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經驗

學問君 人氣:1.53W

周鴻禕曾說過:

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經驗

只有戰術沒有戰略,往往成不了大氣候。

項羽贏了劉邦無數場,戰術上的優勢無可比擬,卻在戰略上一敗塗地,最後輸了一場便只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此爲明證,亦是警鐘。

作爲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如果你想成功,想要打造一家百億美元的獨角獸,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你到底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如果你已經下定決心走上創業這條“不歸路”,那我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周鴻禕透過20年經驗的系統總結,他會用“過來人”的經驗一一爲你解答。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周鴻禕《極致產品》中的精彩內容:

1、無畏是創業者的本質

由於我們對創新充滿了恐懼,所以現在的商業社會普遍缺乏創新。對於做產品的人的來說,大多雙商俱全,但唯獨缺少一樣關鍵的東西——強大的內心,或者說無所畏懼的勇氣。

自古以來很多故事都告訴我們,富貴險中求或者需要置之死地而後生,變相也反應了想成事需要勇氣。產品的創新同樣需要勇氣。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懼怕失敗、懼怕失去、懼怕丟人……

所以,中國人都會有從衆心理,比如說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吃飯,我們會先看哪家飯店人多;購物時我們會優先選擇“銷量”。那麼放到產品上來說,就是不願意進行產品創新,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也正是因爲我們缺少無所畏懼的探索精神,所以從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一般殘酷,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更是異常殘酷、激烈。如果創業者沒有辦法從軍事中領悟到一些創業真諦,那麼企業的競爭力就會比較薄弱。

幾年前,我在北京買了500畝山地(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建了一個訓練營,聘請了許多從特種部隊退役的戰士。360新入職的員工以及我打算投資的創始團隊成員,我都會將他們帶到訓練營去參加訓練,男女一律平等!

許多人不理解我爲什麼投入這麼多人力、物力做這件事,答案很簡單,透過特種訓練能夠清晰的看清一個人的人品。

真正的產品人和創業者不能因困難而退縮,更不能被困難打倒,而特種訓練的壓力極大,通常情況下普通人與退役戰士較量,輸多贏少猶如家常便飯,這就需要參加的人員要勇於面對屢戰屢敗的局面。看似簡單,做起來非常困難,當然堅持下去這就是成長。(正如瀋海濤老師所說,成長是透過外力擊碎後的碎片重組!)

這是我特意安排的,目的就是看這些人在不利的情況下,還能不能保持“亮劍精神”,以及不怕困難和失敗的“無畏精神”。

很多公司都喜歡強調團隊協作、不怕困難,這其中也包括創業公司,甚至氛圍更濃!在我看來這些都比較空洞。有些人口頭上說的很好,但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便會原形畢露,先不說合作與團結,就連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也沒有!這種人帶的團隊是不可能走向勝利的。

在對練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優秀的產品人和創業者各有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也不一樣,甚至很多首席執行官直接跟我說自己不喜歡暴力。然而意外的是,這些優秀的人拿起槍後沒有一個輕言認輸,都是不幹翻幾個“敵人”不下場。

雖然這些人在槍法和實戰經驗上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是我看重的卻是他們永不服輸的勇氣和精神。

很多人說我是一個“鬥士”,我認爲人生就是一場場戰鬥:和天鬥,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斷探索前行;和地鬥,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產品,滿足有中國特色的用戶需求;和自己鬥,積累經驗,越挫越勇。這三者的結合體,便是我一直強調的無畏精神。

2、不裝、不端,有點“二”

我總結了7個字:“不裝、不端,有點“二”。”從某種角度來講,這也是我一直弘揚的.創業者精神,且讓我分而論之。

1)不裝

什麼是“不裝”?就是要實事求是,不說假話。然而,“不裝”也代表着跟人溝通、交流要坦誠,要講誠信。

人無信則不立。現在很多創業者說話都很“虛”,甚至有些創業者在公開場合宣稱,當初的某種承諾只是“玩玩而已”,這種理直氣壯令人難以理解。

在我看來,創業者或產品人,不僅需要激情、專業技能,而且更不能靠吹牛造就成功。有些產品爲什麼沒有未來?不是產品出了問題,也不是產品人的能力出了問題,而是產品研發人員遺忘了最根本的東西--誠信。

