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水利水電建築施工技術問題分析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1巖質高邊坡的處理

水利水電建築施工技術問題分析的論文

1.1高邊坡中的抗滑結構

1.1.1混凝土抗滑樁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混凝土抗滑樁技術廣泛應用,並且該項技術在不斷應用操作過程當中得到了提升改善,針對滑動面傾角較小,效果更爲有效,並且使用該技術成本較低,能夠節約一定的資金。抗滑樁主要應用在大範圍的開挖爆破中,用這種技術可以避免出現大面積的滑坡。滑梯的密實度、滑坡推力大小、施工環境決定抗滑樁的排距以及位置。抗滑樁挖到3~4m以後將井壁噴灑30~40cm厚的混凝土,針對完好的井壁噴灑10~15cm的混凝土。如果有些地方出現塌方,還需要增加鋼支撐,以此來保證不出現大面積的塌陷以及滑坡情況。

1.1.2混凝土沉井

混凝土沉井屬於混凝土框架結構,在應用過程當中有着抗滑樁的作用,混凝土沉井在具體施工過程當中可以分步驟地完成。沉井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沉井製作平整場地,填新坑、井下沉。具體的方法選擇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不能盲目進行。框架針對表層坡體有着保護的作用,同時也能加大波及的整體性,避免出現地表水滲透或者是體風化的情況。

1.2錨固

往往採用預應力錨索技術加固邊坡,採用這項技術施工簡單靈活,並且還可以不破壞巖體,在施工過程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預應力錨索技術,最常用的是膠結式內錨技術,此技術主要分爲內錨頭、外錨頭以及錨索體三部分,在使用過程中應該儘量保證錨索均勻受力,可以搭配千斤頂一起使用。有些水電站廠房高邊坡工程中進行減載排水過程中破移動的幅度雖然有所降低,但是並不能得到完全的控制。有些地區地下含水量豐富,預計降水量大,應馬上製作預應力錨杆。

1.3減載排水等措施應用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滑坡問題嚴重,如果工程條件允許,可以採用減載壓坡的方式進行加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當中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如果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滲入到滑坡內部,就會造成滑坡移動,導致滑坡的不穩定。我們應該在上坡等地區建立了水溝或者是排水溝,將水都排放出去。針對地表水,如果有開裂的地方,我們應該進行堵塞或者是安裝排水溝,將地表水排放在外。可以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溝相連,這樣排水更加速度高效。還可以對坡體進行減載,可以降低整個滑坡的滑動速度抵抗滑坡所造成的危害。

2土壩防滲加固處理

很多水庫的使用時間較長,後期保養維修不到位,出現了很多有問題的水庫,這嚴重影響到了水利水電工程的正常使用,在水庫壩體後坡容易出現滲水情況,這將嚴重影響到水庫的使用安全。因此,我們應該針對漏水現象採取措施,消除隱患。針對漏水問題,我們一般採用的是灌漿的方法,儘可能地保證內部形成連續的防滲體。目前常採用的灌漿方法是劈裂灌漿儀及帷幕灌漿。採用劈裂灌漿的方法,需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來佈置兩排的灌漿孔。採用帷幕灌漿,應該在把劍和壩體部位設定兩排的灌漿孔。透過灌漿方法可以解決,把活潑的滲漏問題是整體壩體處於穩定狀態完成加固排險的目標。

3水工隧洞施工建設中支護或襯砌

在水利水電建設過程當中水工隧洞施工的重要項目包括灌漿、支護、出渣等,常規的支護與襯砌的方法主要是噴錨支護和現澆鋼筋混凝土。當噴射混凝土時,由於其中的水泥量較多,同時又添加外加劑,導致凝結過程較快,因此需要加強後期的維護。一般採用的方式是進行灑水保護,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茶水次數,保證混凝土的溼潤情況保持最佳,一般噴水的養護時間爲7~14d。

4水利水電建築施工過程中外加劑的使用

隨着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大規模的.開展,混凝土外加劑因爲其獨有的特點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在各個水利水電建築施工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使用材料就是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劑作爲重要的添加劑之一,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水電水利工程施工順利運用。它可以改善混凝土外觀的色澤,提高混凝土的強度,提高混凝土的乾燥程度,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力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混凝土變形,避免出現滑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固坡體。但是添加劑在使用過程當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添加,選擇合適的添加劑,避免出現盲目添加導致工程質量下降的情況發生。

5結束語

隨着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水利水電工程項目作爲我國城市化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工程施工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存在的技術問題,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促進技術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要規範施工人員的操作步驟,提高技術人員的施工水平。使用高水平的技術措施,繼而將水利工程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促進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鍾斌強.水利水電工程主要水工建築施工中常見技術問題分析[J].水利天地,2008(10):39~40.

[2]岑桂豔.水利水電工程建築施工中常見技術問題分析[J].才智,2013(17):215.

[3]陶應豔.對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施工技術應用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07):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