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關於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1.67W

引 言

關於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爲進一步促進江永縣政府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的改革,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政府形象,我於2013年8月2至19日對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在縣電子政務辦、其他縣直各部門和14個鄉鎮場查閱資料和資訊,向社會各界發放了100份調查問卷,對電子政務工作進行訪談,初步瞭解了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現狀、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建議。

一、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情況

所謂“電子政務”(e—governance),是指政府機構在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現代電子資訊技術,建成精簡、高效、廉潔、公正和透明的政府運作模式。隨着以微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爲代表的資訊時代的到來,政府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必須進行改革。經過多年的發展, 成立了主管全縣電子政務建設的專門機構縣電子政務辦,電子政務內網開通運營,所有縣直部門和鄉鎮場安排配備了專門的電腦器材、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電子政務內網建設,江永縣政府網、江永縣新聞網開通執行正常,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江永縣電子政務辦報送江永縣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的《江永縣2010年~2020年中長期電子政務建設規劃綱要》的提出並已實施的資訊化建設重點項目中,投資規模在100萬以下的項目佔84%;投資預算在100萬~1000萬之間的項目佔16%。

(二)電子政務業務系統中,投資規模在100萬以下的項目佔76%;投資預算在100萬~1000萬之間的項目佔21%;投資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項目佔3%, 內網建設項目中,投資規模在100萬以下的項目佔97%。

(三)投資規模在100萬~1000萬之間的項目佔16%; oa項目的投資規模多在500萬以下,500萬以上的項目比例僅爲2%,其中投資規模在100萬以下的項目佔71%;投資規模在100萬~1000萬之間的項目佔29%。

二、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的成功經驗

(一)着力加強政務資訊網建設

根據市裏統一部署,江永縣電子政務辦於2003年1月共投資約400餘萬元完成江永縣政務資訊網建設並投入使用,進度走在全市前列。在網絡應用方面,及時啓用了全省視頻會議系統永州市江永縣系統,率先利用政務網線路進行資訊交換,率先建立並使用縣級電子郵件系統。

(二)着力加強政府公衆資訊網建設

江永縣公衆資訊網於2003年國慶開通。此資訊網在在線應用和在線服務方面下大力氣,開發了各種便民服務和應用系統,比如,重點項目在線管理系統、政府採購,辦事指南、話費查詢、交通違規查詢、停電公告、辦事表格下載等各種服務。

(三)着力加強政府內外資訊網建設

在內網建設中,江永縣2011年6月中旬基本建設完成並組織了驗收。在今年市電子政務辦對全市範圍內網站進行評比,在100多個單位中評出16個單位,江永縣政務資訊網站(內網)名列其中。同時,外網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羣衆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三、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電子政務的規劃和標準缺乏統一性

目前,江永縣電子政務的發展缺乏宏觀規劃,沒有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同時,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與電子政務的統一性、開放性、交互性和規模經濟等自然特性產生嚴重衝突,各部門在電子政務的建設中往往各自爲政,採用的標準也各不相同,業務內容單調重複,造成新的重複建設。同時,缺乏規範和標準也使得資訊流通不暢,資源無法共享和資訊孤島,影響了跨部門、跨區域共性業務的處理。(二)長期形成的資訊分割不利於電子政務的發展 資訊壟斷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特權和利益,因此,不同部門之間爲了保證自己的部門利益,往往限制資訊交流。要發揮電子政務的作用就要從資訊如何廣泛共享和深層次挖掘入手,發揮資訊的最大效用,這就必須突破傳統政務模式下的資訊分割的不利局面,加快資訊本身的整合和共享。

(三)公衆的參與問題

“顧客導向”的現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市政管理要以提高民衆的參與度和滿意度爲目標。硬件和網絡設備的缺乏成爲了制約江永縣電子政務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四)網絡資訊安全問題

目前對資訊安全構成威脅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爲因素,主要有火災等自然災害、硬件故障、嚴重誤操作、數據泄露、盜用、僞造、假冒、故意對數據或程序破壞、病毒、錯誤指向、特洛伊木馬、搭線等。一旦網絡受到攻擊,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癱瘓時,整個社會將陷入危機。

四、完善江永縣政務電子化的對策建議

(一)制定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目標,避免重複建設

作爲政務活動和資訊技術的結合點, 電子政務建設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涉及到政黨部門的工作程序、組織結構、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調整和協調。因此,江永縣電子政務辦要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建立相應的部門機構,加強對電子政務的研究、規劃和組織協調,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

