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練習題答案

學問君 人氣:3.05W

>>>點擊檢視原試題
  一、單選題

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練習題答案

1.B【解析】墨家以“兼愛”和“非攻”爲教,注重文史知識的學習,也注重技術的練習。

2.C【解析】《學記》是世界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歐洲早300多年。

3.D【解析】見大綱對杜威的介紹。

4.D【解析】學生有權要求擁有私人的、不願或不便讓他人獲知或干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資訊或生活領域。

5.B【解析】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爲6~12歲的兒童,這一年齡段正處於童年期。

6.A【解析】華生曾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的祖先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將他們培養成各種類型的人。所以他是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7.A【解析】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正體現了教師的無私奉獻、崇高師德。

8.A【解析】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力量教育學生。

9.C【解析】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教師能否很好的、高質量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10.A【解析】楊賢江是我國最早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問題的人,他於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綱》。

11.C【解析】人與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育要針對差異進行,即因材施教。

12.C【解析】西周以後,出現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

13.B【解析】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髮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14.A【解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15.B【解析】盲人的聽覺、觸覺比常人靈敏證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

16.B【解析】學生的向師性是指學生對教師有着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感,他們把教師看成自己學習上的導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

17.B【解析】一次測驗難度是否得當,要看是否能較準確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

18.D【解析】西周時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

19.D【解析】關鍵期是指個體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

20.B【解析】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1.C【解析】課外活動必須堅持自願參加的原則,不能強迫。

22.C【解析】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道德的化身,知識的化身,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正確的,都對學生有極大影響。

23.D【解析】l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將小學分爲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

24.C【解析】l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小學修業年限爲5年。

25.A【解析】外鑠論認爲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26.C【解析】荀子認爲人性本惡,之所以有善行是外在環境影響的結果,故而是外鑠論者。

27.A【解析】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是發展的主體。

28.B【解析】課堂教學具有強制性,而課外活動是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動手的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

29.D【解析】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中對課程做了論證,這是課程用於教育教學的專門術語的開始。

30.C【解析】將課程劃分種類,需要一定的標準。課程類型就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

二、多選題

【解析】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是按活動規模和人數劃分的。

E【解析】這五項都是說服的主要方式。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的'主要表現:(1)教育普及化的開始;(2)“教育機會均等”口號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解析】這四個指標是衡量測驗的質量指標。

【解析】見大綱中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部分。

【解析】見大綱小學課程設計部分。

【解析】人們通常把教師對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爲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他們的教學效果之間密切相關的這種主觀判斷定義爲教學效能感,它一般有個人效能感與一般效能感兩種。

【解析】見大綱中對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介紹。

【解析】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起點,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小學教育是各類教育的基礎,也是每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基礎。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因此具有這些特點。

2D【解析】杜威主張教育爲當下的生活服務,而生活是一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學校是個小社會。同時他強調在問題中學習解決問題。

【解析】板書和光電是模象的一些形式,而語言不屬於教具。

【解析】複式教學是我國教學史上的一種特殊教學組織形式,設計教學法不屬於教學組織形式。

【解析】教育目的、小學德育目標與任務是小學德育內容確立的依據。

【解析】其他三項均是C項的不同方面。

【解析】見大綱班會活動的組織。

【解析】公益活動屬於羣衆性活動的一種。

2D【解析】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都是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

【解析】西歐封建社會爲了禁錮人們的思想,設立衆多的教區學校,講授宗教課程,也講授讀寫知識。

【解析】這些人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很有影響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解析】學校是教育的場所,而非教育的構成要素。

三、判斷題

1.√【解析】班會活動具有集體性、自主性、針對性的特點,因此,題幹是正確的。

2.√【解析】後進生由於經常得到否定性評價,得不到成功的喜悅,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沒有興趣,導致學習動機的枯萎。

3.×【解析】積極分子的隊伍不是穩定不變的。

4.√【解析】它體現了直觀性教學原則。

5.×【解析】教學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揭示其思想性,才能促進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世界觀的發展。

6.√【解析】因爲它培養的是作爲公民必須掌握的“三基”(讀、寫、算)。

7.×【解析】學生有榮譽權,教師對學生的榮譽及智力勞動成果,不得隨意剝奪和侵佔。

8.√【解析】見大綱中童年期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特徵。

9.×【解析】遺傳只提供了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而這個前提能否轉變爲現實還要受環境的影響。

10.×【解析】《理想國》是柏拉圖的著作。

11.×【解析】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中心。

12.√【解析】課外活動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願參加,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13.×【解析】上好一節課的先決條件是備好課。

14.√【解析】教學過程正是在教師不斷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

15.×【解析】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

16.√【解析】義務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

17.√【解析】小學生還沒有更高尚的學習動機,他們努力學習只是爲了獲得成人的誇獎。

18.×【解析】l986年4月六屆人大審議透過了《義務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透過了新義務教育法,於2006年9月1日實施。

19.×【解析】教育學是人們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認識與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形成系統觀點後形成的。它產生的很晚,直到17世紀才形成。

20.×【解析】循序漸進要求教學要區分主次,分清難易,有詳有略。

四、情景題

(—)

1.A【解析】“百分制”是典型的標準參照評價。

2.C【解析】新課程中,對於教師的評價,倡導以自評爲主。

【解析】發展性評價旨在促進發展、以人爲本,倡導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解析】略。

(二)

【解析】該老師的做法勢必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生的對立情緒。

2.B【解析】教師威信的核心是信服威信。

【解析】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行爲轉變有:(1)師生關係中,強調尊重與讚賞;(2)教學關係中,突出幫助與引導;(3)自我認識上,致力研究與反思;(4)同事關係中,倡導合作與互惠。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