課進行的還算比較順利,基本上實現了預定的計劃。但也存在着很多問題。我總結爲以下幾點:

第一,最明顯的問題是時間太長。

整個活動從頭到尾一共上了差不多有40分鐘的時間,在活動中,我發此刻最後的一個環節,幼兒已經坐不住了。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還需要不斷的努力。此外,在活動資料的設定上也要充分思考到時間問題,合理地安排活動資料。

第二,圖片的呈現方式不當。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藉助圖片的,而圖片的呈現也是有技巧的。我明白了圖片的呈現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是先出示圖片,讓幼兒先觀察圖片,教師再進行講述,以此來鍛鍊幼兒的觀察潛力。第二種是教師先進行描述,讓幼兒產生想象,之後教師再出示圖片。第三種是教師先出示最後一幅圖片(如果有多幅圖片),讓幼兒產生某種疑惑,激發他們的興趣,進而展開前面的資料。還有一種是將所有的圖片同時展示出來,但在每幅圖片上蓋上一張紙,教師每講述一幅就掀開一張,這樣做會讓幼兒有一種新鮮感。圖片呈現的方式所謂是五花八門,除了以上幾種,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方式,無論是那種方式都要有條不紊、不浪費時間。教師只有採用適當的呈現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而我在上課時,由於圖片比較大,而且一共有四幅,所以當我講完第一幅後直接把後面的幾幅覆蓋在上面了。這樣的呈現方式是不當的。指導老師推薦,如果圖片實在放不下,不如在第一幅講述完之後把它拿下來再放第二幅。

三、觀察圖片是引導還不到位。

在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講述時,不必拘泥於故事原作,而就應以幼兒的想象爲主,結合掛圖的畫面進行描述。

“看”是天性,如何去“看”,深遠地影響着一個人的發展。在諸多感覺中,尤爲重要的是視覺,因爲視覺能夠十分直接、十分明瞭地認識事物,察覺事物之間的差別。每上一堂課都會發現很多不同的問題,我相信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必須能夠有所提高的。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5

這節課我組織了數學活動《比長短》,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透過三個活動環節,讓幼兒感知的長短,學着比較長短,能正確的運用長,比較長,最短等語詞。並理解物體長或短的相對關係,初步嘗試物體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動難點是將物體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有序排列。

在活動開始時,我首先拿出兩根鉛筆,請小朋友觀察比較,哪根長,哪根短,接着再拿出中等長的鉛筆放在中間,請小朋友反覆觀察,並能夠完整的說出這根鉛筆比長的那根要短,比較短的那跟要長。這一環節結束後,我選擇三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小朋友上臺按高矮順序站好,以幼兒的高矮來代替長短,這一直觀察現象引來幼兒的興趣,並能準確說出誰高,誰矮,誰最矮,誰比誰要高,誰比誰要矮等短語。

我認爲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讓幼兒上臺來比較高矮的這個環節。在這個活動前期,我本想在中間部分運用圖片的形式,引導幼兒學習按長短排序,但從之前的活動中,我發現我們班的有幼兒,對觀察圖片注意力的集中時間不是很長,很容易分散,畢竟現在還是小班的小朋友,並非於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兒都很好動,尤其是做在後面的小朋友,可能離老師有點距離,更是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於是經過考慮,我嘗試讓幼兒做教具的方法,既請個別幼兒上來,大家比一比,誰高,誰比較矮。誰最矮,這一方法,讓幼兒作爲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且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活動結束後,我認爲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長短,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長和我最短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長短排序,但在第一環節,對綵帶進行比較時應該讓幼兒在多以些觀察,多一些討論,來加強幼兒對長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對數學語言使用的不太規範,使得整個活動多了幾塊瑕疵。

透過上課,反思,我意識到本次活動有不足之處。首先我應該讓幼兒去完成《幼兒用書》的操作,不應過多的去牽着幼兒走,讓他們獨立完成,這樣才能看出幼兒對本次活動的掌握差異,以對個別沒掌握的幼兒進行鞏固輔導。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整個活動運用的時間過長,這是我準備工作不夠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動中,我的語言組織不夠生動有趣,導致一小部分幼兒注意力分散,於此同時更要對幼兒的常規教育做一步的強化,這些都是以後教學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6

中班後期幼兒已經能夠完全欣賞理解短小的散文詩的涵義和意境。

在看到幼兒對欣賞活動充滿興趣的時候,我覺得,停留在讓幼兒感受意境,創編幾句還是不夠的,還可以進行第二次欣賞教學活動,教幼兒朗讀詩歌及再次創編。因爲幼兒對詩歌已經產生興趣了,他們愛聽,想念,教師就可以在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基礎上熟記詩歌內容,並學會有表情地朗誦,更是對散文詩意境的深入。同時,教學時,除了讓幼兒說一說外,還可以啓發模仿,並把幼兒模仿的詩句編成一篇散文詩。並可用身體動作表演,體驗調皮的情緒。

