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集合15篇

學問君 人氣:1.37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西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山西導遊詞集合15篇

山西導遊詞1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牆周長 6163 米。南城牆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餘三面皆直線相圍。城牆高 8~10米,底厚8~12米,頂厚3~6米。牆身素土夯築,分層鋪設稻草爲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環城牆闢城門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定,門外築甕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牆四角設平臺,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牆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牆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牆內側築馬道。城牆外壁分段築馬面71 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城牆上設女牆高 0.6米,堞口高 2米。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禦,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牆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牆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牆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爲4米。牆體內爲土築,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牆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築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築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餘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築有附屬的甕城,形如烏龜的頭尾和四足,並且城內街道佈局亦頗似龜背紋絡,故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牆的東南角和東門,分別有文昌閣(現已不存)、魁星樓和尹吉甫點將臺等建築。南門部分牆段曾在20_年倒塌,20_年已獲重修。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牆體都儲存較好,與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等並列爲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牆。

山西導遊詞2

李家大院位於山西省萬榮縣閻景村,是晉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

整個建築爲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其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和文化特點,又因李子用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爲妻,部分院落爲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衆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爲“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因災荒從陝西省韓城縣(今韓城市)逃荒至山西省萬泉縣(今萬榮縣),辛勤勞作,耕讀傳家,後由農入商,創辦企業,成爲當地鉅富。李氏家族以農爲本,以商賈興,以誠信立,以慈善而名揚天下,演繹了一個白手起家、誠信經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傳奇。李氏家族的發展史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其以傳統農業聚集資本,進而轉入商業領域。又由封建商人積極進取,成功進入近代工業領域,轉化爲民族資本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家族經濟發展的三個跨越,這在同一時期並不多見。李家大院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實物見證,彌足珍貴。

李家白手起家,以農聚財、以商致富、以工興盛,而尤爲難得的是富不忘本,廣做善事,歷世相繼,在當地廣爲流傳,在當地被稱爲“李善人”。

李家經過10餘代努力,逐漸成爲晉南首富。爲富不仁者不在少數,李家偏偏爲富行善。萬榮是個多災多難之地,突出表現在乾旱,旱起來就是赤地千里,莊稼絕收,無數人被餓死。在此緊要關頭,李家站出來大行善舉,拿出錢來買糧食,廣設粥棚,接濟窮人。而且李家的粥棚有標準,就是筷子插到粥裏不許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輩裏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輩裏的李文階、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輩的李敬修,都做過這樣的好事,救活無數災民性命。光緒三年,萬榮縣(那時叫萬泉縣)大旱,許多災民是在李家的賙濟下活過來的。光緒二十年,孤峯山上發大水,閻景村房倒屋塌,糧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幫災民度難關,不讓一人受飢餓。1928年和1929年,山西接連大旱,死人無數,李家“道”字輩再設粥場,災民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飽爲止。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牆”,用不同字型書寫着365個“善”字,這是李家要求自己及後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山西導遊詞3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鹹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鹹火燒是內包鹹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麪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覆搓揉,直到麪糰光潤時,蓋上溼布餳三十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麪糰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着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爲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鐘,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鐘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蔔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蔥,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溫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溼布餳30分鐘。在案板上鋪撒麪粉,將餳好的麪糰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孝義火燒據說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爲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嚐着各種風味小吃。

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衆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爲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裏人普吃火燒,認爲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着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山西導遊詞4

明與膽識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正是靠這種精明與膽識,從乾隆後期到清末,山西商人一直是多倫商業城最主要的經營隊伍。他們靠着誠實勤奮的精神,用牛車、駱駝將內地的大量日用百貨運到蒙古草原的各個角落,又將草原上的牲畜皮張運回多倫,再銷往關內各省。別看他們所有的商號數量僅佔多倫商號總數的四分之一,但其所擁有的資產卻佔整個多倫的一半以上,當時的他們是多倫財富的主要佔有者和創造者。在會館西側,矗立着抗日名將吉鴻昌將軍的立身漢白玉塑像。1933年5月,日軍入關,連續攻下中方几座城池,其中就有軍事重鎮多倫城。同年6月,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將軍在張家口組織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察哈爾地區抗擊日軍。6月下旬,吉鴻昌將軍率抗日同盟軍主力,經過五天五夜激戰,終於攻下多倫城。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的第一座縣城,這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心,也讓全世界記住了多倫城。朋友們,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願山西會館給您留下更多的啓迪和正義的呼喚。謝謝大家,後會有期!

