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學問君 人氣:5.81K
  

[摘 要] 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區域的協調發展基於產業的合理分工和佈局,就產業協作現狀分析而言,京津冀在產業協作中存在產業趨同嚴重、深層次協作缺乏及中心城市帶動不強等問題,從三次產業分工的角度,根據區位商的理論分析了三地的主導產業選擇和產業協作的方向。

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 京津冀;區位商;產業協作
   
  一、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及結構變動趨勢分析
  2005年京津冀地區GDP總值爲20 666.76億元,佔全國的11.34%;人均GDP爲21911.8元,是全國的1.57倍。2000年以來,三地的GDP指數超過全國水平;GDP總量、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第三產業的上升趨勢更加顯著,成爲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因素(見圖1)。
  
  從三次產業增加值來看,2005年京津冀地區一、二、三產業各自比重爲8.03∶45.49∶46.48,相對於全國12.4∶47.3∶40.3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從各個地區來看,北京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一、二產業,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天津和河北仍以第二產業爲主(見圖2)。
  
  從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分析,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呈持續下降趨勢,2000年後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但是上升勁頭不足,第二產業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所佔比重仍較高(見圖3)。
  
  從上面對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發展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雖顯出優勢但其支柱產業還未形成,尚不能替代傳統工業的地位,這說明該區域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動時期。
  
  (二)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中存在的問題
  1. 產業結構趨同嚴重。在京津冀地區內,由於合作觀念的缺乏、行政邊界的阻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區域壁壘和特殊的財政、金融、投資體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礙,在爭取各自利益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產業(主導產業)趨同現象,京津兩市尤爲嚴重,其佔工業產值半數的行業幾乎完全相同(見表1)。
  
  作爲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雖然已經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爲主體的產業格局,但新興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地方財政和就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性還比較強,因而與津、冀的產業差異性還沒有完全形成。作爲一個老工業基地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天津同河北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經濟總量上,產業結構雷同現象也比較突出,難以形成層次分明的產業聚集。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資源難以在該地區範圍內的合理流動,限制了產業集聚效應的產生。
  2. 深層次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物資協作和淺層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層次的產業合作很少,導致三地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降低。在第一產業內部,京津與河北之間的合作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主要是圍繞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而動。農產品的低價格以及由此導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開展區域合作的積極性。北京、天津的第三產業多是爲當地服務,基本停留在地方化層面,所以對河北產生影響的只有第二產業。但北京、天津的第二產業整體層次並不高,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而限制傳統產業向外轉移或產業鏈的向外延伸等諸多原因的存在,導致京津的發展並不能對河北產生強大的拉動作用。
  3. 中心城市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強。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在經濟規模、產業層次上都處於領先地位,理應成爲這一地區的經濟中心。但事實上北京並未起到龍頭的作用,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在建國後逐步發展起資源、能源消耗高的鋼鐵、石化等重化工業,並在北京市經濟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些重化工業從根本上來說並不符合首都資源和環境特點,對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更爲重要的是,這種以重化工業爲主的工業結構不但使北京市經濟尤其使工業發展形成了“路徑依賴”,爲以後的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困難;而且導致京津冀產業結構趨同和惡性競爭,同時也阻礙了產業間正常的梯度轉移。天津曾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對外開放城市,解放後,由於國家一直重視首都經濟建設,再加上一度對沿海城市作用認識不足,建設投入不夠,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改革開放後,天津市藉助原有的工業基礎,經濟實力得到迅速增強,但始終處於經濟爬坡和資源集聚階段,與周邊城市和地區的競爭大於協作。河北省的唐山、邯鄲、保定等城市一度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城市,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爭資源(水資源、土地、礦產資源等)、爭項目、爭人才的現象多於合作。本應作爲區域中心的京、津,不僅沒有利用集聚的各種資源聚集能量產生極化效應,也沒有透過產業的梯度轉移對津冀地區產生擴散效應。這樣京津冀地區一直沒有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並以此爲基礎形成次級經濟區域,以致於現在落後“長三角”和“珠三角”。與它們相比,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周邊區縣人均收入低、基礎差是制約協作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方向及重點
  
  (一)第一產業協作方向
  在京津冀地區內,京津由於加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農地轉用於發展非農產業和城市建設,可利用的農業資源逐年減少。同時,由於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較高,京津在生產普通農產品方面,與河北相比已不具備比較優勢。因此,除了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農業以外,京津的第一產業應向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爲主的都市現代型農業轉型;弱化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功能,都市農業功能更多地體現在以農業爲載體的觀光和休閒上。京津在藉助科技和人才資源強勢來發展高新現代農業方面可以有所作爲。況且京津的農產品市場供應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河北,尤其在蔬菜、畜禽產品和海鮮產品供應方面,京津對河北的依存度很高。所以,河北要適應京津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提升的變化,大力發展綠色高質的肉、蛋、禽、蔬菜和水產品,建立與京津穩定的糧食及其他農產品購銷關係,開通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渠道,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河北農業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競爭力。
  