我想用不同藝術形式的同構活動,會讓幼兒在欣賞活動中多一份真切的感受。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7

園裏組織裏一次教研活動,我選了一節美術活動《勤勞的小蜜蜂》,雖然課前做好了準備,但由於緊張還是疏漏了個別環節。比如說我本打算在繪畫之前讓幼兒多瞭解小蜜蜂的採花釀蜜的辛勞,進而對幼兒進行適當的熱愛勞動的教育。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一帶而過,不夠詳盡,沒有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此外透過本次美術教學活動,我發現評價對於幼兒也很重要。因此我儘可能提供給每個幼兒表現與表達的機會,允許他們之間存在不同之處,這對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其實小朋友們觀察得挺仔細的,只是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有些詞語不會運用,作爲老師我們要及時幫助糾正,並強化某些詞語,提高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指出幼兒不足之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可打擊到孩子的信心,儘量鼓勵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活動。在評價中,我對過程中幼兒表現出的認真、耐心、興趣等給予及時的、積極的肯定,不管美術活動結果怎樣,只要幼兒能認真對待並付出努力,那麼他們的作品就應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這樣有助於每個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

這次執教後,組內老師給我提出了許多活動中的不足之處和保貴的建議,如加強美術專業用語的運用,評價作品時多給孩子一些自信等,對於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幼兒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幼兒生活的綜合能力,發揮幼兒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讓我們積極爲幼兒營造一個美術創作的樂園,使他們學得更輕鬆,更快樂。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8

篇一:教學反思——詩歌《擺家家》

把詩歌用故事的方式引出是我經常採用的方法,因爲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我儘量根據詩歌的內容來編故事,在故事中加入對話、動作,然後根據故事的內容引導大家討論、或者分組表演。這樣兩遍後,小朋友自然就理解了故事的大概,當我將故事的內容用兒歌示範朗誦時,小朋友顯得很輕鬆,此時的重點是引導小朋友有表情地朗誦兒歌。

這首《擺家家》的兒歌生動地再現了鄉下孩子夏天戶外嬉戲的真實場面,是我經歷過的,而我們的孩子已經缺少這種充滿童趣的童年生活,我就用自己的童年情節加以渲染,引起孩子的嚮往,在感情上達到共鳴。

故事的運用幫助孩子理解詩歌、老師的經歷幫助情感的渲染,相信有這首兒歌的學習,在生活中孩子也會出現這樣的情節的。

故事在詩歌中運用還能解決有時缺少圖片的問題。

篇二:小班的計算——《好吃的水果》

這次活動透過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嘗一嘗四個環節讓幼兒正確辨別水果的顏色,區分紅、黃、綠三種顏色和幼兒正確的點數,複習了3以內的數數。教師親切的教態,自然的語氣讓孩子們始終沉浸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整堂課用遊戲貫穿,有認識數字、分類、認識顏色等,在老師的引領下,環環緊扣,使小班的幼兒想說想動,整個活動表現的很完整。

不足之處:數字1、2、3,這是作爲目標要完成的,但是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並沒有很明顯地 讓幼兒來念一念,認一認這些個數字。是否可以在第二環節數一數時適當時候出示一下,當誘餌回答紅紅的蘋果有幾個後,應出示相應的數字,請幼兒先認一認數一數,然後在第三環節時再根據老師的要求操作。在最後操作前的講解,教師是請小朋友們看着自己,然後說等下要給大家一個調羹一個碗什麼的。而當時調羹和碗的位置在小朋友的後面擺着。所以是否可以讓小朋友們轉過來,教師拿着工具來講解,這會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

建議:在數量、顏色的認識方面,是否考慮一下側重點,重點要讓幼兒掌握什麼,不需要面面俱到,各方面學習比重一樣。

篇三:科學活動《了不起的輪子》課後反思

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三輪車都有輪子。軲轆軲轆的輪子滾動着、轉動着,給幼兒驚奇,引導幼兒遐想,令幼兒着迷,讓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讓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課前我和孩子們收集了很多有關輪子的圖片和實物,如:各種各樣的汽車圖片;玩具汽車、火車;實物:滑板車、自行車、溜冰鞋等等。孩子能透過圖片及實物認識很多有關輪子的車。

本次活動我採用:設定情景,引發討論——聽聽輪子的自述,瞭解輪子的作用——探索操作,感受體驗。

一、設定情景,引發討論

活動開始我以自演小烏龜來引起幼兒的興趣,果然,孩子們個個都集中注意力,看我的表演,從而也進入了主題,小烏龜很傷心,讓猜一猜小烏龜爲什麼不高興?你有什麼辦法讓小烏龜高興起來?輪子會怎樣幫助小烏龜?這三個問題都需要孩子充分展開想像,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進一步提出爲什麼這些車能幫助小烏龜走得快,從而進入正題——因爲有了“輪子”。在這過程中不僅讓孩子體驗對輪子特點及作用的瞭解,也使孩子在情感體驗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提升和運用。