山西導遊詞5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爲幷州地,春秋時爲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爲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爲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衛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爲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爲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爲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導遊詞6

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遊員張豔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迴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於佛教聖地五臺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古建築”“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字譽爲於“四絕於一身”。稱讚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瑰寶。

但在樑思成先生髮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築,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爲一名有着強烈愛國心的建築師,樑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裏,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築先後被發現,獨沒有唐代的建築。一次偶然的機會樑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臺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樑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着毛驢來到了五臺山。這天籠罩在燦爛餘暉中的大唐建築迎來了它歷史上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樑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於可以向世界宣佈,中國有屬於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築。在後來的回憶中,樑思成說,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得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後幾個月裏,這位偉大的建築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佔地34000平方米,但據說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得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說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佈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採取延中軸線分佈,而佛光寺採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佈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餘,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着剛纔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衝擊感,“臺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有人說,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閒遊,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帶來的清涼氣息,真的和唐朝無二致啊。說到這裏不知大家是否夢迴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山西導遊詞7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資訊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裏的精華旅遊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爲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爲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爲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爲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儲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爲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山西導遊詞8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堯廟

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爲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堯廟現佔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羣,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爲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爲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歎備至。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曆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

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早的格局,平陽成爲華夏文明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廟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爲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爲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

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爲“五鳳”,並有“一鳳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爲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緻。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爲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衆臣共商國是的地方,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

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鬥可妍,實爲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着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說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裏。《韓非子.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

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檯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遊興。

山西導遊詞9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懷仁縣境,1100年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裏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金蘭。後來,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裏命名爲懷仁縣。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朋友們,我們現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00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就會歷歷出現在眼前,那隆隆的戰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其實,血戰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裏聽、戲臺上看、收音機裏聽、電視機裏看、電影院裏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守雁門、爲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鬚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說的那樣:“鮮血灑在戰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的本來面貌本來並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於作爲三軍統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同作戰,導致戰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裏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後絕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應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

山西導遊詞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導遊員王萍,三橫一豎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譯叫我“小王”,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歡迎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XX縣。看到大家,我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彷彿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牽引着我們一起走過,相遇在這茫茫人海。在接下來的一天裏,小王將陪同大家遊覽XX縣古城牆、劉安墓、報恩寺、安豐塘等主要景點。預祝大家玩得開心! XX縣古稱壽春、壽陽,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XX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XX市毗鄰,是安徽省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爲什麼XX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呢?因爲早在春秋時期XX縣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爲揚州域,商周爲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漢時淮南王劉安建淮南國之都城於此,三國是爲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XX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爲重鎮。” 你看XX縣的古城牆,是全國唯一儲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它雖無明長城之宏偉 ,卻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考驗。XX縣城外四面環水,正陽關乃是六安境內淠河穎河入淮之處。1991年的那場大洪水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當時來勢洶洶的洪水不知沖毀了多少堤壩,多少人的家園,唯有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動搖。難道您不好奇這麼古老的古董牆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衝擊和攻勢嗎?奧祕就在他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和甕門裏。呆會到了古城牆我再跟大家詳細解說。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出自這裏。你說的也不算錯,不過咱們到XX縣來住看是什麼?是文化,是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古文化!XX縣 在歷經千年的洗禮之後,早已沉澱成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XX縣城小,文化精深。我們所熟識的很多的成語,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於此地。 XX縣是我國六十二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無處不透着一個“古”字。再看XX縣的山頭——八公山,位於淮南與XX縣的交界之地,瞰淮河,臨淝水,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皆出自於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主峯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樣小巧秀氣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衆,門下八位賢士蘇非、李尚、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 、晉昌人才尤爲出衆,號稱“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殺。後傳說漢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罷工攜手昇天,餘藥雞犬啄食也隨之昇天。你看,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嗎?八公山上現在尚留有他們當時留下的昇仙臺,還有後人們爲紀念他建的淮南王廟以及淮南王墓。

