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職業倦怠成職場流行病 初入職者等四類人最易得

學問君 人氣:2.59W

近年發生的多起職業人士輕生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凸顯職業人羣心理衛生現狀堪憂。哪些人羣容易出現職業倦怠?頻繁的跳槽能解決這一問題嗎?有哪些積極應對方式?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劉鐵榜。
“企業睡人”讓企業也倦怠

職業倦怠成職場流行病 初入職者等四類人最易得

劉鐵榜告訴記者,深圳職業人羣的最主要壓力來源是工作,而工作壓力的可能後果就是導致職業倦怠,即在持續付出和壓力下出現的身心耗竭的狀態,沒有工作熱情、感到極度疲勞,對自己的評價傾向於消極,認爲工作不但不能發揮才能,而且繁瑣、枯燥無味。出現職業倦怠的員工,又被稱爲“企業睡人”。

根據兩年前的“中國職場人士工作倦怠現狀調查報告”,在以100萬上班族爲對象的網絡調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壓力較大,近2/3的人對工作越來越沒有興趣,並對工作的意義持懷疑態度。調查結果基本與2004年調查持平。

劉鐵榜指出,職業倦怠狀態下,員工出現“三低三高”的特點,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長率,高緊張度、高事故率、高離職率。“當一個企業或機構很多人出現職業倦怠,這個組織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決問題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在職人士因爲職業倦怠而選擇跳槽,尤其在新入職者中較爲多見,也許是跳槽成了習慣,一看到升職或加薪無望或人際關係不佳,就選擇跳槽,到另一家企業尋找機會、試試運氣。於是有人5年間換了4個工作,有人換工作的頻率爲每半年、甚至更短。不過劉鐵榜認爲,跳槽不一定都能解決職業倦怠問題。

“由於職業倦怠更主要的是企業或組織原因,因此當離職率比較高時,機構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對員工的待遇、環境等做些改進。另一方面,有些離職確實會給自己製造一些新鮮感、找到新的機會,不過,對於有了倦怠感的員工來說,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並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樂趣的。”

劉鐵榜進一步指出,如果因爲人際關係疏離而跳槽,這是一種迴避,反而會弱化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快速脫離不喜歡的環境表面上似乎會讓人獲益,但這是一種短暫的心理獲益,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本來就是多樣的,我們可以藉此鍛鍊自己的適應能力以及與不同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因爲人際因素沒有解決好就跳槽,就失去了鍛鍊的機會。“另外,需要不斷地換工作的人,他們特別喜歡新環境,在新環境裏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快樂、熱情、富於感染力,因而特別引人注意,他們也喜歡沉醉在這種感覺中。當新鮮感過去,人們知道了他真實的能力,他也不再是被關注的中心,厭倦、沮喪、壓抑、憤怒便會回到他的心裏,於是很自然地謀劃新的跳槽。”因此有些人在一生中不斷地經歷着職業倦怠。

加強心理建設很重要

職業倦怠已成爲職場流行病,由此引發的心理與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劉鐵榜認爲,職業倦怠並非不可克服,加強心理建設、努力適應環境,心靈的能量能很快得以恢復。他表示,如果已經爲職業倦怠所困,想要改變現狀,有兩條出路:一是尋找新工作、重新再來,二是改變自己、適應崗位。“不過,即便是跳槽了,如果不在心理建設上多下工夫,你會發現到了哪裏都是一樣的,因此還會經歷倦怠也許很快又要重新找工作,因此勇於改變自己、積極適應環境,顯得更爲重要。”

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有關,不過,不管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學識有多淵博、地位有多崇高,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壓力,劉鐵榜指出,壓力究竟是好是壞,取決於個體態度及應對方法。我們要對職業倦怠有明確的認識,壓力之下所做出的反應並不能說明個人能力差,而是人人都可能體驗到的正常的心理現象,不必過於自責,不妨將對壓力的消極迴避化爲積極運用,要相信壓力同時也是成功的特效藥。“感受到壓力時,要尋求社會支援,可以與親友或同事一起討論目前的情況,既可以有效舒緩壓力和緊張情緒,也可以透過交流獲得啓發。”他提醒職場人士同時還要堅持終身學習,經常充實自己,並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並且在忙碌中不忘給心靈留點空間,多與家人呆在一起,或給自己休假、做些運動。劉鐵榜認爲,靈活的身體、快樂的心靈、良好的親友關係,都是對抗職業倦怠的良藥。

四類人羣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鐵榜指出,任何職業人士都可能發生職業倦怠,但相對而言,女性、初入職者以及普通員工等四類人羣更易於發生。

1、女性 調查發現,四成多的職業女性出現了職業倦怠,而男性只有三成七。劉鐵榜認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在於:她們比男性承受更多的職場歧視、面臨着職業與家庭之間的角色衝突、外控不足、而且情感容易過度捲入。

2、初入職者 “職業倦怠”並不只是資深職場人的消極情緒,有數據顯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就業未滿4年。“剛剛參加工作的被調查者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最高,達到了 46%。尤其是第1年比例最高。工作1年、2年、3年、4年的被調查者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依次爲:44%、40%、40%、43%。一直到了5年之後,纔出現了明顯的降低。”

劉鐵榜分析了新入職者易於倦怠的可能原因:首先,他們期望高、壓力大、負荷重、工作時間長;其次,他們的崗位偏重技術水平,情感需求易被忽略;第三,物質及精神回報少、在組織中相對被忽略;第四,生活空間較小,人際交往經驗不足。

爲什麼會出現5年以後職業倦怠比例降低這種情況呢?是否因爲工作不到5年的人,更願意表現他們對現實工作的不滿,而工作5年之後開始“麻木”,不再關心工作上的“得與失”?劉鐵榜說,這種推測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有趣的是,工作16年以上的職業人士,職業倦怠程度最低,僅爲三成。

3、普通員工 “普通員工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最高,達到了48%。接下來依次爲進階專業人員(39%)、中級專業人員(33%)、中層管理人員(33%),高層管理者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最低,僅爲26.07%。”

劉鐵榜認爲,普通員工更容易倦怠的可能原因包括:低薪酬、低自控、高自尊等。越是約束很緊就越容易倦怠。

4、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在職人士 從組織性質上,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在職人士出現職業倦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