二、聽聽輪子的自述,瞭解輪子的作用

透過輪子的自述,孩子們對輪子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讓孩子們體會到輪子的自豪,知道輪子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輪子是如何來幫助我們的。

你們還看見過哪些東西也有了不起的輪子?幼兒的思維相當活躍,從教室講到幼兒園,到馬路上,再到家裏,充分發揮了想象,語言得到了發展。

三、探索操作,感受體驗

根據小班孩子喜歡玩的特點,同時也觀察到他們對輪子的興趣,因此,在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遊戲,讓幼兒進行探索讓輪子(圈)滾動起來。透過動作體驗來感知輪子會滾的特性,這些方面既考慮了孩子的年齡的特點,也能體現對幼兒探索可能性的考慮,基於孩子已有的經驗,對於幫助小烏龜跑得快、及讓輪子滾起來的目標。透過玩玩輪子,孩子們探索到了輪子的好幾種玩法,在玩玩中瞭解了輪子的作用。

上好每節課,教師都要考慮到每個環節、甚至每個細節,如老師的每個提問,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回答,老師的提問孩子是否能聽懂,老師的提問是否爲了目標而進行的等等,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篇四:藝術活動《大手拉小手》課後反思

從上個月開始,幼兒園又開始進行了園領導的隨堂聽課活動,園領導會抽空不定時地對教師進行聽課調研。園長會很公平在每天的晨間談話時間裏通知等一下要聽課的對象。

好象有預感,今天應該會聽到我的課。這不,早上八點零五分,金主任就來通知說等一下來聽我的第一個活動《大手拉小手》。

雖然沒有那樣的措手不及,材料也都已經準備齊全,因爲每個活動備課時我都會把它當作一次公開活動來對待,而每一個活動的開展我也盡力把它當作是在上展示課,盡力上到最好。只是,對於才入園二個多月的小班幼兒,對於沒有一點美術基礎的小班幼兒來說,會不會出現小狀況呢?這是我所備不到的。

九點零五分活動準時開始,首先,我讓幼兒猜了個謎語,由於活動前我們班的幼兒已經有過猜謎語的經驗準備,所以設計教案時,我就把原先教材中的那個謎語保留了下來,並把它用通俗一點的語言向幼兒講述了二遍,可是幼兒並不能猜出來,於是,我試圖用“手”來引導他們,終於算是說上來了。可是我卻總覺得太“遷強”了。事後想想,如果把這個謎語替換成短小的兒歌直接引出“手”來也許更好。後面一個部分我讓幼兒討論了小手的作用,這部分討論的時間好象有點久了,如果把這部分改成讓幼兒簡單說幾樣,然後教師小結或許在時間安排上更合理一些。

第二部分,我先示範怎樣動手描畫小手。這部分我自認爲講解示範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語言也採用了幼兒易理解的,兒童化的語言,目的是讓幼兒明確作畫時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如何裝飾“小手”。

第三部分,就是幼兒動手在《幼兒活動材料》(美術)上動手描畫了,對於第一次嘗試描畫的小班幼兒來說,能夠把手完整地描畫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只是個別幼兒在描畫小手的過程中還是移動了那隻固定不動的手,結果出來的效果有的手指有點“粗”。相對較難的反而是裝飾“小手”,就是給“小手”穿上漂亮的“衣服”,塗上漂亮的花紋上。有些幼兒不懂得塗色的技巧,把顏色都塗在了“小手”的外面,不過,對於初次嘗試“描畫”與“塗色”同時進行的小班幼兒,結果並不是最主要的,而是透過這個活動幼兒感受到了玩色活動的樂趣。

活動的最後,園長與我進行了簡單地課後反饋,總體上肯定了我的這次活動。只是對我在活動中的語速問題再次提了出來,每次活動前我也總是提醒自己,現在面對的小班幼兒,應該儘量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可是,活動中也許是由於自己太投入了,而一次又一次把這個問題忘掉,只是太不應該了。還有一點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語言更加簡單明瞭,有時候在交待幼兒任務時,我也會發現自己的語言好象過於囉嗦了,應該儘量精煉。

本次藝術活動《大手拉小手》我把它定位於二個課時,第一個課時是描畫小手,第二個課時是印畫小手。希望自己的第二個課時時,能儘量避免在第一課時時的小錯誤。

篇五: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課後評析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們來到了魚圻塘這個美麗的新園舍,聆聽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許老師執教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和顧老師執教的科學活動《好朋友夾心餅乾》。

許老師選用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主要是針對剛入園的幼兒進入集體生活,對家人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平時在家裏衣食都是大人包辦,兒歌《啊嗚啊嗚吃得香》短小、簡單,表現了各種動物自主獨立的心理,並藉助學說“啊嗚啊嗚吃得香”這句話,鼓勵幼兒在園在家都能自己吃飯,養成獨立進餐的良好習慣。

