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隱性知識視角的跨國公司國際技術轉移形式分析

學問君 人氣:4.43K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是一個專門進行知識創造和知識內部轉移的社會集合體。跨國公司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爲克服外部知識市場的失靈,而是由於其作爲一個組織工具在跨國轉移知識方面更具效率。技術越能編碼,越能傳授,就越有可能透過許可證貿易轉移;相反,技術越不容易編碼,越難傳授,就越有可能轉移到附屬子公司。由技術知識的隱性程度造成的知識轉移的困難程度決定了跨國公司國際技術轉移的具體形式。

基於隱性知識視角的跨國公司國際技術轉移形式分析

關鍵詞:知識;隱性知識;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形式;知識轉移

對企業邊界的決定要素的闡述取決於兩個發現,第一是企業之間和國家之間開展貿易的必要條件是壟斷優勢,進行經濟活動的生產率差異使得企業和國家專業化生產能體現其壟斷優勢的產品和服務並進行貿易;第二個發現是透過市場進行交易存在高額風險或鉅額成本,因此有必要使企業交易“內部化”。用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術語來描述,第一個發現爲所有權或企業特有優勢,第二個發現即爲內部化優勢。這兩個發現解釋了經濟活動在企業內部組織的原因,並闡述了對外直接投資出現的動因。該理論在邏輯上無可挑剔,但本文對第二個條件的必需性提出質疑。由於比較優勢限定了企業貿易、對外投資和增長方向,企業面臨的問題是該優勢能否更經濟地(就其成本和市場效率而言)轉移到附屬子公司或其它企業中。內部化理論假定,知識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可以在邊際成本爲零的情況下在組織內和組織間自由轉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意大利作爲富裕國,比同類國家的直接投資份額要低得多。從大量的對意大利進行動態研究的文獻中可看出意大利的對外直接投資受到知識轉移困難性的制約,因爲知識植根於產業和區位組成的網絡紐帶之中,因而社會知識的特徵即它是如何被羣體認知的特性,影響轉移技術的能力,繼而影響對外投資。

筆者認爲,企業透過內部化還是市場轉移技術,可由構成企業所有權優勢的知識的特徵來解釋。企業是一個專門進行知識創造和知識內部轉移的社會集合體,知識包括資訊如何編碼、行動如何協調等內容。本文的首要目的是摒棄將知識純粹看成是公共產品或默會知識的觀點,從可編碼性、複雜性、可傳授性、可模仿性和制度依賴性這五個維度來闡述知識的特性。繼而,運用以上維度考察以下觀點:技術的默會性越強,技術越可能在企業內轉移,知識的隱性程度決定了跨國公司的國際技術轉移模式。本文的第二個目的是對內部化理論提出質疑,爲展開該問題的討論,本文引用了大量關於市場失靈以及跨國公司的文獻以表達主流思想。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企業是創造知識,並將知識變革爲經濟上可獲利的產品和服務的高效組織。跨國公司是否會內部轉移技術的重要標尺是該企業轉移技術的效率,並不需要考慮市場失靈。

一、知識的公共產品屬性和直接投資理論

自海默的博士論文公開發表以來,對外直接投資的核心問題集中於企業特定優勢的界定以及它們的跨國轉移。產業組織理論普遍認爲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要素優勢是它擁有更進階的知識,對外直接投資是轉移中間產品即知識(它體現了企業的優勢)的過程,知識包括專有技術、管理技能、銷售技能等一切無形資產。

Caves首次在文獻中明確提出對外直接投資與作爲中間產品的企業專用性知識的轉移之間的聯繫,其中主要強調了跨國公司所使用的使產品發生差別的能力是其擁有的重要優勢。生產差別產品的知識能以極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轉移到其它國家市場。隨後的研究通常都是對Caves的理論附加一基本假設:銷售知識的市場是不完全的。Johnson提出知識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即知識能以零邊際成本轉移。因而,創造知識的企業難以獲得全部收益。在Buckley和Casson的描述中,知識的公共產品特徵導致了知識易於轉移和難以保護,從而構成內部化理論的核心,他們認爲:“知識市場的內部化能促使企業跨國經營,產生這種觀點有着特殊的原因,知識作爲公共商品易於跨國界轉移,它的利用邏輯上說是一種國際運營,知識市場的內部化導致企業的高度跨國經營。因此,除非公司的比較優勢或者其他因素限制產品轉移到某一市場,知識的國際化要求企業在世界範圍內組建起公司和運營網絡。”

Rugman提出進一步的命題:MNE(跨國公司)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市場資訊失效導致的內部化。“沒有適當的市場”,他認爲:“能夠銷售MNE創造的資訊,因爲資訊無法定價――MNE被迫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以克服在外部市場銷售資訊存在的失效問題。”

Hennart認爲,資訊交流的成本不可避免地與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爲聯繫在一起,市場失效不是由於知識產品的外部性,而是由於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Buckley和Casson雖然也強調資訊的重要性,但資訊成本被看作是限制組織擴張的障礙。他們非但未把資訊成本看作是企業跨國界一體化的優勢,反而認爲這些成本極大地限制了企業跨國界增長。

負責編碼和譯碼的員工必須具備相似的工作背景或工作環境,否則譯碼員對資訊的理解就會異於編碼員,從而造成資訊曲解,誤會產生,只能透過審覈,花費一筆額外的費用,誤解才能消除。各個地區由於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因而溝通成本不同。溝通成本是內部貿易成本的一部分,該成本主要由距離決定,因而內部市場的交流成本由區位因素即距離決定。

當在企業內部比跨國界能更好地轉移知識時,企業由於市場失效而存在的論斷的問題是它過分強調市場失效。我們僅需考慮在企業內而不是在企業間轉移知識的成本的細微差異。如果企業間轉移資訊的編碼存在差異,那麼理所當然它們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也會存在差異,企業間轉移技術的成本也應該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在企業內還是透過許可證轉移技術產生影響,而不管存在機會主義與否。

用現今的說法,技術轉移的成本可看作是根源於知識的隱性程度。Teece透過對27個技術轉移的案例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隱性知識轉移的成本佔項目總成本的比例從2%到59%不等,這些成本隨着轉移的不斷進行,技術接受方的經驗增多而下降。該成本與由機會主義引起的交易成本,譬如法律費用或技術耗散的風險,沒有明顯的關係。相反,這些成本來源於努力編碼及傳授複雜知識給接收方造成的成本,使用者的能力越弱,需要進行的努力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