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以龔賢山水畫爲臨本的臨摹教學

學問君 人氣:2.96W

摘要:本文探討大學美術學專業山水畫課程中臨摹教學選擇龔賢山水畫爲臨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並試着介紹、交流臨摹教學的經驗和方法。

淺談以龔賢山水畫爲臨本的臨摹教學

關鍵詞:臨摹教學;讀畫;對臨;龔賢山水畫

臨摹是學習中國山水畫的方法之一,更是初學者瞭解山水畫、學習基本技法的最主要途徑和方法。

現階段我國綜合性院校本科美術學專業的中國山水畫課程是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普及教育,使大部分學習者能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認同民族傳統藝術;二是專業基礎教育,使部分優秀者能爲將來繼承、發揚傳統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當下入讀綜合性大學本科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大部分都沒有接觸過山水畫。所以山水畫臨摹教學,對於大部分學生是啓蒙教學。不論是零基礎,還是有基礎,臨摹都是至關重要的,臨摹教學也是值得探討的。本文就試着探討臨摹教學中選擇龔賢山水畫爲臨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並介紹、交流臨摹教學的經驗和方法。

一、從學生臨摹的角度來說,臨摹首先就要選好臨本。一般情況,選擇臨本的原則有以下幾條:

(1)選擇大師作品。古人云:“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名師作品格調高、水平高、筆墨嚴謹、功力深厚、藝術性強等等,臨起來很見功力,利於提高。

(2)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是毋庸置疑的。

(3)選擇筆路清晰,交代清楚,風格嚴謹的作品。同一個大師的作品也有優劣之分,要選擇筆法適當規整的。有原作最好,沒有原作就選大幅的、清晰的印刷品爲上。

二、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除了以上幾點,還要選擇易學易教的臨本,才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認識、理解中國山水畫。選擇以龔賢山水畫爲臨本進行臨摹教學,理由就有以下幾點:

(1)龔賢的作品格調高。明亡之後,龔賢隱居不仕,潛心修學,能詩、善書,一生出過多部詩集,學問和修養都是非常高的。

(2)龔賢的作品水平高。明清之際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總結時期,龔賢作爲“金陵八家”之首,也是中國古代繪畫筆法、墨法的集大成者,學習他的作品,可以輕鬆窺得“古法”之奧妙。然而這一時期的弊病也就在於一味地追求仿古、摹古,缺少生氣,但龔賢又是這個時期少數反對“泥粉本爲先天,奉師說爲上智”,而主張“我師造物”畫實景的畫家。他所畫山水,枯筆短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南京實景,意境寧靜深邃、生機勃發。

(3)龔賢的作品最重程式。程式化的作品易於觀察,易於比較分析,易於理解,更易於模仿學習。不要以“藝術程式化不好”這類先入爲主的觀念來看待繪畫藝術的程式化。可以說程式化是任何藝術形式、風格向成熟發展的標誌,不同的程式化藝術形成了不同的有個性的藝術。正如世界的多樣性是由各種元素按一定規律程式化構建的。個性化、多樣化的藝術也是由各種藝術元素在不同程式中構成的。所以藝術的優劣問題不在於是否程式化,而在於它的程式化是否符合審美規律。龔賢程式化的作品又能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說明他的各類筆墨元素的程式化是符合審美規律的。作品程式化很重,只是說明作品的程式化淺顯易懂,所以也是易於理解和學習的。

(4)龔賢有課徒稿流傳於世,對後世學習者非常有利。他長期從事山水畫教學,前面說到的程式化強的原因之一就來自於他的課徒教學經驗。教學需要一筆一畫地教,步驟規範,筆路清晰,風格嚴謹才能把學生教會、教好。龔賢這樣的程式化作品來自於教學,必定也有利於學生學習。

以上幾點足以說明以龔賢山水畫爲臨本的臨摹教學所具有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臨摹主要有這幾種方法:對臨、背臨、意臨。對臨就是對照着臨本臨摹,儘量把原圖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忠實地反映出來。背臨就是將臨過或讀過的作品默寫出來,是爲了鞏固對臨或讀畫的成果。意臨就是參考、借鑑、取其大意等方式來畫自己的畫,是一種介於臨摹與創作之間的方法。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說,只要能教會學生在對臨的過程中如何分析理解,如何用筆用墨等基本能力,就能掌握基本的山水畫技能技法,也能夠形成初始的山水畫審美觀。達到這些基本的能力,臨摹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對於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教授他們背臨和意臨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意義。所以臨摹教學的重點在於教授如何對臨,以及如何在對臨的過程中理解山水畫的精神內涵。

三、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教授對臨的方法:

(1)投石問路

作者喜歡好問的學生,也認爲好問的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內容,所以在正式進入臨摹授課之前先佈置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臨一幅龔賢的山水畫,可以是簡單一點的或者是山水畫的局部。即使是初學的學生,在接到這個任務後都會有一番思考――該怎麼畫呢?就在這畫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產生技術性的問題,比如如何用筆、如何用墨等。

(2)讀畫

當學生帶着各種問題進入臨摹課程的時候,就開始教學生讀畫。教學生在動筆之前、動筆之後都要能夠靜下心慢慢地讀,既要局部的細細地品讀,又要從整體上研究。

透過讀畫我們瞭解到龔賢的作品總體而言有兩種面貌:一爲強調用筆,極少皴擦的“白龔”,代表作品有《自藏山水軸》;一爲筆健墨豐,層層積墨,擅黑白對比的“黑龔”,代表作品有《千巖萬壑圖》。下面以變化更豐富、技法更成熟的“黑龔”爲例談談龔賢的用筆用墨。

龔賢用筆主張中鋒用筆,認爲只有堅持中鋒用筆才能成爲大家。他自己總結說:“中鋒乃藏,藏鋒乃古,與書法無異,古乃疏,乃厚,乃圓活,自無板、刻、結之病。”因此他的用筆沉着穩健,筆筆見力,體現出柔處不顯弱、堅處不突兀的特點,也非常符合文人畫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

龔賢用墨主張墨氣要厚、要潤,以積墨法爲主,層層皴擦積染。積墨法是他繼承和發揚宋人繪畫技法,表現渾厚、蒼秀、沉鬱的'江南實景最重要的技法。山石樹木用比較枯淡的墨多次皴擦渲染,讓墨色漸漸濃重,但濃重中又有筆跡墨痕的微妙的明暗對比、深淺變化。皴染筆法與大部分輪廓線渾爲一體,又在適當的地方加強厚實而濃重的輪廓。形成了筆健墨豐的畫法和渾厚滋潤、寧靜而又生機盎然的畫面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