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劃界與批判

學問君 人氣:5.74K
劃界與批判
劃界與批判 提要:康德和維特根斯坦思想相似性或親和性逐漸成爲西方學界關注的話題。最近出版的一些傳記文獻表明,維特根斯坦熟悉康德哲學,並深受影響。而就《純粹理性批判》和《邏輯哲學論》而言,我們也能夠聚焦於各自爲知識分別劃定的經驗的界限和語言的界限、分別展開的理性批判和語言批判及其後果,來探討兩人思想的深層結構和倫理學旨歸。他們都建立起存在論意義上的“邏輯”,並藉助這一工作確定了哲學批判的基本定位。

  關鍵詞:康德維特根斯坦理性批判語言批判

 
  在1931年“雜評”中,維特根斯坦明確談到了影響他的幾位思想家:“我相信我從來沒有創造出任何思想,我的思想總是從他人那裏獲得的。我只不過立即滿懷熱情地抓住它,把它運用於我的闡釋工作。布爾茲曼、赫茲、叔本華、弗雷格、羅素、克勞斯、盧斯(Loos)、魏寧格、斯賓格勒、斯拉法就是這樣對我發生影響的。”在這裏,令人奇怪的不止是他相信自己從未創造出任何思想,而且是他沒有提到康德。不過,這也許會激勵我們去探尋維特根斯坦與康德的深層關係。

  實際上,康德和維特根斯坦的研究者大多注意到二人思想令人驚訝的相似性或親和性(affinity)。尤其是維特根斯坦的研究者,他們常常把康德的批判哲學和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加以比較,以期在哲學史和問題史的廣闊背景中挖掘後者的思想脈絡,爲他的哲學定位。這一比較研究既涉及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時期的思想,也涉及《哲學研究》時期的思想,當然其中不少論題是貫穿始終的。

  康德和維特根斯坦思想的全面比較,不是本文的目的;即便《純粹理性批判》與《邏輯哲學論》的全面比較也非本文所能勝任。本文作爲初步的探討,首先提供若干背景性的傳記材料,其次討論《純粹理性批判》與《邏輯哲學論》的若干論題的比較研究,包括思想主旨、形而上學、邏輯以及對哲學的理解等方面。

  哲學家的比較研究是有趣的思想探索,同時也充滿了危險。危險之一來自研究者的偏好,以及由此產生的“誤讀”;本文的視角是從維特根斯坦出發透視二者的親和性。危險之二來自研究者的目的,有人求同,則不免把不同的體系和方法嫁接到一起,有人求異,則不免以某個研究對象之是非爲是非;本文以求同存異爲主,若有牛首而馬面之處,或可屬於“誤差”範圍之內。

  一、維特根斯坦對康德的理解

  按照瑞伊·蒙克(RayMonk)的記述,在維特根斯坦的早期生活中,有兩個人對他的人生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魏寧格(Weininger)和克勞斯(Kraus)。魏寧格的著作《性與性格》(SexandCharacter)和自殺行爲(1903,23歲)吸引了不少追隨者,其中包括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承認魏寧格對他的影響超過其他任何人。魏寧格的理論歸結爲這樣一個陰鬱而殘酷的選擇:要麼成爲天才,要麼選擇死亡(geniusordeath)。如果一個人只能像“女人”或“猶太人”(即無法讓自己擺脫性慾和世俗慾望)那樣生活,則他根本沒有資格活着。惟一值得過的生活是精神生活。這種愛與性慾的嚴格區分,這種除了天才的創造之外一切皆無價值、而天才對誠實的要求與性慾勢不兩立的強硬觀點,與維特根斯坦一生中反覆表達的態度有一致之處。1903年的時候維特根斯坦也曾有自殺的念頭(14歲),同時爲他不敢自殺而羞愧。這種自殺想法一直持續了9年之久,直至遇到羅素。

  特別重要的是,魏寧格曲解了康德的道德律,按照他的解釋,道德律不僅把誠實作爲神聖的義務,而且在成爲誠實的人的過程中,爲所有人發現自己所具有的天才創造了途徑。因此,成爲天才,不僅是高貴的野心,而且是絕對律令。而1912年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的天才的肯定,才讓他(暫時)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也意味着他接受了這個可怕的絕對律令。
TAGS:批判 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