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通用15篇

學問君 人氣:2.02W

作爲一位傑出的導遊,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導遊詞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導遊詞通用15篇

山西導遊詞1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於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裏一直被列爲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裏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峯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牀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爲正。全寺爲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爲基,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爲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桅構有擡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爲天下巨觀。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爲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爲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爲先和佛教普渡衆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爲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儲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導遊詞2

恆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爲五嶽,揚名國內外。

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嶽、紫嶽。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注:古北嶽恆山爲今大茂山外形與特點北嶽恆山,恆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恆山,號稱108峯,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峯嶺與翠屏峯,是恆山主峯的東西兩峯。兩峯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鬆、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蹟。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爲甜並;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爲“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爲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峯天峯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__年.8米,被稱爲"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恆山風景區豎務院1982年公佈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爲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爲62.10平方公里,以雙峯並峙的天峯嶺和翠屏峯爲中心,包括天峯嶺景區、翠屏峯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羣;龍山一帶爲自然保護區。

傳說恆山,做爲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恆山主峯,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拔__年.1米,爲五嶽的第二高度。恆山以道教聞名,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記載爲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於此。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餘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着遊人。

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到這裏山勢險峻,峯奇壁立,遂封恆山爲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推崇爲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恆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恆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恆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恆山的詩章。

歷史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羣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爲“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人由此讚歎恆山"危峯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峯煙。

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藉的是以恆山爲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爲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衆多古代戰場遺蹟儲存了下來。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恆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爲四點:羣峯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恆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徵。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巖巒疊萬重,鬼恆浩難測",點出了恆山的地貌特徵。登上恆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鬆、果老仙蹟、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臺弄琴、嶽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遊”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巖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讚歎。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龍峽金龍峽,居於天峯嶺和翠屏峯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裏逝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裏劈山鑿道,作爲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裏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爲“雲閣’”。恆山鬆恆山鬆,風格別緻,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鬆,人稱這爲“四大夫格”。這四株古鬆,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恆山廟恆山廟,以北嶽廟爲首,穩座於西峯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爲恆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恆山雲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氣候情況

恆山風景區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裏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恆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爲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爲35.9℃,極端最低溫爲-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詩句北嶽廟唐·賈島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登恆山金·元好問大茂維嶽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恆山風景區

恆山主峯分東西兩峯,東爲大峯嶺西爲翠屏峯,兩峯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峯嶺、翠屏峯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裏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爲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爲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恆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鬆、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爲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恆山鬆,爲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鬆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鬆,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文物古蹟,星羅棋佈。

恆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恆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恆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築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巖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恆山建築林立,祠宇樓臺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作爲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恆山廟.北嶽廟爲主廟,還有寢宮、後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懸空寺爲恆山第一奇觀。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20_年),是恆山廟中最爲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峯大峯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爲:“恆嶽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北嶽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餘通,這些碑文,作爲歷史佐證,是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北嶽恆山風景區內的另一處重要景觀是懸空寺。懸空寺位於北嶽恆山腳下、渾源縣城南5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寺創建於北魏後期(約爲公元471—520_年),現存建築分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緻、玲瓏剔透的玉雕懸於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製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佈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裏見俏,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奇險感緊緊地抓住遊人的好奇心理。懸空寺內塑像頗多,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聖殿內的泥塑,具有唐、明兩代風韻,釋迎、韋馱、天女、阿難形體豐滿,神彩動人,仙女婀娜、韋馱英武、阿難虔誠,各具風彩。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臺流,共居一室,耐人尋味、始祖同堂,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懸空寺內,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臺亭、寢宮、梳妝樓、御碑亭等。

山西導遊詞3

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毗鄰,南連晉城市澤州縣,北靠長治,長子兩縣。東西長41.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轄3個辦事處,7個鎮,15個鄉,17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692個自然村。總人口47.8萬人。 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爲長平,初屬韓,後屬越。長平之戰後秦置高都縣。兩漢至兩晉均爲泫氏縣。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縣爲元氏縣。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二縣,高平之名始於此。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爲平高縣。北齊末又改爲高平,泫氏縣併入。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長平置蓋州(今高平米山鎮),貞觀元年(627)廢。

