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創業者自述:創業一年三次轉型是怎樣的體驗?

學問君 人氣:2.43W

本文作者爲實現網合夥人王龍行。他回顧了過去一年多創業歷程中的三次轉型,嘗試的四個方向,並分享了他在多次轉型中的三條經驗:不忘初心、積極轉型、團隊溝通。

過去一年多的創業歷程中,我們三次轉型,嘗試了四個方向。朋友開玩笑說我已經是連續創業者了。分享創業方法覆盤創業經驗的文章很多,但鮮有重點談轉型經驗的。很大部分創業公司掛掉的原因也是在錢花光之前沒能及時轉型到正確的方向上。因此分享下我在轉型上的經驗。

13年底我辭職創業,對自己所判斷的市場方向深信不疑滿懷熱情,之後的一年多時間,我們團隊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人才的業餘時間幫助創業者。一開始我認定鬆散的在線協作是早期創業的趨勢,於是我們的產品就在社區基礎上搭建了一整套討論和協作創業項目的功能。

14年8月份我們拿到100萬種子融資。之後就是不斷開發和增加產品功能,到14年底的時候,我們所能想到的應該有的產品功能都已經比較完善,如創業討論、組建團隊、文檔協作、項目管理等。在這期間也招聘了運營成員,開做運營推廣。雖然註冊用戶增加到了2萬多,然後卻發現產品日活用戶一直沒有大的增長。後來想透過移動端的用戶紅利來獲取一些用戶,提高日活,就同時開發了iOS和Android 版本,但是15年3月份發版之後,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這時候我們覺得可能是推廣做的不好,再做了一些推廣工作,依然沒能帶來增長。

到5月份的時候,團隊增加到了9人,公司賬上的餘額卻只有30萬了,出去談了幾次融資都沒有得到正面答覆。這時候我猛然發現公司危險了,如果不做快速的變化,公司將在3個月後倒閉。

那段時間又開始失眠,形勢促使我深刻反思,反思自己一開始所認定的充滿激情的方向是否有問題。這才發現我犯了明顯的錯誤,拋開我們團隊對這個產品的規劃和理念,從用戶的角度,這個產品所針對的每一個方向的用戶需求市面上都有明顯比我們更專業的產品,用戶沒有理由長期使用這個產品。我驚覺我需要做出足夠準確的判斷,迅速轉型才能讓公司活下去。

第一次轉型

很快我們開始了第一次轉型,決定以更加明確的方式來幫助早期創業者開發產品:做在線孵化器,我們團隊參與到創業者的產品開發過程中幫助他們快速開發上線產品。7天時間幫助創業者開發上線MVP並獲取早期用戶。然後我們做了兩期之後,發現這個模式太重太累了,我們小團隊很難把這個模式運作起來。那段時間,我們整個團隊經常加班到晚上11點多,高強度工作持續了近一個月。市場的反響雖好,但我們無法持續下去。

第二次轉型

於是開始計劃再次轉型,既然之前的模式太重太累,那就藉助用戶的力量,讓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幫助創業者,同時得到股份回報。但是嘗試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工程師對這件事的積極性很低,原因是技術投資要想有好的回報需要長期做大量的項目,纔可能命中高回報率的`項目,還要求工程師有篩選項目的能力。因爲工程師對這個模式沒有積極性,我們無法獲取足夠多的供給端用戶,必須再次轉型。

時間到了7月份,有些團隊成員離職了,團隊只剩下4人,公司賬上餘額也越來越少。剩下的時間不多,我的調研和決策時間也很有限。但我知道這個節點如果猶豫不決或執行遲緩機會就更加渺茫。

