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7.62K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1

看完了于丹老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可我們是怎樣對待我們的父母的呢?我們只知道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麼呢?同學們,你爲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爲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呢?

我們不僅僅只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和幫助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特別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獻着,爲班裏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老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後會好好學習的,不會惹您生氣了。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2

交往,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燈塔;交往,如同無邊沙漠上的綠洲;交往,如同飢餓難忍時的食物……交往時十分重要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那天,我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講座,感觸頗深。

講座是關於交往的,于丹教授對中小學生交往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在的中小學生愛把自己鎖在家裏,不願與別人交往,本是該快樂嬉戲的時候,卻很少見到他們玩耍的身影。中小學生中54%的人認爲交往不重要,他們更願意看電腦與電視。36%的人更願意與父母等長輩交往。只有10%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這充分的說明了現在的中小學生不懂的交往,不願意交往。當我看到這時,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我認爲,交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透過交往,我們能交到許許多多的新朋友。我們可以從朋友身上學到我們身上所沒有的優點,正所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把快樂與朋友分享,會得到兩分快樂。當我們煩惱的時候,把煩惱與朋友分擔,煩惱會減少一半。當我們需要朋友時,朋友也會給予我們:在我們成功的時候,朋友的一句真心的鼓勵,會告誡自己不要驕傲;在我們失敗的時候,朋友的一句安慰,讓我們不氣餒,給予我們溫暖與希望。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這說明了交往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這使我忽然想起一個故事:一位科學家爲測試交往的重要性,找了學習相差不大的兩個中學生,同時轉到陌生的環境上課,其中一位性格很外向,很喜歡與人交往,而另一位則有一些內向,也沒有什麼朋友。當他們兩個轉入這個陌生的環境上課時,都十分的不習慣,成績也快速滑下。過了一個月後,令科學家所震驚的是:那個外向的學生在下課時身邊聚滿了人,和他有說有笑,他的成績也提高很快;而那個內向的學生下課時孤零零的坐在那裏,沒有一絲生機,他的成績也在繼續下滑。當科學家問那個外向的學生爲什麼成績上升的那麼快時,他笑了笑,說:“在我成績下滑時,我結交了許多好朋友,他們給我講解我不會的問題,還給予我許許多多的鼓勵,我的成績自然開始提高。”而問到另一個學生時,他含着淚,說:“沒有一個人願意和我玩耍,當我感到傷心難過與無助時,沒有人安慰我,我感到十分自卑……”透過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交往的重要性。

傑利密·泰勒說過:友誼是我人哀傷時的緩和劑,激情的舒解劑,是我們的壓力的流泄口,我們災難時的庇護所,是我們猶疑時的商議者,是我們腦子的清新劑,我們思想的散發口,也是我們沉思的鍛炬和改進。我們要學會交往,結識一些良友,會對我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因爲交往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3

于丹教授的講座,使我明白了許多,我怎樣去做一個“大寫的人”?怎樣做一個知恩、感恩的人?怎樣解決問題和做事?

看到爸爸那兩鬂的白髮,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我從前做的事太傷父母的心了,理解之後精神得以重生。

孝,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其實,不管是本分、傳統美德、還是義務都無所謂。難道沒有這些規定,我們就不愛自己的父母了嗎?不要把這當成一項工作,這是愛的行動,是本能的付出。現在,我們還小,在物質上不能給太多父母的需求,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來孝敬父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父母有禮貌,理解父母的心意,聽取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同時自己也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當然,如果我們長大了,年老的父母也只是希望痑陪伴着他們,像兒時一樣,簇擁在父母的膝下,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雖然我們正值青春期,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以所謂的“逆反心理”爲藉口,去傷父母的心,我們沒有理由,因爲父母爲我們犧牲了青春,給了我們生命和太多的愛!

人生就是一本書,時間的手匆匆將它翻過,並不理會誰讀懂了,誰還在糊塗。如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養成“想到就做”的習慣之後,你會發現你隨時都有新的成績:問題隨手解決,事務即刻辦妥。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堅定自己必勝的信念。面對困難,要學會冷靜,沉着思考,要以寧靜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全局。然後,一步接一步,有系統地剖析它的形成原因,不利和有利兩方面的影響。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在今後成長過程中應該做切實努力的方向。

朝陽,向天穹的額頂升起;

光明,將大地的陰鬱驅盡;

生命,在光輝中誕生、延續;

在光明的世界裏尋求希望的蹤影。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4

本週,陪兒子一塊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收看期間心中也是一片感慨,即而發生共鳴,回頭看看兒子,他也是滿眼的溼潤,一臉的真誠感動。

看着已經高出自己許多的孩子,不僅想起了自己當年的身影,許多年以前,作爲父母的兒子,我不也是曾經時刻緊跟在父母身邊,盡情的享受着父母之愛。在人的一生中,父母之愛是最簡單的愛,是一種人性化的愛,但又是最深、最偉大的愛。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一直到你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但這還不算完,時常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模樣、聽到孩子的聲音,那種舔犢之情不禁讓人淚眼婆娑。

