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合集15篇

學問君 人氣:2.52W

作爲一名優秀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西導遊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西導遊詞合集15篇

山西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這次帶領大家遊覽平遙古城的導遊小李。接下來的時間我將會爲大家介紹古老的平遙古城。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景區,始建於公元前820_年——公元前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大家看到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城牆有6163米長,12米高,重建於1370年,垛子處高約2米,頂寬約3——5米。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古城裏面仔細看一看吧!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爲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_年左右歷史了。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四條大街,八條小街,七十二個蜿蜒的巷子組成。這四條大街中的南大街是平遙古城交通脈絡的中軸線,從東西大街的銜接處開始,到大南門結束,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在街道兩旁,琳琅滿目的飾品和可口的食物都擺在店鋪的櫃檯中,是平遙古城最繁華的商業街,被譽爲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從下西門開始,到東和南大街的交匯處,與東大街呈一條貫通的主街。西大街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街,所以西大街又被譽爲“大清金融第一街”。八小街和七十二巷的名稱各有來頭,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的標誌,有的源於祠廟,還有的已經不知道名字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形似龜狀,城門六處,南門爲烏龜的頭,門外兩眼水井似龜眼,北門爲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說人們是爲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裏,大家可以自行參觀古城,參觀過程中,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刻亂畫,文明遊覽。謝謝大家!

山西導遊詞2

本日,我們來到了山西大同。傳聞,大同的刀削麪出格着名,像飛刀一樣快。啊!我真是火燒眉毛的想去試試看看了。來到餐廳,居然尚有演出和體驗的。只見在臺子前,一個師傅純熟地從旁邊的盆子裏抓上了一把乾麪粉,勻稱地撒在木臺子上。接着,他拿起了一個上面有面粉的木板,用一個不鏽鋼的小剃刀,飛快地削着,削下來的麪條子就是所謂的刀削麪了。那刀削麪真的像山西八大怪中說的一樣,刀削麪真的像飛刀一樣快。不只快,並且降落的速率很有節拍感,都是先往上,然後往裏過,逐步的降落,最後一下子飛到了臺子邊沿。我本身的看着,看得呆頭呆腦。那些刀削麪不只速率一樣,江蘇導遊詞,並且是一樣薄呢。

“啪”的一聲,我感受有什麼對象掉到了我頭上,一摸,啊!原本是刀削麪。“小伴侶,請不要把頭伸進去。”我內心還抑鬱呢。我突然想起了頭上的刀削麪,一看。原本是我的頭伸到臺子上了!過了一會兒,對面團只剩下一半的時辰,師傅停下了。我內心一愣,不知道他想幹什麼。接着,其他人就開始列隊了。我恍然間大白了,從步隊中間插了進去,然後被擠了出來,又回到了步隊末端。我吐吐舌頭,守候着。比及我的時辰,我先很酷地挽起了我的短袖的袖子,深呼吸了一下,然後拿起了剃刀和木板,籌備向各人露一手。可是,工作比我想象的難多了。

我先前是拿着剃刀不知道怎麼剃,然後撓了撓腦殼,想起了刀削麪是像削生果一樣削的,但我健忘了是往上削照舊往下削。於是我想:刀削麪是從上到下下降的,那應該就是往上削吧!於是我開始往上削。第一次刀削麪下降在了我眼前,我挺自得;第二次刀削麪掉下去了;第三次我可晦氣了,刀削麪不知道飛哪去了。這時,表姐笑了起來,我有點疑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一樣平常想題目都要摸摸頭,我一摸……啊!我叫了起來,原本又是掉在我頭上了。方纔沒擦,刀削麪在我的頭上堆了起來。我用紙巾把刀削麪擦掉,然後試着往下削。這回我樂成了,異常隔心。啊!做刀削麪真好玩!