活動從教師帶領孩子念,到孩子看圖集體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個環節,環節安排由易而難,層層遞近,過度自然。整個活動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肢體動作豐富,始終牽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在邊念兒歌邊做動作的過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養成獨立進餐的好習慣。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角色表演,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許老師請幾位小朋友扮演兒歌中的小動物,然後念兒歌,唸到某小動物時,請扮演該小動物的小朋友去籃子裏找相應的食物。在第二組小朋友表演時,“小兔”沒根據兒歌中的句子拿蘿蔔,拿了魚,“小貓”卻拿了蘿蔔,許老師馬上說:“小兔覺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點葷的,小貓也認爲一直吃葷的不好,要吃點蔬菜,葷菜蔬菜搭配着吃營養才均衡,我們小朋友也要向小動物學習。”孩子的一個小小失誤,卻給老師帶來了一個很好的隨機教育機會,由此也可以看出,許老師有着很好的課堂應變能力,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今天的魚幼之行讓我看到了執教老師的課堂智慧,也讓我感受到了魚幼小朋友的聰明可愛。

篇六:音樂活動《糖果真好吃》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樂活動《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課前,想讓幼兒透過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長長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後在唱這首歌曲時能以愉快情緒演唱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覺。

我發現幼兒透過聞一聞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狀,嘗一嘗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氣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覺得這裏上的還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時,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長長”時,幼兒不能很好的唱對這一句歌詞的旋律。

剛剛我思考了一下,爲什麼這一句會幼兒會唱不好呢?我發現,可能我在示範時,沒有考慮到這句歌詞對幼兒有難度,應該在示範時要着重示範,讓幼兒演唱時,可以在這句演唱時,着重演唱,或是幼兒第二次演唱時,給幼兒提要求,給幼兒再範唱一遍,這樣幼兒才能對這句歌詞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覺得下次再上音樂課事,應該要給幼兒在演唱歌曲時提要求,和對幼兒可能會覺得難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準備。

篇七:小班語言活動<好餓的小蛇>觀後感

活動選取的材料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好餓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現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在活動中孩子能大致說出水果的名稱或者是顏色,於是教孩子們一些新的詞,如:紅紅的,黃黃的,彎彎的等,提升幼兒已有的經驗。在整個活動中,除了語言領域的表達講述,還滲透了其他領域的元素。如:科學,一共出現了多少水果,以數序的形式讓幼兒理解。藝術:讓小朋友學着小蛇張大嘴巴,“啊嗚”吃東西的樣子,把孩子的興趣帶到了極高點。社會、健康:“你覺得小蛇這樣吃東西,好嗎?你會怎麼吃東西?”幼兒回答“應該洗乾淨,剝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兒如何正確的飲食方法。

《好餓的小蛇》活動一改我往日對於閱讀活動形式單一、呆板的閱讀方法,以幻燈的形式和幼兒共同閱讀,整個活動在一種輕鬆、有趣、和諧的環境下有序、有效的進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察、猜測和想象。由此產生了能使幼兒參與互動的話題內容,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適宜的迴應,如重複、解釋、追問等,將語言領域的指導要點發揮到了極致,使師幼之間始終保持着積極而有效的互動,既引導幼兒感受到誇張、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提升了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較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提高了幼兒的主動性。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9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又快要來了,今年的母親節應該怎麼過呢?每年的母親節時,當我們問道孩子們打算怎樣爲媽媽過節時,孩子們的回答都是大同小異,“我想爲媽媽買好吃的”“我想爲媽媽買漂亮的衣服”等等,我們都知道,這種“空口”的承諾並不會真正激發孩子們對媽媽的愛,怎樣才能讓幼兒透過自己的努力爲媽媽爭取到一份母親節的禮物呢?我們特開設了“紅花獻給好媽媽”這個教學活動,我們把準備好的小星星發給表現優異的小朋友,只要集齊三顆小星星就可以在母親節這天爲媽媽換取一朵康乃馨(我們自己手工製作的)。果然,這個活動一開展,就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小星星”的位置在孩子們的心中也變得重要起來,在以後的日子裏,孩子們的各項常規遵守的非常好,而且竟然有了自我約束的能力,老師不用過多的說什麼孩子們就會做的很好,當然對於做的好的孩子我們會及時指出他的優點併發給他一顆“小星星”做爲獎勵。

轉眼母親節到了,孩子們都把自己透過努力得到的“小星星”帶來,班內竟然有90%左右的孩子在短短的一週內集齊了三顆“小星星”,當然我們也兌現了我們的承諾,把提前準備好的康乃馨送給了他們。對於沒有集齊三顆的孩子我們也準備了另外一種花送給他們。孩子們對於由自己辛辛苦苦才換取到的花非常珍惜,回到家裏面都送給了媽媽。我想,媽媽們收到這種禮物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的。

這次活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我們決定把這個活動繼續延伸下去,父親節快要到了,我們師幼一起協商又制定了一個新的目標,集齊五顆星星就可以在父親節的時候爲爸爸換取一朵玫瑰花(我們自己的手工品),現在我們班的孩子都攢足了勁兒,爭取用自己的行動爲爸爸也獻上一朵紅花!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0