  (二)第二產業協作方向
  判斷一個產業是否構成地區生產專業化部門一般用區位商,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之比。根據區位商的理論,經計算得到京津冀地區重要行業的區位商(見表2)。
  
  分析各地區產業的區位商可以看出,京、津、冀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並擁有其相應的工業主導行業(見表3)。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結論:(1)京津與河北的工業合作深化方向比較明確,垂直型分工趨勢明顯,由於產業結構的相似程度比較小,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河北要接受生產力的梯度轉移,夯實傳統制造業基礎,發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設大型鋼鐵、建材、化工等綜合性工業基地,與此同時,發展新興製造業,如汽車零部件、傢俱製造、食品飲料製造等,以製造業的多元化發展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經濟結構,利用後發優勢,打造都市腹地型經濟體。(2)京津的工業主導行業雷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同爲兩地的主導產業。在不同的主導產業中,北京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氣開採業和金屬製造業。京津進行工業領域協調的基本方向是,北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發優勢,天津則要突出自身的港口運輸便捷和海洋資源和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3)京津冀地區整體的行業優勢已經形成:河北作爲全國的黑色金屬礦採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重化工業基地;京津則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爲支撐的現代製造業產業帶的北方雙核城市。
 由此,京津冀地區應以梯度轉移爲重點,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產業結構方面,河北與京津在三大產業結構上呈現出明顯的互補態勢,北京的服務業所佔比重已經超過60%,而天津的服務業比重也與第二產業持平,只有河北的產業結構依舊保持於“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區內部技術、產業存在梯度性以及生產要素稟賦亦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並且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隨着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發展,其迴流效應依舊會大於擴散效應,產業梯度還會呈增大趨勢。
  
  (三)第三產業協作方向
  京津冀在先天資源稟賦及後天功能定位(尤其是北京定位發展首都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引起了各自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和結構的不同,而發展速度和結構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有較大差異,由高到低呈北京—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產業的發展處於較高階段,第三產業佔地方GDP的比重已超過60%,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產業還處於相對較低的發展階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天津的二三產業則基本持平。
  從第三產業的發展規律看,其發展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業和交通通信業發達階段;第二階段是金融保險業和產業服務業發達階段;第三階段是科技教育業和資訊產業迅速崛起階段。根據這種區分標準判斷,北京處於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邁進的時期,天津和河北正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移。分行業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區中,河北與北京相比,在發展傳統第三產業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在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的基礎方面,京津明顯強於河北。
  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的區域合作,有可能出現在金融業的區域整合上,例如,按照股份制方式組建京津冀區域發展銀行,實行京津冀地區內銀行儲蓄的跨行政區通存通兌,將過去的京津冀互爲異地存取變爲地區內的同地存取;也有可能表現爲保險業業務的進一步跨行政區拓展;更有可能的是資訊業(通信、網絡、傳媒和諮詢等)和中介服務業(會計、審計、評估和法律服務等)的企業跨行政區併購和業務融合,例如移動通訊業中的跨行政區手機異地交費、停/開機、備卡激活等。此外,在物流、房地產、會展等新興服務業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較大的合作潛力。
  隨着第三產業中商業業態的提升,京津商業中一些業績頗佳的老字號和專賣店將進一步透過特許經營或連鎖等形式向包括河北在內的其他地區擴展。而一些與北京城市功能不相適應的低端商品批發零售業,將逐步由城市中心向外圍轉移,有些將落戶環北京的河北地區。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十一五”時期京津冀地區旅遊業的區域合作將會有較大的發展。這主要得益於地區內交通條件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旅遊業企業之間較好的合作基礎。京津冀應以旅遊線路的開發爲依託,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爲龍頭,努力把圈內建成功能齊全設施一流、服務國內、面向世界的旅遊區域;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4A景區爲名牌產品,建設一批起點高、有特色、規模大、能帶動當地旅遊發展的重點項目;以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爲新內容,開發新型度假項目,強化度假產品的娛樂、休閒、健身功能;以滿足不同消費羣體爲目標,完善接待設施和服務設施,創造優美、高質量的度假空間。
  
  [參考文獻]
  [1]孫海鳴,趙曉雷.200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R].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景體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3~2004)[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景體華.2004~2005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陳秀山,張可雲.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侯景新,尹衛紅.區域經濟分析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孫久文.區域經濟規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張可雲.區域經濟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