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學問君 人氣:3.02W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透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佈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論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國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摘要:東部各省市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響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政策號召和優惠政策,加之搭上國際產業轉移的順風車,同時利用國內中西部地區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實現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現階段,新一輪產業轉移勢在必行,並在新形勢下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一方面各方面的因素迫使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蓄勢待發,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產業轉移還尚未到來,而中西部各省已基本做好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準備,在迎接此次產業轉移中,也是相互競爭,摩拳擦掌,不甘落後。

 關鍵詞:產業轉移;現狀;特徵

一、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已成趨勢

(一)東部地區不得不進行產業轉移

最近十幾年來,東部江浙滬等省市的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尤其是江浙兩省,此外廠商數量也不斷增加,以致東部經濟環境日益擁擠,直接後果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價格的急劇上升,資源、能源供給的日趨緊張,經濟與社會環境的發展日益失調,東部地區各省市在這種種壓力下,只有把喪失優勢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才能輕裝上陣,騰出空間和資源發展一些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實現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實現本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陳建軍選取浙江省105家規模以上的企業(不同所有制)作爲樣本,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樣本單位中,58.1%已經已經進行了對外擴張和產業轉移,55.24%表示在最近1到2年內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59.05%表示在未來的兩到五年內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67.62%表示將來5到 10年內具有對外擴張和產業轉移意向。這項調查表明,隨着浙江省經濟的發展,衆多企業迫於外在壓力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不得不選擇移出浙江,而中西部地區將是他們不錯的選擇。

因此可以說,東部沿海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呈現出產業轉移的趨勢,從各方面條件來看,也已經基本具備了轉移的可能性。

(二)中西部地區承接條件日趨成熟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各省的產業轉移正進入微妙的戰略機遇期。中西部地區各省在很多項經濟數據上的表現都比東部地區好。2009年底中西部各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均比東部地區要高,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6.06%和16.02%,而東部地區是15.18%。2009年底中西部地區各省市的外商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也遠遠的超過了東部地區各省市,東部地區增速爲5.37%,而中部地區爲11.22%,西部地區爲10.6%。再者,從工業生產增加值的增速來看,2008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爲15.73%,而中西部、中部、東北3個地區各爲19.74%、21.41%、19.06%,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二、產業轉移大浪潮尚未襲來

(一)東部地區仍是出口及外商投資集聚地

產業轉移要順利進行,必然是有不同地區產業梯度差的存在,但並不是只要存在產業梯度差,產業轉移就會發生。產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一方面受產業轉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看產業轉入地的推力和拉力作用,正是在這兩種力作用強度,決定產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東部地區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之後,一些產業結構層級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沒有大規模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衆所周知,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豐富且具有政策優勢。就現下的情況而言,東部沿海地區仍然聚集着絕大部分的製造業企業,而且是勞動密集型的'。2008年,全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數的 90.8%分佈於東部十一省市(京津冀遼魯蘇浙滬閩粵瓊),分佈於江浙滬兩省一市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數更是佔到了全國總數的38.9%,比上年增長了 2.8%;東部十一省市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佔當年全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2.1%,達到123052.66億元,。再從就業人數佔當年製造業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看,2008年,東部十一省市比例爲63.8%,其中魯、蘇、浙、滬、粵四省一市佔比就達到44.4%,各比去年上升了0.8個百分點和 8.21個百分點。如果再從外貿出口總額角度來看的話,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分,2008年全國貨物出口總額爲143069307萬美元,增長了 17.48個百分點;僅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的貨物出口總額就達到了57372644萬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40%還要多。以上數據表明,東部地區仍是目前我國主要的出口地及外商投資地,尤其是江浙滬兩省一市。

(二)城市化與就業結構的滯後,阻礙產業轉移順利進行

專家一直預期的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浪潮之所以遲遲沒有到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與工業化進程相比,我國城市化進程要嚴重滯後,而與三次產業間的產值結構轉換速度相比,我國三次產業間的就業結構轉換也是較滯後的。傅鴻源等認爲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沒有遷出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勞動力大軍龐大致使幾乎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及二元經濟結構。一般認爲工業化稍微超前城市化、產業結構稍微超前就業人數在產業間的分佈結構尚屬正常現象,但是若超過一定限度,便會對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利的影響。錢納裏指出,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於300美元時,城市化水平應該是明顯高於工業化水平纔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而中國早在上世界九十年代初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已達到這一臨界值,但是讓我們難以接受又不得不面對的是當年的城市化率僅僅爲27.99%,不僅沒有如正常經濟那樣高於工業化率40.1%的水平,反而是嚴重滯後於這一水平的。直到2008年年底,我國城市化率還沒有達到50%,僅相當於工業化中期國家的水平,同時期的工業化率已經高達42.9%,單從工業化率看的話,我國卻已經是工業化後期國家了。從三次產業創造的產業價值來看,截止2008年底,我國一、二、三次產業創造的產業價值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爲 11.3%、48.6%和40.1%,而吸納的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比重爲第一產業39.6%,第二產業27.2%,第三產業33.2%,從數據可以看出來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其就業結構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

(三)產業集羣發展增大產業轉移成本

東部地區產業集羣的發展,提高了原本已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自然也形成了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拉力,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機會成本。我們知道與大規模企業相比,小企業有多方面的劣勢,比如抵禦風險能力差,信譽度一般不高,因此往往也面臨融資難題,而產業集羣則可以幫助小企業克服這些天生的劣勢,衆多小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產生很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外部經濟。正因如此,東部地區衆多中小企業對產業集羣有較強的依賴性。有數據顯示,目前由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組成的年產值過億元的產業集羣區,浙江有519個,平均起來每個縣就有3個。產業集羣帶給當地經濟強大的集羣效應,給處在這個集羣內的小企業免費提供了了巨大的正外部性利益,提升了各自分散處於競爭劣勢的小企業的競爭力,也進一步削弱了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意願。

三、中部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明顯優勢

在“中部崛起戰略”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中部地區在承接此次產業轉移中,不僅具有了內在優勢,還有了政策優勢,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位優勢極佳

TAGS:我國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