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最新建築節能創新發展模式

學問君 人氣:3.15W

近年在國家有關建築節能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強制性推動下,建築節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分享最新建築節能創新發展模式,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最新建築節能創新發展模式

  一、創新理念激活建築節能市場需求

近年在國家有關建築節能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強制性推動下,建築節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建築節能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每年新建房屋建築項目發展極不平衡;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舉步維艱。由於建築節能的投入很難產生當期的消費需求,且收益回報期長,因此在建築節能的起步階段必須依靠政府強制性推動。實施強制性的政府幹預和行政監管必不可少,但並不等於可以忽視市場的作用。市場利益的刺激性、市場資訊的靈敏性、市場調節的客觀性、市場導向的適應性、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性是市場經濟的特有功能及優勢。從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兩個方面來推動建築節能工作,透過供求、價格、競爭等要素相互作用,建立穩定、持續、健康的建築節能市場是必然選擇。

1、經營建築——建築節能市場化必須創新理念

以市場機制推動建築節能目前還存在很多障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缺乏對建築更深刻的認識,缺乏與市場機制相配套的科學理念作指導。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能夠在未來爲相關主體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資源稱之爲資產。從這個角度分析,建築是蘊藏巨大價值的資產。因爲透過建築節能,不僅可使建築在未來源源不斷地爲業主或使用者帶來節省能源費用的經濟利益流入,同時還可爲整個社會帶來減少能源消耗、改善環境質量等綜合效益。因而,建築是一項能夠爲利益相關者帶來利益流入且價值巨大的資產。

建築節能的過程必須以經營建築理念爲指導,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資產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必須透過有效經營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建築也不例外。經營建築就是以市場化爲取向,將建築視爲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資產,透過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利用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手段針對建築的物理特性進行挖潛與開發(與經營房地產概念有本質區別),獲得價值持續增值的過程。經營建築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凸顯建築的資產特性,同時強調市場機制運作,注重效率,將效益擺在第一位。建築節能樹立經營理念,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應發現和認識建築的資產特性;其次,強調充分利用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利用價格信號引導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實現價值增值和價值最大化。

推廣經營建築理念有利於強化建築節能意識。實施建築節能必須強化節能意識,這有助於激發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大局意識。但單純的節能意識沒有體現市場的成分,因此在宣傳過程中常常遇到“節能不節錢、不划算”、“節能增加成本,經濟條件有限”等社會各界不同思想的挑戰。而經營建築的理念不僅以節能爲目的(不節能就沒有效益),而且包含了投入產出、市場運作、價值效益等豐富的市場內涵,應該更能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羣體的認同,更容易調動各方面建築節能的積極因素。

2、建築節能潛在巨大效益和商機

實施建築節能,既能產生強大的能源環境效益,而且有着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潛在巨大的商機。

建築耗能高,一方面浪費巨大,另一方面卻有着巨大的節能潛力和環境效益。據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研究,預測到2020年,我國建築總面積將增加100億平方米,按常規將增加能耗7.8億噸標煤;如嚴格執行節能標準將每年節能3.8億噸標煤。同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95億噸。建築節能有利於提高人民居住質量和水平。建築節能設計標準以滿足人們感覺舒適爲前提,設計參數爲房間冬季溫度18—20 ℃,夏季26 ℃左右。在不使用空調的情況下,節能建築夏季室內溫度要比普通建築低2—3 ℃,冬季高3—5 ℃;使用空調時,也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預定溫度,並保持更長久的效果。

建築節能還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拉動內需,帶動產業化發展。僅全國100多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就能帶來2萬億元的市場商機。透過建築節能工程的實施和示範作用,還將促進高效節能成套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產業的大發展,促進建築業實現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

3、加速建築節能資訊的.全方位傳播

建築節能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涉及法規、標準、制度、技術、經營方式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在供應方和需求方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資訊擴散度低的現象,因此要採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宣傳建築節能,改單一宣傳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爲加速建築節能資訊的全方位傳播。要傳播建築節能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經營建築的理念,將建築節能由被動接受轉變爲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傳播建築節能的法規和標準,使市場各方主體掌握實施規則;傳播建築節能的技術、材料、產品及其性能,使消費者瞭解其能效特點和節能潛力;傳播建築節能的科普知識,使老百姓熟悉建築節能的方法和手段;傳播建築節能的經濟政策及其建設方式和經營方式,使供求雙方能夠選擇合適的節能模式等,從而激發全社會對建築節能的緊迫感及其市場需求。

加強建築節能資訊傳播機構能力建設。充分調動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發揮節能機構的作用,建立建築節能資訊傳播平臺,快捷、準確地提供節能資訊和節能諮詢。如美國透過能源部在網上公佈的軟件,快速、簡易的檢測新建住宅是否滿足“能源法”要求;英國依靠建築調查協會發放的標準計算表即可求出建築的能耗等級,且根據使用的燃料帳單利用在線二氧化碳計數器瞭解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非常值得借鑑。