我在小班上了一節音樂教研課,圍繞主題內容,我和黃老師討論商酌,選擇了歌唱活動課《春天》,課前孩子們都對春天環境有所瞭解了,知道春天的一些變化,如桃花開了,垂柳穿上了綠衣裳,小蝌蚪在池塘裏游泳等等。

那麼這節《春天》肯定是在孩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來確定教學目標了。之前參加過黃老師關於這節課的教授與研討。在揚長避短的基礎上,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和調整,知道目標確定應該體現幼兒的學法和主體性。所以,我確定目標爲:1. 透過圖片展示法,用對口型唱、接唱等方式學唱歌曲。2.初步理解歌曲內容,用自己的身體動作模仿各種動植物。

圖片展示的目的,一是激發幼兒興趣,更直觀生動地學習歌唱;二是讓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可以更容易地歌唱歌曲。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路是先清唱歌曲,讓幼兒回憶歌詞出現的事物,在幼兒回憶過程中邊唱邊陸續出示圖片,再清唱整首歌,讓幼兒排序,這裏我清唱次數不少,因爲是把整首歌都唱完,所以六張圖片的排序對於幼兒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這個問題在課後研討中也被指出,最好是兩句兩句的唱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一點。之後我在引導孩子“對口型唱”時的引導語也不明確,而只是讓孩子“輕輕地唱”,目標不明確。以至於之後的歌唱教學過程中,孩子寧願做舞蹈動作而很少唱。

總體上來說,這節歌唱活動的完成並不是很成功,這與自己的教學難、重點的把握沒有接軌有很大關係。所以課前對幼兒的學前調查和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的瞭解是很有必要的。透過這節教研課的實踐,我受益匪淺,同時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1

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呢?選擇幼兒所喜歡的歌曲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歌曲《小老鼠打電話》是一首比較歡快、詼諧的歌曲,具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歌曲內容簡單易懂,情節生動有趣。本次音樂活動目標是初步學習邊唱歌邊遊戲,按照節奏說打電話的內容。藉助遊戲情境理解、記憶歌詞以及內容,並在遊戲情境中大膽想象並做出小老鼠害怕的樣子。在間奏的地方用遊戲的方法表示等待,感受等待的快樂。

在組織活動時,我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活動,先讓幼兒隨我說歌詞,引導幼兒掌握歌曲節奏、性質。歌曲節奏是歌唱教學的重點,也是的難點之一。對於間奏、停頓等節奏變化幼兒是看不見,摸不着,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讓幼兒與我一起在音樂中感知、練習歌曲的節奏及性質。就這樣,幼兒對間奏、休止及音樂詼諧的情趣等教學重點,在有節奏地跟說歌詞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在遊戲活動中能很快融入角色。在歌唱活動中,幼兒不僅可以用耳朵傾聽音樂,而且還可以創造機會讓幼兒儘可能地用他們能夠自如運用的表演方式參與到歌唱活動中,以增強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或體驗,使幼兒在動手、動嘴、動眼、動耳、動腦等各種途徑學習中全方位地獲得多種感受和體驗。因此在活動的後半段,我主要是透過遊戲的形式讓幼兒扮演不同角色去打、接的電話,幼兒藉助遊戲情景理解、記憶歌詞內容,再透過傾聽老師示範演唱,幫助幼兒從聽覺上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風格達到了鞏固學習歌曲的目的。在輕鬆有趣的遊戲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演唱積極主動,不僅有意記憶歌詞,而且還積極用身體動作大膽表現。

在活動中,幼兒個個積極參與,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情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是在分析歌曲性質時,可以讓讓幼兒充分說說自己對歌曲的感受。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2

主題活動反思《名字的故事》

本學期我們大班進入第一個主題活動《不一樣的我》,活動的開展時引導幼兒從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區別於任何人的獨特個體,形成獨立意識,進而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在外形、名字、個性、能力等方面的獨特性,並藉助社會評價來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名字的故事》這活動就是一個例子。星期一我們上《名字的故事》,在上這節課之前,我發短信請家長把孩子名字的由來寫在紙上再對孩子講一講。因爲人的名字是最平常的,但平常的名字往往包含不平常的意義,因此,名字背後還會蘊涵着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名字的故事》這一活動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名字,瞭解自己名字的含義和名字背後的小故事。並且感受家庭的溫馨,體會家人對自己寄予的愛和希望,讓他們懂得家庭是個溫馨的港灣。活動分爲三個部分,開始部分讓孩子找一找、念一念自己的名字;第二部分讓幼兒說一說自己名字的含義和及其背後的小故事,第三部分讓孩子在給自己取一個大自然的名字。在活動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孩子們說的非常踊躍,氣氛非常好;但第二個環節,也是重點部分,卻不怎麼理想。只有一小半孩子能說出自己名字的含義和背後的小故事,讓家長幫忙寫在紙條上也只有二三十個,因此造就這尷尬的情況。這是我這個老師工作沒做好,事先對這個活動的意思沒講清楚吧。不過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也學到了好多的知識,知道了名字是我們每個人要接觸到的,學習、工作;不管做什麼作業,都必須要寫上自己的名字,而名字又是一個很神氣的東西,他代表了這個人。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3