之後,高平歸屬屢變,縣名無改。1943年曾將高平東南部劃陵高縣,抗佔勝利後仍歸屬高平。1958年,高平併入晉城縣,1961年恢復高平縣。1993年5月撒銷高平縣,設立高平市;轄區不變。1994年初,撒銷城關鎮,分設東城區、北城區、南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 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爲市境東北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爲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大小河流30餘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全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爲9.8℃,年平均無霜期爲177天,年平均降水量爲607.3毫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耕地58.6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坩土、鋁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積27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爲161億噸,已探明儲量30億噸。鐵礦儲量約1.8億噸,多爲“雞窩礦”,適於手工開採。硫磺儲量約爲5.5億噸。 工業支柱產業有:煤炭、冶煉、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生鐵、水泥、鐵礦石、鑄鐵管、化肥,變壓器,糠醛,緊固件,棉布、傢俱、飲料、合成氨、農用掛車,工業鏈條、散熱器、花崗岩板材等。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8.54億元。

黃梨飲料等名牌產品暢銷全國。 農業高平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梁、穀子、大豆、薯類等。1998年,農業增加值爲3.05億元,糧食總產20.2萬噸,農民人均收入2451元。 財政金融 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8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城鄉儲畜存款餘額2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5.45億元。 商業 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銷售額2.9億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

山西導遊詞4

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廟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內儲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廟內主殿建築結構精巧細緻。主殿前有玄鑑一座,高達25米,頗爲壯觀,1999年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公佈爲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築之一,城隍廟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護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山西榆次老城西花園因位於城隍廟西側而得名。小巧玲瓏,佈局得體,東有廳堂、西有遊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還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樓和石舟坊,亭榭結合,渾然一體。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築,在北方園林中別具一格。

山西榆次老城榆次文廟,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羣之一,是榆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2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櫺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始建於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臺上,面闊三楹,山琉璃瓦頂,櫺星門裏,是半月形水池叫泮池,上面的石橋叫做狀元橋,在橋北是大成門,透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之名來源於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文宣王詔書,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龍石柱和31根木柱圍繞,氣勢磅礴。進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兩邊是“四哲”和“十二賢人”。在大成殿後是明倫堂,明倫堂面闊五間,取意於《孟子》:“學則三代共,皆所以明人倫也”,現闢爲孔子生平展。

山西導遊詞5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後裔,南宋時遷至這裏,清朝中期上升爲名門望族,於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佔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築羣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裏的建築羣落,將磚木石雕陳於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於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範,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築的集年夜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平易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年夜建築羣和王氏宗祠等,共鉅細院落123座,衡宇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高家崖、紅門堡工具堅持,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鎖城堡式建築。外不美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年夜精湛壯不美觀,天工人情地利。於貌似陳舊看法中千變萬化,在連結北方傳統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時,又閃現出了卓越的個性妨現校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焰宏偉,功能齊全,根基上擔任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氣概,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在豐碩,適用而又美不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家崖建築羣兩主院均爲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配合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鉅細院落既珠聯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的迷宮式感受。此刻,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遵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名目,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傳佈下來的年夜量傢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於此魷脯根基上恢復了王家昔時的歷史風貌。紅門堡建築羣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着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爲順應地形,一部門又應變爲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都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

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着明代氣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型。設立於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今朝國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事後,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遊不雅參觀、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諮詢。1999年,王家年夜院被評爲“山西省十年夜聞名優異旅遊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2001年,經由過程了ISO9000國際質量打點系統認證;2002歲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評定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範單元;2003年,被評爲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範旅遊景區。2006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爲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覈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呵護單元名單。靈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縣汾河峽谷間溝營村(今巨室灘鎮溝峪灘村)。

元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後,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唸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爲當地一年夜望族。王氏家族鼎盛於早晨康、乾、嘉年間,那時,除年夜興土木,營造室第、祠堂、墳瑩和開設店肆、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竭。在此時代,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蒐羅授、封、贈在內的各類年夜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袂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不美觀身非凡,在自己,則主若是後輩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道德。一些人荒於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於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年夜噴香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體年夜戶於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情後,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漂浮異鄉。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後,王家人年夜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爲當地一名門望族。