  二、創新機制培育建築節能服務市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種基於市場的、全新的節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MC)在歐美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萌生並逐步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爲一種新興的適用於工業節能和建築節能領域的節能服務產業,節能降耗貢獻十分顯著。EMC並非產品、設備或技術推銷或推廣,而是推行一種減少傳統能源成本的能源管理方法。它透過以贏利爲目的專業化公司——節能服務企業(簡稱ESCO)進行運作,集諮詢、融資、設計、施工、調試、運營(也有部分非運營的BOT模式)爲一體,從節能改造所獲節約的能源費用中收回投資,並與客戶共享節能效益。EMC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並節約能源,且客戶一般不必投入資金或投入少量資金,得到了建築業主和使用者的普遍認可和青睞,甚至被人形容爲一道“免費的午餐”。

我國於1997年將EMC模式引入中國,經過十年的探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7年實施節能項目1723個,其中建築節能項目約佔50%。培養建築節能服務市場,是創新建築節能市場機制的必然選擇。

1、構建多層次的節能服務體系

節能服務企業是節能服務產業中鮮活的中堅力量,豐滿的節能服務企業結構是節能服務產業成熟的重要標誌。針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異質性,以及長期大規模建築節能目標的實現,建築節能服務市場需要大量不同規模、不同特點、不同技術重點、不同經營理念的節能服務企業滿足各方需求,因而構建起多層次的節能服務企業體系是現階段十分緊迫的任務。

(1)培育現有企業發展壯大

雖然當前國內節能服務市場上現有企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們卻是在我國的節能服務市場上自發生成,且經過激烈競爭存活下來的,生命力極強,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將是我國節能服務市場的主要力量。它們的發展滿足服務需求多樣化和異質性的要求,是得到市場檢驗,符合產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因此,政府應積極採取激勵和稅收政策,並與現行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各種政策對接,爲它們掃除障礙,鼓勵它們發展壯大。

(2)成立政府控股節能服務集團

在市場初創期,爲解決企業規模小、信用度不高、融資難等問題,可考慮吸取國外經驗,利用政府在吸引資金、人才和物資配備、信用度等方面的優勢,成立政府控股的大型節能服務集團,同時併購目前市場上那些前景欠佳,但卻特點鮮明的企業。政府控股節能服務集團的成立,實際上是搭建起具有公信力的契約與融資平臺,不僅對挽救節能服務企業、穩定市場起到積極作用,還能充分利用這些企業已有的資源、人才、技術,幫助集團發展。由於當前我國建築節能市場上存在着民衆節能意識不強、對EMC模式不熟悉等問題,成立政府控股的節能服務企業率先實現政府辦公建築節能改造,能夠起到良好的示範和宣傳效應,進而拉動節能產業的市場需求,促進節能市場的發展。

(3)促進節能服務戰略聯盟形成

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爲達到一定的戰略目標而建立的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市場、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合作關係。由於戰略聯盟組織的網絡效應、分散性、羣體性、動態性等特點,能夠爲具有不同優勢特長企業帶來動態一體化效應,降低各自談判費用,加強了解與合作,促進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當前國內節能服務市場上的企業多爲技術(產品)推廣型。該類節能服務企業是相對於綜合服務型企業而言的。綜合服務型企業是指企業不僅向其客戶提供節能技術或產品,而且從日常系統執行維護、用能行爲管理、設備保養等方面爲客戶提供諮詢、方案設計,幫助客戶實現減少能源消耗目標的服務模式。從宏觀和長期的角度看,綜合服務型經營模式對資金、人才、設備、服務的要求很高,是EMC中最高層次的。發展綜合服務型企業有利於降低客戶成本和整個市場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但我國市場上這種類型的企業數量極少,遠遠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是屬於技術(產品)推廣型, 且技術特長不一,分別從事建築採暖、空調、照明、電梯、蓄冷蓄熱、地源熱泵以及建築物外圍護結構等各項技術和產品開發或服務,相互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引導這些企業在針對不同項目時按需組織起戰略聯盟,將十分有利於降低各自談判費用、降低總成本,增進相互間認識,消除壁壘,有利於未來聯合向綜合型節能服務企業發展。