山西導遊詞3

大家好!現在我們正在駛過忻口,我們看,這裏“兩山夾一口,滹沱中間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20xx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兵敗至此,看到山河險固,川原肥美,於是“六軍欣然”,遂將這裏命名爲“忻口”;而在70年前,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最慘烈的大會戰——忻口戰役也是在這裏打響,我軍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都是爲了配合忻口的軍隊而打響的,忻口戰役因此被稱爲是國共合作的經典戰例。

車過忻口,我們就進入了忻府區境內。忻州因忻口而得名,那麼“忻”是什麼意思呢?大家查查字典就會看到,忻州的“忻”和欣喜的“欣”是同音通用的,包含着歡欣鼓舞、欣喜歡樂的意思。因此,忻州這片土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塊祥和歡樂的土地,這裏的民俗風情濃郁熱烈,是全國著名的“八音之鄉”、“民間繪畫之鄉”和“摔跤之鄉”。忻州的摔跤和我們熟悉的中國式摔跤、國際式摔跤都不一樣,當地老百姓叫作“撓羊賽”。“撓”就是扛的意思,就是說獲勝的獎品是一隻活羊,而領獎的方式就是把羊撓起來繞場三週。撓羊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說是岳家軍解散後,有一位叫做陳效嬰的忻州老兵回到了故鄉,把在軍中學到的角抵傳授給了父老鄉親,久而久之,這種角抵之術就傳遍了忻定盆地,形成了風行數百年的撓羊賽。

參加撓羊賽的選手一律不準穿跤衣,都得赤膊上陣,連續摔倒6個人纔算勝利。獲勝者除了可以撓走一頭大肥羊,還會獲得一個英雄般的稱號——“撓羊漢”。撓羊賽在忻州有着非常廣泛的民衆基礎,就像一首民謠中說的那樣:“立了秋,掛出鉤,走街看戲撓羊賽。”正因爲如此,自1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以來,忻州爲全國各級運動隊輸送專業跤手達1千多名,獲得世界和全國冠軍超百次,爲中國的摔跤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69年的全國文體羣英會上,當時的忻定縣被命名爲“中國摔跤之鄉”。爲了弘揚跤鄉文化,20xx年以來,忻州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忻州摔跤節”。有趣的是,參加國際式摔跤和中國式摔跤的雖然都是國手名家,場面卻冷冷清清,而參加撓羊賽的都是本地的泥腿子、撓羊漢,卻觀者如雲、場場爆滿,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山西導遊詞4

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毗鄰,南連晉城市澤州縣,北靠長治,長子兩縣。東西長41.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轄3個辦事處,7個鎮,15個鄉,17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692個自然村。總人口47.8萬人。 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爲長平,初屬韓,後屬越。長平之戰後秦置高都縣。兩漢至兩晉均爲泫氏縣。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縣爲元氏縣。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二縣,高平之名始於此。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爲平高縣。北齊末又改爲高平,泫氏縣併入。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長平置蓋州(今高平米山鎮),貞觀元年(627)廢。

之後,高平歸屬屢變,縣名無改。1943年曾將高平東南部劃陵高縣,抗佔勝利後仍歸屬高平。1958年,高平併入晉城縣,1961年恢復高平縣。1993年5月撒銷高平縣,設立高平市;轄區不變。1994年初,撒銷城關鎮,分設東城區、北城區、南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 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爲市境東北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爲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大小河流30餘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全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爲9.8℃,年平均無霜期爲177天,年平均降水量爲607.3毫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耕地58.6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坩土、鋁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積27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爲161億噸,已探明儲量30億噸。鐵礦儲量約1.8億噸,多爲“雞窩礦”,適於手工開採。硫磺儲量約爲5.5億噸。 工業支柱產業有:煤炭、冶煉、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生鐵、水泥、鐵礦石、鑄鐵管、化肥,變壓器,糠醛,緊固件,棉布、傢俱、飲料、合成氨、農用掛車,工業鏈條、散熱器、花崗岩板材等。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8.54億元。

黃梨飲料等名牌產品暢銷全國。 農業高平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梁、穀子、大豆、薯類等。1998年,農業增加值爲3.05億元,糧食總產20.2萬噸,農民人均收入2451元。 財政金融 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8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城鄉儲畜存款餘額2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5.45億元。 商業 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銷售額2.9億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