山西導遊詞6

在中國衆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爲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

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爲:“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爲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進寺後,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裏並不顯得多麼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着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透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檐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裏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巖”;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國時代人,被認爲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築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爲。

當地有一句形容此寺驚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將懸空寺稱爲天下巨觀,並對整個寺廟建築、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

山西導遊詞7

五老峯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峯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誌》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峯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於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峯霞舉,孤標峯出,罩絡羣泉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臺筵上飛觴送,五老峯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峯上雲,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峯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餘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峯的建築最早見於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峯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說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導遊詞8

山西榆次車輞常家,於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太谷惠安遷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於武夷山,扎莊於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餘載,遂成富甲海內的晉商巨賈,中國外貿之第一世家。

創造了商業輝煌的常氏家族又天才地創造了“學而優則賈”的治家祖訓,代代恪守,課子苦讀,將一批批家族優秀子弟輸送到商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商人羣體,同時將儒家“誠信”、“仁義”、“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業活動中,實現了儒商相長,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循環,家族興盛達200年之久。

治國之道在於用人,興家之本在於育人。常氏由經商起家,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爲業”之稱。由於常家始終注重子弟讀書習儒,從而世代學子輩出。從八世到十六世,常家考取進士、舉人、秀才等多達146人,而且隨着商業的發展,家族研修學業的氣氛日益濃厚,造就了一大批的學者、名流。所以才享有了“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美譽。

常氏家族在仕宦商儒達到輝煌頂點時,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開始,不惜重金營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園,終於形成了佔地60餘萬平方米、房屋4000餘間、樓房50餘座、園林13處的宏大規模。

常家建築羣佔據了車輞村原面積的近一半以上,其規模居於祁縣、太谷、平遙等晉商各院之首位。

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萬平方米的常家莊園,僅爲原莊園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是北常萬達公爲其三個兒子、十個孫子修建的。

莊園現存主要景觀爲“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計有古建房室968間、廊房220間,計1188間。

(一山:觀稼山;一閣:觀稼閣;兩軒:聽雨軒、知味軒;四園:杏園、獅園、可園、遐園;五院:祠堂院、總帳房院、石芸軒書院、私塾院、約齋書院;六水:小石潭、曲溪、沼餘湖、蓮池、洗池、方正池;八帖:堡門宋代二亭雙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聯帖、雍和堂惲壽平畫跋帖、聽雨樓法帖、石芸軒法帖、常氏遺墨帖、御筆亭四十四帝后帖、可園唐詩筆意帖;九堂:人和堂、節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十三亭:杏園五亭(枕霞、披風、慶雲、景星、流芳);書院五亭(琴、棋、書、畫、化玉);遐園:夢綠亭、鋤月亭;小石潭琴心亭。另外有新建的獅園且坐亭)。

常家莊園的建築風格熔儒家文化的嚴謹秩序、佛教文化的空靈境界和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爲一爐,集北方建築之豪放質樸與南方建築之素雅靈秀於一體,庭院深深,不僅具有功能齊全的莊園特色,而且無處不散發着敦厚典雅的儒家文化品味。

常家莊園以其“十最”聞名遐邇:中國最大的民間祠堂、最大的家族書院、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最典型的漢紋錦彩繪;晉商民居中最大的佔地和建築面積、最大的民間影壁、最敞闊大氣的宅院建築、最大的家庭繡樓、爲數最豐富的私家藏帖和書畫珍品、最精美的磚、石、木雕。而其款式繁多的門式、窗飾等,更可謂一門一亮點、一窗一景緻。堪稱華夏民居的大觀園,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全景圖。

文化魂、中國牌、世界寶,這就是常家莊園永恆的價值所在。

莊園原貌被毀的三個過程:A.抗戰時爲晉中戰役的主戰場B.破四舊C.80年代拆改之風興起,大部分在土改時分給百姓的房屋被拆毀改建。

山西導遊詞9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遊覽的導遊員,叫***。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裏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透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峯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裏,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這臺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裏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臺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峯聖境,我會告訴大家關於這臺階,上面的石獅的說法和傳說。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臺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爲“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着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峯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山西導遊詞10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羣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臺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於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繫着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儲存完好,已經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羣,這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漢墓羣,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羣,無數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嘆:“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爲鋸齒長城。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爲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着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陝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佈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佈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纔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於內長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於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着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牆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並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成爲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聖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爲國內外旅遊者競相光顧的旅遊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裏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山西導遊詞11