(二)加快資訊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據統計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掌握了社會資訊資源的80%,提高社會資訊的價值,資訊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是關鍵。然而,在傳統的行政模式下資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把資訊看成是一種權力的象徵。要實現資訊共享,必須打破各級政府和部門對資訊的壟斷和封閉,整合資訊資源,在原來離散、孤立的資訊技術平臺上構造一個開放的`統一資訊技術平臺,實現資訊最廣泛的交換,使之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提高公衆參與程度的策略

1.加快建立電子政務服務大廳。江永縣人民政府可以考慮在一定的區域內建立電子政務服務大廳,爲公衆參與政務提供計算機設備和免費服務。公衆可以在這裏免費使用計算機設備,瀏覽政務資訊、與政府對話。不過,要有技術支援,使得電子政務服務大廳的計算機設備以及網絡設定只能被用於電子政務建設,而不能用於其他事項。”

2.開發電子政務智能服務終端。在這方面可以借鑑銀行的發展經驗,開發出類似於atm的電子政務智能服務終端。公衆只需帶上自己的服務卡,便可以在遍佈於大街小巷的任何一臺智能終端上開展政務活動,如查詢江永縣人民政府的政策法規,在線報稅與納稅,甚至可以與市政府部門進行在線的視頻交流,省去了許多奔波於政府各部門的麻煩,也在一定程度有利於維護民羣的尊嚴。

3.擴展電話功能至電子政務應用。鑑於江永縣目前電話普及率比較高而網絡發展迅速的現狀,可以考慮開發集成於電話之上的電子政務集成終端,利用電話撥號而不必負擔昂貴的成本就能輕鬆方便地實現實時政務活動。具體過程:撥號進入政府的政務服務智能服務器,連通服務器和個人終端;語音提示和顯示屏提示,進入政務類型受理介面;選擇服務類型,顯示屏輸出處理結果。

(四)網絡安全問題的應對方法

1.加強對公務員的安全技術教育,樹立網絡安全觀念。網絡的開放性在給生活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給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作爲社會管理者的政府,一旦其網絡遭到惡意攻擊,很可能給社會帶來災難性的損失。因此,加強公務員的網絡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使之樹立網絡安全意識,並掌握一定的網絡安全技術和技能,不僅是對公務員自身素質的一大要求,也是應對網絡安全的關鍵。

2.鼓勵本地資訊技術產業的發展,解決好技術的先進性與自主性的關係。作爲一個先進複雜的系統,電子政務系統必須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和手段以提高政務運轉的效率,並增強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從目前資訊技術發展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的關鍵技術外省市已經掌握,也可進行總結引用或購買。

3.在構建電子政務系統過程必須要處理好技術先進性與自主性的關係。首先,對於核心應用系統和關鍵政務環節,必須確保在各類實施方案中的技術自主性。其次,對於核心層外部,但又與其他外部資訊系統存在一定可監控隔絕層的層次,可以儘量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系統的效率和可靠性。實際上在整個電子政務系統中,位於此層次的應用系統也是承載資訊最多,工作模型和處理流程最複雜的。由於此層應用系統不直接與外部資訊系統相接,並能在一定的安全監控體系中執行,因此,不必單純從技術自主的角度考慮放棄某些先進的技術。最後,

對於直接與外部資訊系統相聯的部分,也要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加以考慮。對於其中安全監控系統,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確保技術自主,對於其餘部分,由於所承載的資訊基本都屬於非關鍵資訊,可以考慮與其他資訊系統接口保持通信協議、數據格式甚至軟件體系的一致性。

五、調查體會

此次在江永縣的社會實踐,收穫頗多。透過這次實踐,筆者有了很深的體會,感覺到理論和實踐之間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因此本人在實踐過程中能主動的請教,虛心的學習,儘量把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使自身的理論知識更上一個臺階,實踐能力與水平也得到較大地提高。感謝在調查和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縣電子政務辦的各位領導和江永縣其他單位有關人員對我的大力支援和幫助,更感謝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宋普釗老師的悉心指導。 結 束 語

發展電子政務是大勢所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需要。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的發展。在今後工作中,江永縣必須立足於自身實際情況,加大投入,突出重點,狠抓實施,全力推進江永縣電子政務建設,着力提高辦事效率,打造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擴大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參考文獻

(一) 任金強、羅紅斌、李素明,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信任體系建設初探,資訊網絡安 全.2007(8).-56-58

(二) 冉豔、胡學鋼,構建市級電子政務安全平臺,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7,17(8).-144-147

(三) 李海紅,電子政務建設與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研究,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9(8).-103-106

(四) 趙國洪,“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在電子政務的應用,中國質量.2007(8).-81-82

(五) 陳安娜,建設電子政務資訊資源共享的經濟學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07,20(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