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年代,自己家的成份被劃成了富農,作爲富農家庭的成員是要享受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的。爺爺、奶奶及父親經常要挨批鬥,幹最苦最累的活。父親上學期間成績很好,卻不讓考好的學校,只好上了一所中專學校,但在上了一年後學校就因爲學生要上山下鄉而解散了。但父親的性格是堅韌的,沒有學上就回家種地,即而生下我們兄妹四人,作爲富農家的孩子,在別人眼裏總是沒出息的主,人們總在背後指指點點:這一輩的人又完了。可父親卻總是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不會比別人差的。

別人家的孩子早早的輟學務農,我們家裏的人口多,但我們兄妹都在上學,這讓父母承受了太多苦痛與勞累,但他們從不報怨,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承擔了一切勞作,爲的是我們以後能有出息。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完成自己功課。

那種艱辛歲月的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得了的,但我們的成長過程卻是令人驕傲的,沒有打罵,沒有欺騙,也沒有斥責。有的只是父母無私的關愛。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有了家室,各有自己的事業,在老家農村的父母自然也是每天都把我們掛在嘴上,他們是幸福的,因爲在村裏只有他們的子女在城裏上班,是有“出息”的人,認爲自己的苦沒有白吃,自己的累沒有白受,孩子的成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當然他們的願望還不僅僅是這些,當他們的孫兒出生後,他們又把關愛延伸到了孫兒輩的人,像關心我們一樣成天在電話那邊“嘮叨”。

我時時被父母爲我們所付出的愛所感動,這種感動是發自內心的,是終身難忘的。

對於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的成長過程是快樂的,也希望他經過磨練而長大成人,所謂成人就是成爲人真正的人。希望你懷有一顆仁愛之心,能夠融於社會,愛護國家、關心他人,爲社會能夠做出貢獻而又受人尊敬的普通人,這就需要你首先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你需要感謝父母,因爲他們給了你生命,撫育你成長;還要感謝另外一羣人――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你要感謝你的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競爭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你要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你要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你要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生命的源泉。

學會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藝術。感恩是樂觀的。

教育一個孩子感恩應該從孝道開始,一個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能力愛周圍的人,纔會真正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纔會胸藏天下。一個連自已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麼能去愛天下蒼生呢?每個人的生命,因爲有愛的包圍,纔會有希望,因爲有愛的縈繞,纔有了溫暖,因爲有愛的牽絆,纔有活着的動力。作爲家長,我會將人間的至誠之愛給予孩子,希望他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在學習中去感悟生命真正的意義、明白人生的方向......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5

今天,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使我對感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感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感恩,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感恩是出於真誠懇切的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但感恩,並不止於此。當一個人經常說感恩的時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報怨,多了份珍惜;當一個社會經常說感恩時,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紛爭,多了份和諧。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是一種知足,一種珍惜,一種前進。

我們感謝父母,從哇哇墜地到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所以感謝他們給予的生命,撫養我們成人;感謝老師,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爲我們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着光和熱,燃燒着自己,點亮着他人。感謝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引領我們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感謝他們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所有給予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人。

感恩,讓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爲貴;感恩,讓我懂得承膝於祖輩的樂趣;感恩,讓我領略到陽光的嫵媚;感恩讓我明白什麼是披肝瀝膽,風雨同舟;感恩,讓我明白鳥語花香,蔚藍的蒼穹。

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使我懂得如此之多,?因爲有了愛,所以感動;因爲感動了,懂得了感恩。親愛的同學,有過這樣的感動嗎?如果你曾感動於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聲祝福、一句勸勉,如果你曾感動於一縷陽光、一片綠葉、一顆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動於乳羊跪母、烏鳥反哺、落紅護花、落葉歸根&&那麼,讓我們合上雙手,閉上雙眼,向上天誠心的禱告,願天下人都學會感恩!讓感恩意識傳遞,相信我們的前途會更加光明,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6

這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告訴了大家怎樣去感恩父母。

她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4、5歲時,去一棵大樹下摘樹葉,拔樹枝玩,有時他不高興了,就會在樹上刻字。到了小學時期,孩子來到樹下一臉不快樂,大樹就問:“孩子啊,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嗎?”孩子說:“你看別的孩子有足夠的學費,有錢去買玩具玩,而我卻沒有。”大樹說:“那這樣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賣錢,就有交學費和買玩具的錢了。”孩子高興極了,每年秋天都來摘果,然後就不來了。到了成年階段,孩子又回到樹下開心不起來,再也結不出果子的老樹問:“孩子,你把書都念完了,還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啊?”孩子說:“你看我的同齡人都有家了,可我沒房來迎接我的新娘。”老樹說:“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壯的樹枝,你能夠把它們砍了然後去蓋房。”孩子聽了立刻砍了老樹所有的樹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時,又一次不開心的回到老樹下,樹幹問他:“你又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啊?”孩子說:“我總要看看遠方吧!我的朋友都飄過大海去了遠方,而我卻不能。”樹幹想了一會兒說:“你能夠砍了我的樹幹,做一個木筏去遠方。”孩子聽了興沖沖地把樹幹砍下拿走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頭上長出了白髮。一天,他來到樹前,樹根說:“我沒了果子,沒了樹枝,沒了樹幹,你就不會再陪我了吧?”孩子說:“