從山西省運城市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着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讚。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峯,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嬀油釐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臺,歷山耕稼之跡如故。”其地理環境可謂形勝壯美。

舜,姓姚,名重華,因其祖先曾封於虞(今永濟市虞鄉鎮),故史稱虞舜。舜是傳說中我國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傳說舜年幼喪母,經常受後母虐待和父親的棒打。但他卻以孝悌而聞名天下。後受四嶽推舉,堯命他攝政,並將其女娥皇、女英婚配與舜。舜舉賢任能,舉薦“八愷”、“八元”著稱的蒼舒等十六人輔佐堯帝,除去鯀、共工、顴兜、三苗等惡人,使天下大治。堯死後,舜即位,又諮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特別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樂業。故受萬民擁戴。死後葬於鳴條崗。

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後毀於元末戰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在清嘉慶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爲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

舜陵坐北朝南,佔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爲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餘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塊。陵冢上槐相交翠,鬱鬱蔥蔥。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捲棚、獻殿、正殿、寢宮爲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鼓二樓,構造佈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築正殿,建造於臺基之上,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着袞服,神態莊嚴,栩栩如生。正殿之後,原建寢宮三楹,內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於戰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雲寺,爲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於解放初拆毀。

20xx年舜帝陵廟被列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導遊詞12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這次帶領大家遊覽平遙古城的導遊小李。接下來的時間我將會爲大家介紹古老的平遙古城。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景區,始建於公元前820_年——公元前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大家看到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城牆有6163米長,12米高,重建於1370年,垛子處高約2米,頂寬約3——5米。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古城裏面仔細看一看吧!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爲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_年左右歷史了。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四條大街,八條小街,七十二個蜿蜒的巷子組成。這四條大街中的南大街是平遙古城交通脈絡的中軸線,從東西大街的銜接處開始,到大南門結束,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在街道兩旁,琳琅滿目的飾品和可口的食物都擺在店鋪的櫃檯中,是平遙古城最繁華的商業街,被譽爲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從下西門開始,到東和南大街的交匯處,與東大街呈一條貫通的主街。西大街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街,所以西大街又被譽爲“大清金融第一街”。八小街和七十二巷的名稱各有來頭,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的標誌,有的源於祠廟,還有的已經不知道名字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形似龜狀,城門六處,南門爲烏龜的頭,門外兩眼水井似龜眼,北門爲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說人們是爲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裏,大家可以自行參觀古城,參觀過程中,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刻亂畫,文明遊覽。謝謝大家!

山西導遊詞13

西華公園位於文山縣開化鎮西華山,於1931年被闢爲公園,後經過擴建,增建了險峯、翠峯、伴月等亭閣,並建有“九龍”大型石雕。

36種名貴樹木,石壁上刻有虎豹等36種動物圖像,石階也全部修成36級一臺,共6臺216級,與文山縣216個村寨數目相吻合,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妙趣橫生。

園始建於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園依山而上,山勢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險要,巖洞寬敞如廳、幽然相通。山林碧綠蒼翠,山花如霞,樓間雕樑畫棟,匾額知鱗。亭臺玲瓏別緻。雅靜宜人。乳石晶瑩剔透,色彩斑瀾,石階層層疊疊,尤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靜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憑欄遠眺。全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譽之爲“文山大觀”。景點分別有險峯、翠峯、伴月、玉升、半山諸亭。稍息宮、靜雅軒、聚羣堂、曲橋池,七疊巖縈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龍匯”兀立其中。木蘭芬芳。柳影婆婆,紫微爭豔,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就是一座石灰岩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峯,飛崖削壁,由於長期的雨水侵蝕,峯腰羣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峯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峯,如參差劍鞘,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衛着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連雲的西華山主峯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只巨眼,因而稱“三眼洞”。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朝矗雲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裏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遊覽的處所了。其後,逐漸增修亭臺,懸聯掛匾,立碑刻石,並改名爲“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說:“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推三元洞乎!四壁天然無斧鑿痕,脫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彷彿似之。”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臺層疊;沿着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雲樓、五升亭、伴月亭、險峯亭、翠峯亭、聚羣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蔥綠的田野,那回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雲:“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島外,憑臨但見衆山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三元洞,欣然爲《西華公園》題名,並有聯雲:“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山西導遊詞1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羣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妝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峯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蔥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_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峯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導遊詞15