說到淮南王墓有句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南方纔子北方將,西安的黃土埋皇上。”那咱們XX縣的黃土埋什麼呢?全是王侯和將相。都有哪些呢?請您聽我慢慢報來:有咱們剛纔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墓,一代賢君春申軍墓,楚烈王墓、春秋魯國單父宓子賤墓,曹操謀士荀彧之墓等等。此外楚蔡兩國王侯和公卿貴族的墓葬也多在縣境。這些黃土內埋的全是名人精英。淮南王劉安在壽春和“八公”完成了繼《呂氏春秋》之後,我國古代第二部集體編寫的鉅著《淮南子》。它論述的煉丹術,在化學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年法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廉頗是趙國大將軍,“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與廉頗有關。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廣納天下賢才,黃歇被封於此,後被王舅李園“伏死士”刺殺於壽春棘門之內。爲紀念黃歇,後人在城內建春申坊、春申臺。荀爲曹操之謀事,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操以“空器”饋食,荀彧自殺於壽春,葬於城南門外。

XX縣報恩寺光頭沒有,但是有骨頭。嘿嘿,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骨頭,而是佛舍利!報恩寺 在XX縣城關東北角,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據穿傳是唐玄奘法師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間改爲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珍品,現爲XX縣博物館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爲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後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遊人安全, 於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地宮內有一石棺。也許大家覺得這石棺沒什麼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貴,的確,但是在過去達官貴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並不是直接用石棺殮屍,而是棺中有棺。開啟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內有一銀棺,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上飾有雙龍戲珠圖案,棺身一側有十個佛門弟子緩步徐行敲鈸送葬的場面,另一側是釋迦牟尼半臥象,後有十大弟子精心守護,神情莊重。這個場景描述的是佛祖時的場景。銀棺內有一金棺,金棺上書“重佛舍利”, 內裝滿舍利子。不過據說,全爲影骨。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被譽爲“天下第一塘”,爲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安豐塘位於XX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佈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XX縣也被列爲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着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爲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天的行程就快結束了,小王也將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如果小王有什麼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多提意見,以便更好地爲大家服務。最後,祝大家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謝謝!

山西導遊詞11

遊客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爲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師傅共同爲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爲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爲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纔在車上有爲先生問我爲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爲“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衆和透過衛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衆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願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山西導遊詞12

晉南獨一無二的鉅商豪宅李家大院,位於運城市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西臨209國道,東靠桃花谷,北依奇峯突兀的孤峯山,南眺百里鹽湖,堪稱風水寶地。

李家大院景區佔地面積100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笑話博覽園六大部分組成,是一個集吃、住、遊、娛樂、購物、健身爲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旅遊勝地。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20xx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整個建築爲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羣佈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

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着晉南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爲妻,部分院落爲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衆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走進李家大院,尤如投進吉祥的懷抱,那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青磚高牆、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樣、精妙絕倫的磚木石雕;千姿百態、無所不備的字畫、碑帖;展室裏的創業、經商、善舉史等等,既讓人大飽眼福,又令人回味無窮。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向中外遊客展示其永恆的魅力。

山西導遊詞13

朋友們,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點是大同的九龍壁。遊覽時間2小時左右,遊覽過程中請不要拍照,更不要觸摸壁身。現在呢,請大家再次覈對一下旅遊車牌照和小張的手機號,有什麼事情請及時與我聯繫。

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與北京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合稱爲“中國三大九龍壁”。可惜王府於崇禎末年毀於兵火。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才得以儲存。20xx年6月25日,大同九龍壁作爲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九龍壁座南朝北,東西長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龍壁,堪稱中國九龍壁之首。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兩側是日月圖案。龍的間隙由山石、花草圖案填充,相映成趣。壁底是須彌座,高2.09米,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羊、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九龍壁最美的時候是朝陽升起之時,那時的九龍壁沐浴在耀眼的光輝裏,巨龍彷彿在流雲中穿行,猶如真龍再現,引人入勝。

不同於北京北海與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的龍爪是四爪龍,這就區別了代王與皇帝的地位差別,不過這也足見代王在當朝的地位。

領略了九龍壁的磅礴氣勢,大家一定很好奇九龍壁的來歷吧,呵呵,不急不急,接下來就由我來爲大家說道說道~是這樣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朱桂從小不讀詩文,秉性頑劣,脾氣古怪,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吃豬尾巴拿牛頭也換不來。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就封他爲豫王,後改封代王,鎮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橫行街裏,經常無故殺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愣怔代王”。而代王的正妃徐氏呢,是個又醜又妒的潑婦,一次竟把代王的兩個漂亮待女滿臉塗上鍋底黑,以泄妒火。就這樣,兩口子把大同城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朱元璋立燕王繼承王位後,代王就大鬧金殿嚷着也要當皇帝。朱元璋沒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讓代王過過皇帝癮。至今大同古城內還有“皇城街”、“正殿街”、“東華門”等街道名稱,都是舊皇宮的遺址。