山西導遊詞5

位於運城市區以北10公里鳴條崗的舜帝陵廟,則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拜謁舜帝的聖地。舜帝史稱虞舜,姓姚,名重華,黃帝的第九代孫,是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首領,歷史上被尊崇爲五帝之一。舜生於諸馮(今永濟市張營鄉舜帝村),因品德高尚而被堯選爲接班人。繼承帝位後,舜勵精圖治,選賢任能,發展經濟,安定民生,實施教化,成爲後世所敬仰的楷模。舜帝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所開創的德孝文化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舜帝陵廟分爲南景北陵兩大區,南景區分爲舜帝大道、舜帝廣場、舜帝公園三部分,北景區則分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廟神道兩旁儲存有五株樹齡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懷裏都抱着一棵死柏,甚爲奇特,被稱爲“夫妻柏”或“連理柏”,東邊一株樹幹形似龍爪,樹根形似龍椅,相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休憩,故這棵樹又稱爲龍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樹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餘年歷史,五個主枝形似虯龍,民間稱爲“五子登科”。陵前有兩塊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

山西導遊詞6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爲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爲一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爲“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爲“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裏“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爲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爲“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爲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爲國。

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

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

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爲險要。

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着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爲“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山西導遊詞7

遊客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爲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師傅共同爲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爲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爲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纔在車上有爲先生問我爲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爲“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衆和透過衛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衆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願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山西導遊詞8

孔祥熙故居座落在太谷城內無邊寺的西側太谷師範學校院內,是太谷城內現存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築風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宅院原系太谷士紳孟廣譽的老宅,建於清乾隆到咸豐年間,1930年爲孔祥熙購得。1934年蔣介石曾到此居住,後爲日寇、蔣閻兵站、醫院、特警佔用。1948年八月鄧小平同志曾光臨宅院。

宅院座南朝北,東西91米,南北69米,總面積6325平方米。現存正院、廚房院、書房院、戲臺院、墨莊院、西花園及部分殘損的東花園。它由多個橫向排列的套院組成,每個套院均沿中軸線方向分割爲多個四合院。各院間用明廊、抱廈或過廳相隔。主體建築均使用斗拱飛椽,造形美觀大方。木構部分雕樑畫棟,瀝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各院之間有垂花門、寶瓶門和八角或月牙門相通,隔牆則用多種造型的窗戶予以裝飾。宅院造形各異,風格多樣,整體典雅純正,細部玲瓏剔透,寬猛相濟,濃淡相宜,顯得十分和諧。

正院爲三進院落,建有富麗堂皇的木構門樓,前有門廳,東西兩廂爲敞軒,東有八角門可入東一院至東花園。人垂花式二門,進捲棚式過廳,廳兩側小門可通書房院與賞花廳院。過廳迎面有官廳三間,硬山式雕花正脊,前施廊柱,十分宏敞,南北有門,是接待賓客和舉行禮儀的主大廳。東廂名“三有堂”(有猷、有爲、有守),西廂名“三多堂”(多福、多壽、多男),皆爲內眷居室。

過官廳即達三進院,院系樓院建築,東西樓爲女眷居住,二層即爲未婚女子的“繡樓”。南樓是主人居所,一層前有抱廈,原懸傅山書“謹節亭”匾額。二層懸有“瀛洲風範”四字匾額。該樓建築華麗,用料講究,高聳宏大,是全院的最高建築,體現了主人的地位。

正院西面,有書房院,稱“日知月無忘”齋,乃封建士大夫自修自勉之語。書院南有一狹窄的長條院,即廚房院,又爲僕人居所,建築結構簡陋,與東面的.正院形成鮮明的對照。

書房院西便是西花園,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院中鑿地爲池,池中石基上架一木構方形小亭,名“小陶然”,爲主體,配以其他景點,具有小橋流水、亭榭湖石的南方園林特色。穿過“沁心”瓶式門洞進戲臺院,這是主人觀戲宴客之所,有戲臺、耳房、看廂,佈局高低合理,遠近適中,聲傳樂收,效果甚佳。最西爲帳房院,因懸有岳飛書“墨莊”二字匾額,後人稱爲墨莊院。