該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曬太陽。”

其實,我們的父母一向像這樣滿足着我們,我們要抱着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讓他們也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7

那天聽於丹的講座,偶爾想起這樣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此刻想起來,大家在一齊的時候,姥爺就經常悄悄跟我說,你看,那裏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裏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個性有禮貌,誰個性博學,誰做事個性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爲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姥爺,說你看,有一個叔叔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姥爺就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爲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矇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所以《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讀經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讀來讀去,便應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心敬仰聖賢。因爲他們不用華彩的詞語,來讓大衆覺得必須要去膜拜,必須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己的偉大而讓萬衆折報,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己的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衆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恆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着生命成長去接近的。《論語》裏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之後被孟子推演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便是孔子的溫暖世道了。

其實只要做到五個方面,那麼這種仁愛就基本完成了:恭則不侮,生命有尊嚴;寬則得衆,受衆人愛戴;信則人任焉,走得更長久;敏則有功,打碎的罐子變寶貝;惠則足以使人,調動他人用心性。

我們以下代人的眼光來看“恭”和“寬”是教我們怎樣樣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們怎樣樣做事的,“惠”是教我們怎樣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這就是我們現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資料,所以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我想他跟我們這天每一個人生命中的理想都會相關,他讓我們有具體的做事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主角。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8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着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爲感恩纔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爲感恩纔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爲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題記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

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節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

一、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

四、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潛力?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練的語言和

高度的概括潛力,使人歎爲觀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

愛心,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讓我們做一個會愛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強、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備,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讓我們在應對人生的荊棘時,揚起自尊、自立、自強、抗挫的風帆,

更加從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裏!

感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遐想,這天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們做一個感恩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9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牀,如約的開啟電視機,觀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四個內容,給我印象最深字的是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男孩,他很愛發脾氣,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爸爸對他說:“你以後要是在發脾氣,就往這個木樁上釘釘子!”過了一個星期,木樁上的釘子已經密密麻麻的了。又過了一個星期,小男孩突然發現木樁上的釘子越來越多,於是,他每天都剋制自己不要發脾氣,過了一個月後,釘子從密密麻麻變成了零星了,又從零星又變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開心,後來,爸爸把他領到了木樁跟前,叫小男孩把樁子上的釘子全部拔掉,可此時木樁上顯現出許多小洞洞,於是小男孩明白了,雖然釘子拔掉了,但對別人的傷害是永遠彌補不了的。從此以後他變成了一個聽話懂事的小男孩。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亂髮脾氣,尊敬長輩,就像媽媽說的那樣百善孝爲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做一個人見人愛,人 見人誇的小女孩。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她教我們應怎樣做人,以後我們應多聽於丹老師的講座,在生活中不斷的提高自己。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10

我一直認爲,當自我保護,自我掩飾成爲一種本能的時候,人就會變得自私而軟弱,容易妥協,這樣的自己真得虛僞到極點,雖然討厭這樣的自己卻也不想改變,因爲變色龍的功能大概已經成爲我的本能之一了吧!

今天看到了于丹的論語講座,感觸頗深;她對論語深刻、透徹的理解,睿智、淡定的演講風格,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極富個性的講解視角給了我太多的啓迪,太多的思索,太多的收穫;雖然言辭之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 不過真的受益匪淺,然面《論語》也有了新鮮別樣的風味。不想尋章摘句、引經據典,只覺得她讓灰色的孔子連結了多彩的世界,讓《論語》在她獨具個性的視角下,變得通俗易懂、意蘊悠長,體現出了經典的平凡智慧;這纔是真正的“君子不器”。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天天看那些《羊皮卷》、《需求層次論》《心靈雞湯》等等;卻從不曾注意過這超越了兩千年時空的儒家之道,竟然處處精闢;掩卷而思,做一個《論語》的信徒也不錯!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11

星期天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一起收看由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于丹教授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節目,看到深受啓發。

講座中講述了大量的故事和實例,尤其是一顆大樹的故事,途述它把自己的全部都貢獻給那個小孩,爲了滿足她的願望,最後只留下一棵老樹根,而小孩一直到頭髮白了,滿臉滄桑的時候,才明白大樹的用意,才感恩它,纔來真心的陪伴他。我們的父母都像那棵大樹一樣,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來哺育我們,盼望我們能實現夢想,長大後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同時有時間,我們也要多出去走走,多結交些朋友,不能讓自己整天守在書桌旁和電腦桌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平時注意多觀察外界的各種食物,這都是知識的積累。

只有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好學生,我會努力的去爭取,是自己成爲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