內容摘要 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環境設定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

關鍵詞 創設 教育價值 區域環境 師幼互動

正文 幼兒在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與人、與事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的教育價值不僅僅是裝飾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進幼兒的發展。爲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幼兒佈置所能事先的,而應將環境視爲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爲環境的主人。

一、物質環境設定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

幼兒特別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深究。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實物爲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藉助於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看到自己對客體作用的結果中得到調整、擴展和深化的。可以說,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樑。因此,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蘊涵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一)瞭解幼兒的特點、需求和興趣,提供幼兒樂於探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需求和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教師可以透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我們在區角活動中佈置了一個汽車城,裏面放置了很多幼兒帶來的汽車玩具,在玩耍中,一個孩子說:“這輛車上有一個大桶,這是什麼車哪?”教師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討論,有的孩子說是垃圾車,有的說是灑水車,孩子們對車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另一個孩子說:“我們比比看哪輛車開得快好嗎?”於是,孩子們把車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開,接下來他們又發現玩具車在不同的地方開得速度不一樣,就這樣關於“車”的問題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透過投放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一次在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合作佈置“各種各樣的路”,大家覺得還可以建高架橋和南昌大橋,這樣車可以開得快些,但爲怎樣搭高架橋而意見不一。第二天我們老師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並關注着他們的一切。

盧博文:“看這座橋,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橋’,媽媽帶我去過的。”

吳浩宇:“這有什麼稀奇,我知道很多橋,有‘長江大橋’、‘南昌大橋’。”

馮博:“我爸爸也帶我乘過高架橋。”

民民:“可是我們不會搭橋,怎麼辦?”

馮博:“我家裏有一本書上有搭橋的樣子,星期一我會帶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生成新的內容,作爲我們老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發現和引導,像各種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老師就要鼓勵幼兒進行收集,透過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多種渠道的材料和環境的創設,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橋”中,根據孩子們的建議,教師提供了雙面膠、彩泥、各種大小形狀材質的月餅盒、繩子、模板、積木等物,孩子們一開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們又嘗試用雙面膠,也不行;再用繩子扎,由於繩子的區別,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還有的孩子用各種月餅盒堆高進行試驗,研究出了用盒子當中堆高,兩邊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簡單的橋,不過汽車在上面開,滑下來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開得很遠。孩子們因此興奮起來,他們又建構了許多不同的斜坡,比賽哪輛車開得遠。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教師不能用語言直接給予的,而是需要幼兒自己在對材料的探索、操作於實踐中獲得的。

(二)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爲了佈置牆面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明確,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可以透過收集材料瞭解透過哪些途徑獲得資訊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拿來了自己家裏的VCD,有的拿來了畫報,有的拿來了圖書,有的拿來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他們在蒐集的過程中就瞭解了水的種類、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進科技下淨化出的純水等。他們學會了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其次,對於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並樂於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海洋生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一次性紙杯等製作了“章魚”的玩具,他們用這一玩具講故事,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麼好看的東西,對蒐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支援、啓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目標的需要設定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支援和引導。

(一)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學習過程

經過與幼兒的討論決定了牆飾內容後,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材料和製作。幼兒能想的讓幼兒去想,幼兒能做的讓幼兒去做。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透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以作爲資源的)、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資訊,透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取需要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個牆飾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樂”的牆飾專欄記載的是幼兒學游泳的經歷和感受,是幼兒自己的故事。它鼓勵和支援着幼兒樂於用美術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表達出自己游泳時的害怕、勇敢和喜悅;使幼兒爲更好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而主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使幼兒相互瞭解和溝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樣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決心向他學習,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這樣的牆飾實現着激勵幼兒表達與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習繪畫技能、同伴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自我監控和激勵等教育價值。

(二)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

二期課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環境創設的研究,談到了環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在研究與實踐中,理解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美化環境,還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是資訊與經驗交流的視窗,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所以主題的進展,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開展,從而不斷的逐漸豐富。我們班級牆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在9月—11月中,我們做的主題是“水的世界”,我們的教室環境處處體現這個主題。除了平時組織學習活動後,孩子們留下的種種痕跡,在遊戲區域我們也爲孩子準備了與主題內容有關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材料,大都是廢舊的材料,如:盒子、各種紙、鉛絲、木珠、吸管、一次性紙杯等等,讓孩子們製作各種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興趣,他們用廣告紙折鯊魚,裝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做“海洋”,用磁鐵在墊板下來回移動,好象鯊魚在海洋中游泳;用紙杯和吸管做章魚,用彩泥、木珠和鉛絲做螃蟹,佈置在牆上。再如:說到水的沉與浮,我請孩子們共同收集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讓他們進行實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並不能理解這些材料的用處,但因爲有的孩子試驗後分類佈置出來,其他的孩子便能從環境中獲得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