2)不端

什麼是“不端”?就是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別把自己當成功人士,要把自己放空。

說實話,我不是共享單車的典型用戶,基本上沒有騎車的機會。如果以我的角度出發,我就不是共享單車的目標用戶,但是這並不代表共享單車就沒有市場需求。

對於很多員工來說,地鐵、公交之後的最後一段路程,確實有騎車的需求。我常常看見,很多人都在騎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說明共享單車打動了用戶的心理需求,但我並沒有徹底轉變自己的思維,畢竟我不騎車。

直到有一次去杭州,杭州的出租車會在下午四五點鐘交接班,打不上車的心情讓人痛苦,因爲整整2個小時都沒有打上車,看着身邊一輛輛共享單車,我連搶車的心都有了。這時我就明白了,對於共享單車這個產品,我並沒有將自己放空,沒有放下有車一族的架子,還是有些“端”了。

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背景都不相同,這就導致你很難用“同理心”去揣摩用戶的真實想法,從而使你對用戶需求的判斷髮生錯誤。只有“不端”,才能讓產品人更貼近用戶和市場,研發出能夠真正幫助到用戶的產品。

3)有點“二”

對於很多人來說,“二”是個貶義詞,但我認爲“二”是一種大智若愚。比如阿甘,堅持自己的行動,又或是喬布斯那樣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從當時來看都有點“二”的成分,但偉大產品的研發者大多都在旁人不屑的眼光下和不被關注的寂寞中成長,最終顛覆世界。

同時,“二”的精神也是一種創新的精神,創新就是要想別人不敢想,不從衆。

大多數的創新,最初都被世人認爲是離經叛道或是有點“二”,但不懈的堅持,有點“二”的人往往能成爲行業老大,非主流也有可能成爲主流。

要想成功,你的思維不能和常人太一致,需要有點“二”的精神。世界上的成功者僅是少數,如果你的思維模式跟大多數人相同,成功的概率可能就會小很多。

所以,請告訴自己:如果能夠捨棄現狀,不怕失敗,永遠保持無畏的探索精神,你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同尋常的有點“二”的道路。

3、決定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人

一個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取決於人。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你的團隊出現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情況,就說明你的管理出現了問題。

偉大的企業,都應該有“宗教般的文化”。倘若你做好了這一點,無論什麼時候,企業文化應該一直都是關鍵因素。

我認爲關鍵在於以下三大要點。

1)不能以發財爲目標,要有某種程度的理想主義情懷

我在互聯網行業從業了很多年,從來沒見過一個爲了解決財務問題而走到一起的團隊,最終又能夠走向成功的。這樣的團隊如果遭遇重大挫折,就容易悲觀失望,又或者面對更大的利益誘惑時,團隊就容易崩離瓦解。

我曾統計過一份與我共事了5年、8年和10年以上的人員名單,看到名單後我很感慨,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出最牛的互聯網產品,讓用戶的互聯網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這個目標,大家才能持之以恆地走下去。

相反,如果當時我跟他們說“出來跟我幹吧,發財後咱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估計他們不會跟我合作這麼長時間。

2)用激勵機制將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我從不希望員工單純是奔着錢來的,那樣團隊中的投機分子就會很多,另外一方面,我也一定會替員工考慮財務問題。畢竟理想主義者也要養家餬口,要過一種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讓這些願意爲企業燃燒青春的人能夠分享未來的收益。否則,財聚人散,更別提未來了。

我覺得,用股權、期權制度可以把團隊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唯有如此,理想主義纔有生存的土壤,團隊的思想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找合夥人一定要找最優秀的、最會學習的人。在問題發生時,合夥人必須懂得問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互相推諉。合夥人之間必須既能充分信任、彼此尊重,又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你的合夥人甚至會比你的愛人更懂你,只需一個動作或一個決定就能充分理解你的意圖,一切盡在不言中。

