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桃林那間小木屋》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09W

《桃林那間小木屋》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開篇之作。主要寫的是作者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總是經過公路邊的一個告示,這告示激發了他的好奇心。按照告示的指引,他找到了一片桃林。桃林中有一間小木屋,卻並不是供看管桃林的人住的,而是放着爲摘桃子的人提供的籃子,桃子按籃計費,有顧客自己採摘,自己付款。作者感慨在這間小木屋得到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悅。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悅,學會信任他人,知道怎樣得到他人的信任,能夠從細節出領悟文章主題,培養語感,掌握記敘文的層次結構,同時爲綜合性實踐活動及本單元的主題作文的開展奠定基礎。

《桃林那間小木屋》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不應以教師的閱讀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思想的啓迪。因此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儘可能多地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三年級孩子還沒有自主讀書的能力,還需要老師的引領和訓練。因此我始終追求課堂的民主平等,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最真實的表現自己,體現學習和訓練的過程。我總在想,一節40分鐘的語文課,我們究竟能引導學生學會多少。學文如聚沙,學生正是在一次次的語言實踐活動當中,經歷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內化和積累的.過程,才讓他們逐步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節語文課不可能完成太多的內容,所以在對教材處理時,我本着抓重點,突出理解的難點和語言文字訓練點來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按照教科版教材的要求,我在設計第一課時時,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訓練之外,主要是結合課後第一題選取與語言學習有關的句段展開學習。重點設計了三個語言訓練點:一是透過對比句子,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和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二是學習透過抓重點詞語或者句子來體會文字蘊含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文字的語言空白點對學生進行想象和思維能力的訓練,進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力求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經歷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積累和內化的過程,做到言意兼得。

當然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要做一個智慧的教師是何等的不容易,因爲缺少教學智慧,所以有時對學生的發言不能抓住要害或者引導不到位,造成了課堂的拖沓。而且客觀上由於我們的學生平時缺少質疑問難等能力的訓練造成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這就讓我更加思考平時的課堂教學應該怎樣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讀書。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實踐,真正讓學生享受祖國語文的樂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