孩子們在走過主題一個個站點的時候,他們也會萌發與之有關的創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如:秋遊時看過海獅和海豚的表演後,孩子們就在建構遊戲中開設了一個“開心公園”,裏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它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房子裏;還有一個水族館,住着很多“海洋生物”,連海獅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們不僅玩,還有角色的遊戲行爲,在再現主題內容的同時,更推進了主題的進展,有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爲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佈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爲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爲環境的主人

談談幼兒服裝的搭配

人,天生愛美,不管是成人還是幼兒,這幾天,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我班的孫紅瑩穿得特別奇怪:內穿長袖襯衫,外加夏季無袖裙,下穿寬鬆長褲、球鞋。我本想,孩子們對同伴的衣着應該不是很在意的,但事出意料,任海蘋悄悄告訴我:孫紅瑩穿得滑稽死了。我問她爲什麼這樣說,她說:這條裙子是夏天的時候穿的。別看孩子們年紀小,對於衣服的搭配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孫紅瑩穿成這樣,肯定也是自己的“精心設計”吧!中午,吃過飯,孫紅瑩的媽媽打來電話,吐出了自己家教中的困惑:平時重視鼓勵孫紅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能力是加強了,事事自己做主,亂搭配衣服穿,不聽家長勸告,讓媽媽頭疼,希望老師想想辦法。掛了電話,我又陷入了沉思:鼓勵幼兒多動手操作、有自己的主見是對的,但由於孩子缺乏基本的服裝搭配知識,造成“不常規”的搭配也是很正常的,教師應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豐富幼兒服裝搭配方面的知識。第二天,我從家裏拿來了我寶寶的許多衣服、襪子和鞋子,給幼兒上了一節生動的常識課,開始,我先請幼兒把寶寶的衣服按季節擺放,如:春天:毛衣、外套、長褲、皮鞋、球鞋等;夏天:短袖、短褲、連衣裙、涼鞋等;秋天:長袖、長褲、毛衣、皮鞋、球鞋等;冬天:棉衣、棉褲、棉鞋、手套、圍巾等。然後,請幼兒再討論不同的季節衣服怎樣搭配:如:現在是秋季:長袖加外套配長褲、球鞋;毛衣配厚裙(半身或揹帶)、連褲襪、皮鞋等,這樣的穿着都是很合理、美觀的。當然,服裝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是瞬息萬變的,所以,不管你怎樣搭配衣服,只要符合合理、美觀、大方這個準則就行了。還有就是服裝顏色的搭配,比較複雜,幼兒只有隨年齡的增長才能慢慢體會,這裏我就不多講了。課後的第二天,我看見孫紅瑩來園時穿了長袖加背心配長褲、皮鞋,非常漂亮!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推進教師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資訊技術教育作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透過各種方式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現代資訊技術和教育技術培訓。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加強幼兒園教師教育資訊素養、順應教育資訊化潮流,對幼兒園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資訊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資訊的認識能力,以及他們在資訊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它包括資訊意識、資訊能力、資訊思維、資訊手段、資訊倫理道德等內容。園本培訓作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是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資訊技術應用在全區幼兒園中處於領先水平。隨着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被廣泛運用於日常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拍攝的數碼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確切反映主題內容,沒有很好地捕捉幼兒活動的瞬間。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缺乏拍攝的專業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兒精彩瞬間的絕佳時間。因此,對於教師來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不僅僅是現成的資訊設備與技術的使用,還涉及到教師資訊素養的提升,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兒園領導在分析幼兒園現有教師的資訊素養和能力現狀後,提出了開展“幼兒園教學影像資料的拍攝和積累”的園本培訓活動,希望透過培訓,不僅提高教師的拍攝技能和編輯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技巧,從而使拍攝的影像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升幼兒園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

一、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技能

幼兒園領導邀請了兒童攝影專家來園爲教師作專題講座,如“如何瞭解自己照相機的性能”“拍好一張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與方法”“如何評價一張照片”等,讓教師透過多次培訓,瞭解不同照相機的性能和拍攝技巧。

在培訓中教研獲得了許多新知識,如以往我們都不熟悉數碼照相機的ISO拍攝模式用途,透過培訓我們才瞭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適合在天氣晴朗的室外,400/800適合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而1600則適合在夜間或黑暗的室內。 ISO感光度越高,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就越大。這樣,教師對自己原來爲什麼照片拍攝失敗找到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同樣,同一人物和景點拍攝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視、仰視、俯視……這些拍攝的技巧讓教師受益匪淺。

當教師掌握了照片拍攝技能後,我們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培訓,如“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繪聲繪影”等軟件的學習,使教師能將所學的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並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發展

