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

學問君 人氣:3W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如下爲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端午糉子的由來

1、端午節,是我們裹糉子的日子。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裹糉子,許許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種類的糉子,都會在這個糉香的季節紛紛涌現。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爲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爲“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糉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2、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3、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糉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端午吃糉子的注意事項

糉子屬不容易消化熱量又高的食品,最忌狼吞虎嚥的吃法,食用時可搭配青菜進食,吃完後可喝點蔬菜湯,酸菜等之類的湯品幫助消化或飲用些濃茶、檸檬汗、茶凍或奇異果之類的甜品,可去油膩且可且消化。糉子可以冷吃,而且冷吃的口感會更好,但是,糉子冷卻後會變硬,食用後更容易刺激消化道,因此從冰箱拿出來後應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纔可食用。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因此,晚上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糉子當夜宵,否則一晚留在肚子裏不易消化,傷害胃粘膜。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資料:端午節吃糉子的好處

糉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端午節吃糉子不僅有深遠的節日意義,而且由於糉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製作的綜合性食物,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古方中醫帶您深入瞭解糉子的營養價值,讓您吃出健康、吃出營養、吃出漂亮。

糉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其性味甘溫,有健脾暖胃、補中益氣的功效。《本草綱目》中稱糯米能“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芒種過後,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端午吃糯米糉子正好能夠改善這一問題。

糯米含有高質量的澱粉質和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等營養成分。但是糯米含的蛋白質較少,並且十分缺乏賴氨酸、色氨酸,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D,鈣含量較高但不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將糯米包上餡料製成糉子,搭配食用,則可以避免營養不全面。糉子餡有紅棗、花生、豆沙、蛋黃、五花肉等各種口味,均讓人食慾大開,營養和作用也各有不同:

豆沙:綠豆性乾涼,入心、胃經,有清熱涼血、利尿解毒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健脾益胃、補血生乳。豆沙餡含有蛋白質、澱粉質,礦物質、磷、鋅、鎂、鈣和鉀質。

鹹蛋黃:鹹蛋黃可清肺火、降陰火,健腦益智。鹹蛋黃做餡味道可口,並提供豐富蛋白質、磷脂、維生素和鈣、鉀、鐵等,但其膽固醇和鹽分含量相當高,不宜多吃。

五花肉: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糯米搭配口味香濃。但會令體內血脂肪和膽固醇過高,阻礙血管,容易引致中風和心臟病,不宜多吃。

紅棗: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紅棗餡能提供大量維生素C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P、鈣、鐵等,補充糯米缺乏的維生素,幫助糯米中的鈣等物質的吸收利用。

花生: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可醒脾和胃、潤肺化痰。花生餡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能補充糯米中蛋白質等的缺乏,但含油量高,多吃有礙腸道傳送。

作爲外包裝,糉葉具備無污染和“一次性”的特點,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包裝。常用來包糉子的葉子有蘆葦葉、荷葉、假黃梨葉及竹葉等,這些天然的葉子含有豐富的葉綠素、氨基酸、維生素A、C、多酚類物質和鉀等多種營養。用它們包裹食品,一起經過高溫蒸煮後,不僅爲食物增添一種大自然清香,其中的營養物質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

糉子天然健康、營養全面,但是因其熱量偏高,而且糯米黏度大、不易消化,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羣不可貪吃,以免影響腸胃及正常飲食;而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羣、糖尿病患者、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糉子。即使是腸胃健康的人,也不能在一大早或晚上睡前兩小時吃糉子,否則會使糯米停留在胃裏時間太長而不消化,應儘量選在中午和下午吃,並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每次一至兩個即可。吃糉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幫助腸、胃蠕動,避免因吃糉子引起的腹脹、腹瀉等症狀。這樣搭配飲食不僅營養均衡,還能過個輕輕鬆鬆、腸胃無負擔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