當遇到不可多得的人才時,我一定會把他變成合夥人!將他的利益與公司利益綁定在一起。從員工轉變爲合夥人,這種轉變更好地解決了投資者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分享問題。這些股東擁有職業經理人和事業合夥人二合一的身份,既爲股東打工也爲自己打工,與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

3)解決新老交替問題,留一部分利益給未來

我從未見過某個團隊一成不變地走向成功。解決新老交替問題的最好方式,還是激勵制度。

我常對投資人說,把新人的利益與企業的未來緊緊捆綁在一起,這樣做事纔會有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所產生價值,要遠遠超過那些被稀釋掉的價值,這就是我所謂的“留一部分利益給未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公司不是隻靠一兩個創始人就能搞定的。一個好的決策者應該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產品,在這個基礎上去創新和調整架構,加快資訊的流動,從而提高決策的速度,要在公司裏培養出更多的小首席執行官,培養出更多的產品經理和業務負責人。

4、對失敗寬容以待

99%的創業都會以失敗告終,成功只是偶然。既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那我們自然應該對失敗寬容一些,容忍失敗,甚至崇拜失敗。

我們從小就知道“勝者爲王”的道理,當今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依舊是崇尚成功。誰有錢,誰的企業市值大,誰就是大家追崇的對象。媒體也總是把榮譽、曝光機會獻給那些成功者。

爲什麼人人都願意去聽成功者的聲音,或者是他們的想法,其實核心原因是我們渴望成功卻又怕自己遭遇失敗。

每個成功者光鮮的背後,都有着無數的艱辛和失敗。每個無畏探索的人在最初,等着他們的更多是不理解,或是“異類”;但往往在其獲得成功後,大家纔會去理解他,認爲之前所做的都是對的。看看馬雲,便知道了。

馬雲是我相當尊敬的一位企業家,在他剛開始做電子商務時,很多人這其中也包括我,都不理解他。因爲不理解,所以錯失了一次與他合作的機會,現在想來還是很懊悔。(就像瀋海濤老師說過的,所有商業都是對未來認知的變現。)

今天的電子商務已經成爲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們坐在家中買到所需商品時,請不要忘記,當初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如何在大多數人的不認同、不理解中堅持下來,搖搖晃晃走到了今天。

5、調整心態,重新再來

創業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成功者不會因爲一時的失意而一蹶不振,而是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選擇另一條道路重新開始。

只有在失敗中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完善並付諸行動,失敗才能變成成功之母。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喪失鬥志。正是因爲失敗,纔會有總結,才能不斷去改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重要的是不要被錯誤打倒,內心的強大才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同時在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公司內部,我比較反對做評論家。評論家總是站在雲端,很多抽象的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用“肺”在說正確的話。比起這些,我更希望大家彼此之間能夠分享曾經做過的一些錯誤決策。

此外,我也非常反對成功學和各種心靈雞湯,這些故事往往都經過修飾和加工,只告訴你成功者光鮮豔麗的表面,但是艱辛、困難都被深深藏起,唯一的結果是讓不明真相的人頂禮膜拜。作爲過來人,我認爲應該將一些失敗的東西分享給讀者,讓後來者更好地避開淺灘和暗礁。

在這個行業裏,我算是最大的失敗者,甚至做過一些很荒唐的事情,也做過很多錯誤的決策,但我摔倒了還會再爬起來。所以只有不怕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纔有可能真正地堅持做企業、堅持做產品。

成功沒有太多可以借鑑的東西,真正能夠總結的是一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曾經犯過多少錯誤。歷史不能重複,錯誤說得再多也是爲了覆盤。奉勸大家兩句話:第一句是“創業不要只盯對手,一定要盯住用戶需求”;第二句是“無論做什麼,一定要堅持,不要輕易放棄”。

作者|瀋海濤,擁有六年美國硅谷投資人的經歷,二十年投融資操盤實戰經驗,百餘家企業資本運營操盤手。分享企業成長背後的邏輯、財富增長的故事,操盤的真實案例,助力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爲大家剖析企業基因,解讀資本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