(4)發展國際合作企業

歐美等發達國家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早,在技術研發、融資體系、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積累,其節能服務品質和規範性都大大高於我國。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合作節能服務企業不僅是解決國內企業資金缺乏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透過合作將產生一系列溢出效應,有利於跨越式地提升我國節能服務市場質量。整體節能服務質量的提升不僅需要健全的信用制度做支撐,還需要高素質人才、完善的制度標準,嚴格的質量監測體系等一系列配套要件做保障。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正處於轉型期,這些配套要件明顯滯後於市場的要求,如果一味地沿着摸索式路徑發展,將大大延長整個成熟產業和市場的形成。因而必須創新發展思路,加大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帶來的諸多積極溢出效應,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完成市場化轉型。目前,國外一些知名的節能服務企業如德國西門子、美國霍利維爾等已經悄然進入中國,但大都還處於試探階段,爲數也不多。我們應該抓住機遇,透過政府各種財政、經濟、行政、法律等調控手段,爲中外節能服務企業搭建起合作合資橋樑,促進知名優質的外國企業與中方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尋找合作伙伴。

(5)推廣集羣節能服務模式

企業是追逐利潤最大化實體,在建築節能實踐中,那些效益不明顯(回收期長)、施工難度大的項目常常被企業擱淺,例如建築外圍護結構改造項目回收期長,往往不如系統設備改造潛力大,因而節能服務企業對圍護結構項目甚少關注。功能用途不同、結構不同的建築也存在明顯的效益差別。如果節能服務企業專門實施效益好(回收期短)的項目,那麼從宏觀角度看,整個節能週期將延長,節能服務效果將大打折扣,這是典型的市場失靈領域。因此,只有透過政府適當干預加以解決。政府可以從建築集羣和技術集羣兩個方面着手,一是採取強制加激勵的手段,將不同效益和潛力的建築打包,形成一個建築項目集羣,公開招投標;二是在同一幢建築內將各種節能技術(產品)進行打包,形成技術項目集羣,克服項目間收益不均衡性,促使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承擔起部分社會責任。

2、扶持培育第三方權威認證與評估機構

實踐和研究都表明,節能技術和節能效果、服務質量評估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是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拉動需求、建立高效節能服務市場的重要條件。首先,市場上服務供應方——節能服務企業與客戶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節能服務企業擁有絕對資訊優勢,同時還扮演着項目實施方和效益效果認定方的雙重角色。這種雙重角色往往降低了企業的權威性和聲譽,使得客戶難以接受單方認定的效益和結果,因而導致節能需求下降。其次,各服務企業間水平參差不齊,規模和實力相差較大,尤其是工藝成本相去甚遠。那些工藝差成本低的企業佔有價格上的優勢,在對客戶的談判中以低價取勝,將成本高、質量好的優質企業淘汰出局,產生了負面的“擠出效應”。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極不利於整個行業、產業和市場健康發展。因而,爲了轉變需求方資訊劣勢,建立公平公正的企業間競爭秩序,必須培育具有獨立性,代表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權威認證評估機構,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第三方認證體系,由第三方提供能源審計、進行建築能耗檢測與效果評估,從而營造良好市場氛圍,樹立市場信心。

3、完善建築節能服務市場規則

目前,建築節能市場體系剛剛開始萌芽,尚處於自由發展階段,各種市場主體陸續出現,有關的市場規則亟待完善。目前對於節能服務企業和第三方認證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都沒有規定市場準入的條件,對節能設備和技術服務要求等也缺少明確的法規要求,很容易導致節能服務市場良莠不分、能效評價缺乏公正性和權威性。因此應該儘快制定和完善相關市場規則,建立建築節能服務市場準入和清出機制,明確節能服務標準和市場準入條件,並從健全信用體系、嚴格質量監督體系、規範市場主體行爲等方面着手,實施規範化動態管理,加大對違規違法行爲打擊力度,從而保障建築節能服務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4、建立建築節能技術支援體系

EMC模式的依據是能效可計量且計量清晰,這就要求對建築能效進行測評和標識,這也是推進建築節能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透過能效測評和標識,可以爲節能服務市場的供需雙方提供認定的節能服務效益和結果;可以檢驗新建建築是否達到節能標準;可以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節能服務企業建設高效的節能建築;可以爲消費者購房決策提供必要的資訊,引導和幫助消費者購買高能效建築;還可爲兌現節能激勵政策措施提供衡量指標。在美國住宅市場,被授予“能源之星”的住宅,受到70%以上的家庭推崇,95%以上的人會在換購房時首選“能源之星”。

  三、創新政策彌補建築節能市場缺陷

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具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傾向。而建築節能項目雖然綜合效益巨大,但投資回收期較長,因此,建築節能屬於市場機制部分失靈的領域,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除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主導作用外,政府還必須採取經濟激勵政策,借宏觀調控“有形之手”來彌補建築節能市場自身的缺陷。