孔宅現存建築基本完好,東花園大體面目猶存。總體上看既有北方民居的特點,又有南方園林的特色。是南北住宅和宅園融爲一體的實物典範。這座大院已成爲文化旅遊景點。

山西導遊詞9

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旅遊的目的地是烏金山。烏金山屬太行山西緣山脈,位於榆次以北17公里,太原以東22公里處。由烏金山(又名龍王山)、大洪山、紫金山、中林山等25座山脈和明珠湖組成。總面積5.5萬畝,森林面積3.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烏金山自然風光綺麗獨特,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層林覆蓋,鬱鬱蔥蔥,實爲黃土高原不可多得的綠色明珠。烏金山四季景色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明萬曆年間重修水晶院的碑記上說:烏金山“春蘿擺月,孤猿羣鹿,因芬芳而蹤跡於百卉林中;夏鮮飄風,山雞野雉,呈馨鬱而翱集於萬花叢裏;秋則黃花被徑而紅葉妝林;冬則六花霽曉而孤根暖津”。烏金山如此美不勝收,不能不令人神往。烏金山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9公里,從東向西依次爲要羅山、紫金山、大洪山、烏金山、中林山五大支脈,均爲罕山向南的延伸,由大小25座山組成。這裏森林茂密,植被豐富,且保護完好。千頃碧綠之中生長着各類奇樹異草。山上喬木灌木及其他植物種類多達330餘種,形成了浩瀚壯觀的天然油松、側柏、白皮松混交和天然山杏、山桃與油松混交的風景林帶。

山西導遊詞10

榆次老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舊址上修築進來的,迄今已有1420年的歷史。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老城佔地一百萬平方米,古建築羣和園林建築面積六十萬平方米,景區建築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秀的以漢族古建藝術爲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

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遊黃金線路的起點。縣衙、城隍廟等八大主要景點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中國民間民俗藝術表演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50餘部影視劇的取景拍攝逐漸使其在爲華北最大的影視城。徜徉其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同時,晉中古樸的自然、歷史、人文、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其宏偉的氣勢、精湛的藝術,完備的功能在全國罕見。

山西導遊詞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山西太行山大峽谷景區,我是景區導遊員趙曉明,你們可以叫我小趙,也可以叫我趙導(或者叫曉明)都可以,此次全程之行將由我帶領大家一同前往,共同領略峽谷其集雄、奇、峻、美於一體,位列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峽谷景區位於山西壺關縣東南部,西北距長治市45公里,距太原市250公里,東距河南省林州市30公里,旅遊區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百分之74.9,共有景觀400餘處,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旅遊區之一。

其中,景區以五指峽之奇,龍泉峽之雄,王莽峽之秀,紫團洞之幽繪成了一幅壯麗畫卷。更加形成四時之景異彩紛呈,春來鳥語花香,夏至萬花競嬌,秋日紅葉滿目,冬季堆銀掛玉

在景區內,景觀奇妙有趣,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

在陡峭絕壁上開鑿的古棧道旁,有一座被稱爲仙人橋的石築橋樑,它曾爲溝通晉豫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仙人橋建於明朝,長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結構嚴謹,堅固樸實。相傳當時曾有晉、冀、魯、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縣的民衆參與修建。離仙人橋不遠處,連接着一座堅實的橋樑,跨過這座橋和相連的山洞,就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和五指峽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良好的氣候條件使龍泉峽水豐草美,物產豐富。龍泉峽瀑布以它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龍泉峽有一個從河南進入山西的古關口,叫大河關。雖然它在時候遭到了破壞,但“大河關”三個字的輪廓卻還能看得出來,也能看得出古關、古橋和古棧道的痕跡。史記三國時期曹操追殺高幹就是從這裏破關進入太行山攻佔了壺關。羊腸阪也曾是古代中原與上黨太行交往的一條必經的險道,它因道路狹窄,盤垣似羊腸而得名。三國時曹操率兵攻打盤踞於上黨壺關的高幹時,途徑此地,曾賦詩《苦寒行》,感嘆此行的艱難:“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爲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山頂上的曹公壘就是當年曹操兩進上黨時攻下的最後一座堡壘的遺蹟。