一天,這位愣王爺忽然想去燕地看四哥朱棣。燕王對他又煩又怕,但又無可奈何,只好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着。一天代王酒足飯飽在王府外閒逛,看見王府門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龍壁,就吵嚷着要在大同的皇宮前也造一座,並撒潑把圖樣帶回了大同。王妃知道後,要求

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龍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無奈,只好應允,所以大同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故宮裏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後,九龍壁建成。代王朱桂、老將軍徐達及其女兒王妃徐氏登上城樓憑欄觀賞,陽光下壁頂的琉璃瓦光彩耀眼,壁面上的九條琉璃彩龍栩栩如生。代王高興得大聲叫好。一會兒,濃雲密佈,下起雨來。代王便命人掌燈,宮燈齊亮時,透過雨簾,彩壁上九龍浴水,撲朔迷離,別有一番情趣,於是有了雨中戲龍一說。

代王又叫了一聲好,忽然空中接連三聲驚雷。朱桂一驚,恍惚看見從天上飛來一黑一黃兩條龍,在壁前吐水如泉。原來,龍壁上的龍以假亂真,引來天上的巨龍送來了甘霖。雨後彩虹當空,晚霞通紅,沐浴過的九龍壁更加璀璨奪目,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龍壁有無傷痕。回來的人稟報,龍壁後面的金泊倉三步之內被雷炸出了一甜一苦兩眼井,就是現在的金泊倉兩步兩眼井,也是九龍壁一景。龍壁前還被雷轟了一個坑,裏面積滿了碧水,代王就讓人在壁前砌了一個水池。水池引入兩井的水,甜水食用,苦水治病。九條龍倒映在水中,風吹水動,像游龍戲水,成爲九龍壁的又一景。

好啦,講解就到這裏了,下面呢就由大家自己欣賞啦!2小時後在這裏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山西導遊詞14

晉祠,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爲眷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建國侯而建。建設年月已不行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實,可見其時已經頗爲着名了。

晉祠現已稱爲一個有着幾十座古構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這裏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相互映襯,山環水繞,文物羣集,古木參天,是一處風光異常美妙的古建園林,被譽爲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事業許多,較量聞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

侍女像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構築。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尚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儘量她們職務差異,但都恆久扣留在宮廷之中,其哀怨、慍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着精緻活躍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較量有數的作品。

奉聖寺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裏曾是唐代上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於院中。奉聖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爲七級八角形,每層四周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眺望,晉祠全景一清二楚。墟落、郊野一覽無遺。

金人臺

古稱蓮花臺。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附近砌雕欄,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爲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工錢次年所鑄,頭爲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爲北宋元祐四年鍛造,東北隅爲1913年補鑄。據《太原縣誌》載,祠爲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爲防水災。

魚沼飛樑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魚沼爲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樑”,亦稱“板橋”,其佈局爲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爲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樑枋,襯托橋面,對象平展毗連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附近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非凡,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模樣外形勇猛,造型傳神,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岩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絕,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澆灌着四面數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墨客都曾寫過歌詠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水母端莊奇麗,據甕而坐,她束髮未竟,模樣外形自若。

齊年柏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因爲年月長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佈滿了朝氣。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幾百年早年,就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來讚美它的迂腐、蒼勁;刻於周柏旁的明末字畫家傅山老師的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越發渲染和陪襯了它固執的生命力。

獻殿

在晉祠內魚沼飛樑之前。原爲祭奠聖母,供獻禮物的場合。金在定八年(1168年)建設,經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琉璃雕花脊,樑架爲徹上露明造,斗拱簡捷,出檐深遠,前後當心間闢門,別的各間在檻牆之上安放櫺柵欄,外面酷似涼亭,但整體佈局輕便穩定。

《晉祠之鉻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是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撰並謄寫的。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書法骨格雄健,筆力奇逸,含有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是書法藝術中的珍品,可謂行書表率。

山西導遊詞1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爲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爲“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爲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爲王、爲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爲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爲“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爲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峯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爲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羣,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爲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爲天峯嶺,西爲翠屏峯,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17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爲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爲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爲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爲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爲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型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爲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爲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說,爲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爲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爲“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爲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爲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爲“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爲“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爲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爲“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衆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爲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爲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衆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爲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爲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纔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