朋友們,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點是大同的九龍壁。遊覽時間2小時左右,遊覽過程中請不要拍照,更不要觸摸壁身。現在呢,請大家再次覈對一下旅遊車牌照和小張的手機號,有什麼事情請及時與我聯繫。

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與北京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合稱爲“中國三大九龍壁”。可惜王府於崇禎末年毀於兵火。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才得以儲存。20xx年6月25日,大同九龍壁作爲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九龍壁座南朝北,東西長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龍壁,堪稱中國九龍壁之首。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兩側是日月圖案。龍的間隙由山石、花草圖案填充,相映成趣。壁底是須彌座,高2.09米,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羊、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九龍壁最美的時候是朝陽升起之時,那時的九龍壁沐浴在耀眼的光輝裏,巨龍彷彿在流雲中穿行,猶如真龍再現,引人入勝。

不同於北京北海與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的龍爪是四爪龍,這就區別了代王與皇帝的地位差別,不過這也足見代王在當朝的地位。

領略了九龍壁的磅礴氣勢,大家一定很好奇九龍壁的來歷吧,呵呵,不急不急,接下來就由我來爲大家說道說道~是這樣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朱桂從小不讀詩文,秉性頑劣,脾氣古怪,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吃豬尾巴拿牛頭也換不來。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就封他爲豫王,後改封代王,鎮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橫行街裏,經常無故殺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愣怔代王”。而代王的正妃徐氏呢,是個又醜又妒的潑婦,一次竟把代王的兩個漂亮待女滿臉塗上鍋底黑,以泄妒火。就這樣,兩口子把大同城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朱元璋立燕王繼承王位後,代王就大鬧金殿嚷着也要當皇帝。朱元璋沒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讓代王過過皇帝癮。至今大同古城內還有“皇城街”、“正殿街”、“東華門”等街道名稱,都是舊皇宮的遺址。

一天,這位愣王爺忽然想去燕地看四哥朱棣。燕王對他又煩又怕,但又無可奈何,只好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着。一天代王酒足飯飽在王府外閒逛,看見王府門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龍壁,就吵嚷着要在大同的皇宮前也造一座,並撒潑把圖樣帶回了大同。王妃知道後,要求

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龍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無奈,只好應允,所以大同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故宮裏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後,九龍壁建成。代王朱桂、老將軍徐達及其女兒王妃徐氏登上城樓憑欄觀賞,陽光下壁頂的琉璃瓦光彩耀眼,壁面上的九條琉璃彩龍栩栩如生。代王高興得大聲叫好。一會兒,濃雲密佈,下起雨來。代王便命人掌燈,宮燈齊亮時,透過雨簾,彩壁上九龍浴水,撲朔迷離,別有一番情趣,於是有了雨中戲龍一說。

代王又叫了一聲好,忽然空中接連三聲驚雷。朱桂一驚,恍惚看見從天上飛來一黑一黃兩條龍,在壁前吐水如泉。原來,龍壁上的龍以假亂真,引來天上的巨龍送來了甘霖。雨後彩虹當空,晚霞通紅,沐浴過的九龍壁更加璀璨奪目,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龍壁有無傷痕。回來的人稟報,龍壁後面的金泊倉三步之內被雷炸出了一甜一苦兩眼井,就是現在的金泊倉兩步兩眼井,也是九龍壁一景。龍壁前還被雷轟了一個坑,裏面積滿了碧水,代王就讓人在壁前砌了一個水池。水池引入兩井的水,甜水食用,苦水治病。九條龍倒映在水中,風吹水動,像游龍戲水,成爲九龍壁的又一景。

好啦,講解就到這裏了,下面呢就由大家自己欣賞啦!2小時後在這裏集合,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