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代文化批評與公共話語空間的拓展

學問君 人氣:3.02W
當代文化批評與公共話語空間的拓展
提要:本文系統地考察了當代西方文化批評的源流和功能,認爲西方文化批評與近代資本主義同源共生,並順應和後現代狀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存在形態和探索主題。其主要目標是在主流話語與非主流話語之間建立起一種對話關係,以使各種社會能量的流動得以通暢,各個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對立和緊張得以緩解或消除。本文還聯繫全球化的社會現實,對如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批評流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文化批評話語空間對話性?
作者張德明,男,1954年生,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所副所長、教授。(杭州310028)

近年來,介紹當代西方文化批評或文化研究的書籍和文章漸漸多了起來,有關文化的論爭也正漸漸展開。對於不久前才擺脫極“左”的,建立起以文學本體爲中心的中國文學批評界來說,將文學批評重新與政治、文化等意識形態掛上鉤,似乎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許多評論家對此憂心忡忡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管怎麼說,一系列無法迴避的問題和現實問題實際上已悄然提到中國批評家的議事日程中:批評的社會功能究竟是什麼?文學批評轉向文化批評是否是必然之路?在全球化語境下是否有必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批評和研究流派?關於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簡要回顧一下西方文化批評的`,以便對此獲得一種共識。??

一般認爲,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評“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國逐步興起,爾後擴展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思想傳統”(1),我個人傾向於認爲,從歷史文化的大視野考察其淵源,廣義的文化批評當與近代資本主義同源共生,並順應現代和後現代狀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存在形態和探索主題。但萬變不離其宗,開拓和建立公共話語空間始終是它爲自己預設的使命。?
在古代社會,沒有也不需要文化批評,因爲從總體上看,社會是和諧的、健全的。更爲重要的是,在那個時代,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還沒有分離。藉助各種各樣的公共性活動,如節慶、儀式等,每個個體融入其中,各種社會能量暢通無阻,達成相互交流和溝通。古希臘的悲劇演出,就是一種社會能量交流的形式。藉助歌隊這個中介,臺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衆融爲一體。歌隊的作用既是代表觀衆向演員發問,有時又代表演員回答觀衆的提問。藉助這種一體兩用方式,悲劇的意義得以彰顯,集體的信念和經驗得以溝通和共享,各種社會能量之間的緊張(tension)得以消除。從這個意義上說,歌隊實際起到的作用相當於現代的文化批評。或者不如說,它是當代批評家心目中的“理想的讀者”,類似斯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