1、財稅政策

政府補貼。在建築節能市場發展初期,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對節能項目進行扶持,可以起到明顯的引導作用。政府補貼包括直接補貼和貸款貼息兩種形式。直接補貼政策適合於政府認定的節能示範項目和節能研發、能源審計項目等。對消費市場實行補貼,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節能住宅,從而拉動消費需求;對開發商和建築企業採用財政補貼,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增加節能建築的價格競爭力。政府透過向建築節能投資主體提供貸款貼息,以少量的財政支出引導大量的社會資金投向節能領域,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貼息政策作爲一種間接投資引導機制,不僅風險低,還可以避免或減少財政投資對社會資金的“擠出效應”,可以有效解決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貼息對象包括:開發企業、節能服務機構、購房者;貼息比例可根據建築所達到的節能標準劃分不同等級。目前,國家已連續兩年實施了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項目的財政補貼,並出臺了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貸款貼息的規定,地方應儘快出臺相對應的補貼政策與之對接。

稅費優惠。以能效測評和標識制度爲基礎,對達到不同節能標準項目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在工程的建設、銷售、使用各環節均實施不同稅收優惠政策。對於達不到節能50%強制性標準的建築,不僅開發商、消費者和施工企業不能享受任何稅收優惠,還要責令其改正,受到相應的處罰;對於達到節能50%的,不享受優惠,也不實施處罰;對於達到節能65%-80%的建築,分別適當減徵利益相關者(開發商、施工企業、購房人)的各類稅收,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城市建設維護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能源消費稅(建議開徵)等;對於達到節能80%以上的超低能耗建築,則可以享受更高標準的稅收減免。同時應調整節能服務企業的稅收制度,減輕其稅負。在發達國家,節能服務公司被列入服務業,按服務業的稅種納稅。此外,建議對達不到節能標準的項目開徵能源消費稅。

特別折舊。對現行企業財務制度進行改革,允許企業每年計提一次規定額度的新購置用能設備資產折舊,將其新購置設備支出從每年應稅收入中扣除;允許企業加速折舊相關的固定資產,降低應稅基數,以此鼓勵企業更新能耗高的用能系統。

2、金融政策

實施差異化的貸款利率。由於節能設備投資、運營、管理的一切投資都由節能服務公司承擔,所以雄厚的資金支援或暢通的融資渠道是他們存活的必要條件。但我國節能服務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信用度不高,企業掌握的優質資產不多,抵押能力受限,同時多數建築節能項目回收期長、風險大,不符合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經營原則,節能項目總體效益再好也難以獲得商業金融機構的青睞。建議賦予銀行一定的利率自主權,允許銀行對節能服務公司的貸款收取高於一般建設項目的利率,以此來平衡其給節能項目放款所承擔的高風險。

建立建築節能融資平臺。可以借鑑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專門的綠色建築基金或建築節能基金。基金透過提供貸款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節能服務企業以融資支援;透過宣傳、貸款風險補償等方式提高商業銀行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認識和放貸積極性,進而增強節能服務企業的融資能力。基金的主要來源渠道除了財政預算列支外,還應吸納社會資金和國際上的政策性貸款,如:國債資金、國際投資、牆改基金、能源消費稅、超額電費加價等等。

3、綜合政策

制定節能改造計劃。針對政府機構對能源消耗缺乏成本壓力,對實施建築節能動力不足的問題,應該對政府機構辦公建築的節能潛力進行評估,提出節能改造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對具有節能改造價值的項目制定強制性的改造計劃,並將此項工作的完成情況列入政府年度考覈內容,實施相應的獎懲。在我國現行政府機構財務管理制度下,節能服務公司不能與政府機構分享節能效益,導致節能服務公司難以爲政府機構實施節能項目。應對現行地方財政體制進行改革,鼓勵政府機構採購節能服務公司的服務,並且在不增加能源費用的前提下與節能服務公司分享節能效益;允許節能改造費用視同能源費用列入政府機構的預算和採購。

改革招標採購辦法。現行的設計、採購、安裝、管理各自爲政的模式是導致當前中央空調能耗過高的主要誘因。如果對新建項目全部採用EMC模式進行招標採購,將中央空調採購招標以設備價格爲導向改變爲以執行能耗指標爲導向,則可以化解中央空調能耗過高的問題,還可以破解前期採購設備價格低、後期設備執行費用成倍增長潛在的浪費難題。參與投標的單位由設備生產廠家變爲節能服務企業,將原有的設計、採購、安裝、管理各自爲政的模式,變爲由專業節能服務企業統籌管理。爲降低能耗並收回投資,在保證用戶溫度指標及執行時間的基礎上,節能服務企業必然採用節能產品及技術,這樣將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及鼓勵推廣高效節能產品。

改革能耗價格機制。建立建築能耗定額制度,特別是對大型公共建築和商業建築按照建築面積限定每年的能耗定額指標,對於超出定額部分累進加倍收取電費,增加其經營成本,以經濟手段激發商業企業進行節能改造的慾望。增收的電費列入綠色建築基金或建築節能基金,用於獎勵超低能耗建築或綠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