在園本培訓中,如何使教師真正成爲培訓的主角,是關係到培訓成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培訓方式優點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對新途徑、新方法的追尋。

“參與式”培訓是指運用“參與式方法”使每個教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我們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要求教師根據要求拍攝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照片,讓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攝的專業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訓”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培訓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講解式培訓,主要是運用案例去激發教師思考和探討,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將每位教師拍攝的照片回園後一一歸類並請專家和其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現場點評和互評,透過點評使教師們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這樣一來,培訓並不是把專家的意見直接灌輸給教師,而是組織教師先討論,最後彙總得出結論,由專家進一步引領。

三、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成功

在園本培訓中,教師是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園本培訓的內容來源於教師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受到教師的歡迎。

如由於“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的學習易上手,操作簡單、方便,立刻贏得教師們的推崇,學會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以後,教師們將平時拍攝的照片運用已學的技能進行編輯與裝飾,上傳到幼兒園班級網站上,立即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如蒙五班的教師運用“非常好色”軟件製作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月曆。在培訓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的作品都讓我們爲之讚歎,他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這裏每個人都獲得成功,每個人都獲得自信,每個人透過培訓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又如在學習了“繪聲繪影”軟件後,蒙氏教研一組的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將幼兒的活動內容根據需要進行剪輯與編輯,爲現場教研提供真實的素材……

在走向資訊化的現代社會,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資訊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園本化教師資訊技術的培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園本培訓作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的教育理念,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學前教育走向教育現代化。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4

"三八"婦女節馬上要到了,這是每一個媽媽的節日,對於媽媽們來說孩子還小,不期望孩子會送禮物給媽媽,作爲孩子還不懂這些,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來教育孩子了,讓孩子們學會表達對媽媽的愛,雖然我們買不起禮物,但是簡簡單單的一首<只要媽媽露笑臉>就足以打動每一個媽媽了。今天我就教孩子唱了這首歌。

我把這個活動分爲三個部分:

一、情感體驗。

二、學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1、學唱歌曲《只要媽媽露笑臉》,指導幼兒用甜美、歡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

2、體會到母子間的親情,並嘗試用動作來表現歌曲。

第一部分我以媽媽的節日到了想送什麼禮物給媽媽開頭,小朋友的想法很多,送衣服的,送蛋糕的,送鞋子的樣樣都有,我說小朋友們都沒有錢,買這些東西都要錢的,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好聽的歌曲,你把這首歌曲唱給媽媽聽,比你送她衣服還要高興!

第二部分就是學唱歌曲,我做了一張圖譜,幫助孩子們學習,沒幾下他們就都學會了,我要求孩子們再深情一點,把對媽媽的愛也唱出來,孩子們也沒讓我失望。

 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進行表演,其實在唱的時候就有很多孩子忍受不住了,主動在下面做起動作來了,所以在表演過程中,孩子們不但表現出了自己舞姿,還能把旁邊小朋友好的動作吸收過來。

傍晚家長來接孩子們時,很多孩子就在那邊深情地唱了起來,惹得很多媽媽笑開了顏!

幼兒園教學活動反思15

這個活動的環節是我結合以前開展的音樂活動和看師傅的音樂活動進行正和設計出來的。這個活動的重難點放在了用象聲詞唱準歌曲中的附點音符上,因此我思考着怎麼將這個重難點更好地解決在活動中,後決定將重難點前置,在活動的匯入環節就直接引出。本來設計是引導孩子們着重聽這一句帶有附點音符的樂段,但是經過師傅的指導,後改爲讓孩子們自己傾聽,在整段音樂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孩子們聽不出時,再將這句樂段唱出,再進行引導。這樣便能將這個重難點很好地把握住,並能有效地解決。

之後的環節中,結合師傅的指導,我將原有的環節進行了修改,但是開展下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唱形式比較單一,容易讓孩子們產生疲勞;引導孩子們唱了兩三遍,但還是發現孩子們對歌詞並不是很理解,導致歌唱時不流暢……其實這樣的問題已經是屢見不鮮了,雖然時常反思,但是總是不能避免,這方面還需再思考。活動後,師傅和來調研的老師給我的建議是:

1.結合歌曲,我可以添加一些動作或者是圖片,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理解這首歌曲。

2.在我的伴奏上,我還需視情況適當地調整伴奏和範唱之間的協調性,如果孩子們不能很好地進行歌唱,那麼我的伴奏就應該輕一點,突出範唱,有時候也可以只彈奏主旋律,並用嘴型幫助孩子們記憶歌詞。

3.在我第一次範唱唱出時,我不需要直接就用“你聽到了什麼”,而是直接讓孩子用說的方式將歌詞填進去,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提高孩子的興趣。

有反思就會有進步,在每一次的藝術活動之後,在每一次的師傅的專項活動展示之後,我總是能學到點什麼。這次活動後,師傅也對我有小小的表揚,說我在活動中也注意到了孩子的音色問題,並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是我前進的動力。我相信在專項活動上,我的教學水平一定會有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