第三次轉型

吸取了前面的教訓,我開始思考如何提高供給端用戶的積極性,答案是,他們需要明確的短期回報。於是我們嘗試直接以交易的形式來促進大公司的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幫助創業公司發展。讓創業公司在我們平臺上直接預約和支付工程師。有了支付擔保,付款打到平臺後工程師才工作,回報明確。日薪計費,無需反覆溝通需求和改需求,讓工程師在短期內獲得回報。這兩點都提高了工程師的積極性。加上此時共享經濟的概念越來越熱,似乎共享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去幫助他人成了時尚潮流,被一些人所接受。果殼推出的“在行”也開始流行,我想既然有這麼多人願意按時間收費來共享經驗幫助他人,那麼同樣的模式用來幫助創業公司也很有可能走通。

這種模式對於創業者也是高效的,快的時候下午預約,晚上工程師就到團隊工作了。

兩週後,測試版上線。測試第一週就成交了3單,交易額5600元。這麼短時間內有用戶願意付費,超出了我的預期,也說明這一次轉型方向很可能是對的。於是我們喝可樂慶祝了下(封面圖)。

第二週我們發了一篇這次轉型後的產品介紹文章,被轉發了100多次,來註冊的各大公司工程師明顯高於從前。有投資人透過這篇文章找到我,兩週後新一輪融資到賬,公司度過生存危機。這次轉型初見效果,目前已有近1000名技術顧問註冊,在線接受創業公司預約,近100家創業公司在我們平臺預約工程師完成了相關產品開發工作。我們已經切實的幫助到了一些創業者。

我在多次轉型中的經驗總結:

1.反思初心

初心對於創業是重要的,很多創業者都是因爲某個初心纔開始創業的。但開始創業之後,公司的發展纔是最重要的,而公司的發展是由產品和客觀市場所決定的。初心是創業者的雙刃劍,沒有初心所帶來的熱情我很難克服重重困難並堅持到現在,但初心又矇蔽了我的心智,產生選擇性的盲目,即使是那句我早已諳熟於心 “product/market fit”的道理我都忘了。不要像我一樣等到危機出現纔去反思初心,結果發現低級失誤。爲了防止這樣的雙刃劍問題,創業者需要定期深刻反思,完全站在已有觀點對立面去思考。拋開初心去觀察真實的市場情況。我現在在我的印象筆記裏面建一個反思的筆記不斷更新。

2. 積極轉型

在早期創業時,要想第一次就命中市場點是小概率的。沒有命中才是普遍情況,所以轉型纔是早期團隊的常態。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確定一個方向之後,快速開發產品核心價值點,然後去小範圍的宣傳測試這個價值點。之後收集數據,對使用過產品的用戶做調研,再迭代優化。持續優化一段時間後,如果數據沒有加速增長,立刻準備下一次轉型。

在我的經歷中,由於沒有積極轉型的意識,第一個階段拖了太長的時間,原本只需要花2個月20萬就走過第一階段開始轉型了,我卻花了8個月70萬,還差點讓公司在這一步倒閉。在第一階段中,團隊在開發iOS、Android客戶端上所花費的時間和財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些都對驗證產品的核心價值點沒有幫助。不要認爲轉型是前功盡棄。每走過一個階段,每一次轉型,本身就是產品在成長,說明已經透過實踐檢驗了某一個假設的方向,並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這使得下一次轉型找到市場點的機會變大了。只要大方向不變,之前積累的用戶、經驗、資源實際上都會爲下一階段提供幫助。

3. 團隊溝通

每一次轉型方向的決策只能由創始人來做,不能讓其他團隊成員來承擔這個責任。我並不會提出幾種想法,讓大家頭腦風暴,充分自由討論,更不會讓大家來投票表決走哪條路。因爲這個過程會很消磨團隊士氣,也並不能深入的分析問題,還會導致時間上的浪費。更好的做法是,創始人首先自己一人進行新的轉型方向的深入分析和調研,形成決策之後,召集會議向大家宣佈轉型並解釋爲什麼這麼做。有理有據清晰回答其他團隊成員的問題就好。然後做快速執行。在轉型時期,凝聚團隊士氣比業務增長時期要難得多,如果有成員不是很贊同轉型方向,可以再一對一的解釋和溝通。

以上是我的轉型故事和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