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2.97W

                                     作者:李乃娥 李躍榮 王壯生 曹景花

心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摘要】  目的 觀察心理干預對冠心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 將入選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爲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給予常規擴冠、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療,研究組同時實施支援性心理干預,觀察治療前後兩組病人的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結論 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變化,有助於冠心病的治療。 
【關鍵詞】  心理干預;冠心病;血液流變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hemorrheology in coronary heart ods  Totally 10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were treated with rule therapy such as expanding the coronary artery,inhibiting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so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group was also treated with mental changes of hemorrheology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lts  The hemorrheology in two sets had obvious lusion  Mental intervention may obviously change the hemorrheology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it may conduce to trea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mental intervent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hemorrheology
    冠心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預後及康復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在臨牀工作中,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綜合心理干預,並對其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觀察,以探討心理干預對進一步提高冠心病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爲2005—2006年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爲常規治療組(對照組)50例,其中心絞痛27例,心肌梗死23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6.67±8.66)歲;綜合心理干預治療組(研究組)50例,其中心絞痛22例,心肌梗死28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7.71±7.93)歲。兩組在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方法
    1.2.1  兩組病人於入院後次日及心理干預3周後,分別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晨起空腹靜脈抽血,肝素抗凝。採用上海醫科大學研製的BEM?Ⅰ型毛細血管式粘度計,並用電子計數儀控制計時,電子控溫儀控溫(25±0.1)℃,測定低切變率下全血粘度(nbl),高切變率下全血粘度(nbh)及血漿粘度(np),紅細胞比積(HCT)用溫氏法。血小板聚集率(PAR)用上海醫科大學生產的DMA?4型雙通道聚集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b)用12.5%亞硫酸鈉沉澱雙縮脲比色法測定。
    1.2.2  對照組採用一般常規治療(抑制血小板聚集、硝酸酯類製劑、對症藥物),研究組在一般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綜合心理干預措施。心理干預應用個案法,內容包括:支援性心理治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根據病人的理解程度講解冠心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牀表現及預後等知識,針對病人的焦慮、恐懼、抑鬱心理,讓病人宣泄壓抑在心底的鬱結,進行疏導、安慰、合理的支援,同時指導家庭關心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庭的溫暖,以減緩其情緒緊張的痛苦;應用認知療法,使其用正確的認知觀點處理事件,減少不良的心理、社會應激和情緒反應;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放鬆訓練,教導具體的方法,解釋要求及注意事項。由心理醫生實施心理治療,每週3次,每次30~40 min。心理干預治療總時間2周。
    1.3  統計學處理  採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病人治療前血液流變學各指標相似,無明顯差異,見表1。心理干預治療後,研究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較對照組明顯降低,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表1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指標研究組對照組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明顯好於對照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着關鍵的作用,其變化特點既可作爲冠心病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尚可作爲冠心病的檢測指標,對疾病的發展、轉歸和預後提供重要資訊[1,2]。近些年,隨着心理學研究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預後及康復有着密切的關係,有研究證明,心理社會因素能夠誘發和加重冠心病,尤其是A型行爲性格的人,容易發生惱火、激動、發怒和不耐煩等,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影響預後的重要指標。Carney的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中約有18%發生重型抑鬱,而重型抑鬱病人有16%~22%發生急性心肌梗死[3]。其形成機制可能是:①心理、精神因素可以引起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②腎上腺素增加,興奮血小板受體,激發血小板聚集,並釋放多種促凝物質,如ADP、TXA2等,更進一步增加血液粘稠度,小血管阻塞,並誘發血管痙攣,加重心肌缺血。③脂質代謝紊亂,血脂增加[4,5],也增加了血液粘稠度。
    綜合性心理干預,可幫助病人認識問題,消除疑慮,穩定情緒,提高信心,使患者認識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壓力,增強心理應對能力,調節行爲方式,改善生活習慣,有效的平衡植物神經,不僅擴張冠狀動脈,穩定心率,改善心肌供血,還有助於異常血液流變學的改善,降低血液粘調度,增加冠心病的治療效果,對冠心病有預防及治療作用。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採用心身協同治療已成爲當今冠心病防治的公認原則[3],值得臨牀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