山西導遊詞12

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1]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羣風格多樣,從建築的角度來剖析,綿山仿古建築既取之先代建築之長,又加上設計者和建設者的現代創意,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築物的獨特風格。

在綿山綿山風景名勝區建築羣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臺、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蹟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爲古建築博物院(園)。綿山風景名勝區有14個大景點,360餘個小景點:人文景觀: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峯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爲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爲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爲介山,把陽縣改爲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爲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爲介山;介子推作爲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爲、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爲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___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爲“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山西導遊詞13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正在駛過的這道山樑叫做黃花樑,老百姓說“砍盡黃花樑,建起應縣塔”,說明過去黃花樑上生長着茂密的森林,但爲了建造應縣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據專家測算,當年建造應縣木塔總共用了1億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xx多輛載重5噸的卡車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氣非常晴朗,站在黃花樑上就可以看到應縣木塔。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遠處那個小黑點就是應縣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標建築,所以在40裏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實,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是標誌性的建築,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蘇州的虎丘塔、太原的雙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卻不一定清楚。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來安葬佛祖的遺骨,因爲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遺骨都稱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統稱爲舍利塔。據說,大千世界共有8萬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國有19座,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們就在木塔中發現了兩枚珍貴的佛牙舍利。塔的作用也不僅僅限於藏放舍利,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風水塔、文峯塔、標誌塔、瞭望塔,可見塔的功能是多樣的。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於變化。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着致命的弱點——怕火。因此,三國以後,人們開始用防火性能較好的磚、石、銅、鐵、琉璃乃至金、銀等各種材料來建塔。由於建築材料的多樣化,中國古塔在類型上也進行了許多創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鉢式,還發明瞭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種類型。華夏大地上,至今仍儲存着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應縣木塔和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樓閣式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傑出代表,五臺山大白塔是中國最高的覆鉢式塔,五臺山園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式塔,堪稱是中國古塔藝術的博物館。

塔作爲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類型,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築本身,而應縣木塔無疑就是其中最爲傑出的代表。大家看,我們離大木塔已經越來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譽爲“天柱地軸”。

山西導遊詞14

我的家鄉在武寧,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而最美的要數廬山西海了。它佔地480平方公里。下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陽湖,上接清澈綿延的修河。它既有五彩池的碧綠湖水,又有千島湖的島嶼世界。

一到廬山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島嶼,星羅棋佈般撒落在湖面上。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珍珠。又像一個個綠色的小森林在時刻保衛着廬山西海。這些島嶼有的已經成爲了遊客們的一方樂土,有的還沒有開發上面的原生植物十分茂盛,別有一番韻味。島嶼的大小也極其沒有規則,大的有幾平方公里,小的纔不過20平方米。

廬山西海的水真美啊!站在湖邊,乍看廬山西海的水,猶如一罈誘人的陳年老酒,那麼清亮,那麼柔和,輕盈盈的;細看,則宛如一面翡翠嵌着的寶鏡。碧水中,不時蕩過一絲絲水紋,好似無數透明的絲帶在水中飄舞使得廬山西海更加妖嬈。

廬山西海的水質也特別好。這裏有跟恐龍同年代出現的國家級瀕危保護動物——桃花水母,因爲桃花水母要求水質特別高,所以他們纔在廬山西海生存。還有,廬山西海的魚也非常有名,有西海清水魚的美稱。這裏的水燒魚,味道特別鮮美。有許多遊客都慕名而來,爲的就是一飽口福,有的遊客把魚帶回家,自己去燒,小巫見大巫了,味道不一樣了。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廬山西海,它可是祖國內陸的‘藍寶石’!我愛廬山西海!

山西導遊詞15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的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