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學科平臺在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聽力學習中的應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W

論文摘要:作者以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英語專業一年級5個班的部分學生爲研究對象,透過自行編制的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瞭解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對英語學科平臺的瞭解情況和使用情況,並在受試者完成調查問卷後,對收集的數據透過了SPSS軟件進行了分析,檢驗以絡平臺爲基礎的聽力教學模式和考覈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是否有所促進。

英語學科平臺在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聽力學習中的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 英語專業 聽力學習 英語學科平臺 應用調查

1.前言

英語學科平臺作爲計算機輔助教學(CALL)的一種模式已被廣泛應用於英語聽力教學課堂之中。作爲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網絡英語教學在以其開放式、個性化、自主性、豐富性的特點爲學生提供無限可能的同時,也使學習由識記型轉爲資源型,由單向傳播轉爲雙向互動(馬和民、吳瑞君,2002:290)。在英語專業教育基礎階段的聽力課教學中,加快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速度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將英語學科平臺融入學生學習的課前、課中、課後,透過立體化的教學資源更高效地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是一種嘗試。

近年來,關於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的研究較多,如王志茹(2006),陳瀟瀟、關興華(2007),杜慧穎(2008),由華(2008),陸裕婷(2010)等人從網絡英語的初始條件、計算機素養與英語學習動機對網絡英語學習行爲的影響、學習風格、學習手段、資源應用等方面對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聽、說、讀、寫的學習作出了分析和研究,但關於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學生羣體運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聽力學習的使用情況分析並不多見。本文旨在瞭解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對英語學科平臺的瞭解情況和使用情況,檢驗以絡平臺爲基礎的聽力教學模式和考覈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是否有所促進。

2.研究方法

2.1調查對象

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期間,我對使用過英語學科平臺的英語專業2010級大一5個班(1班、4班、6班、7班和10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次研究接受教師自行編制的問卷調查的受試爲144人,回收有效問卷138份,有效率爲96%。

2.2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主要是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條件、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生意見等方面展開的。

本次研究旨在揭示下列問題:

(1)學生是否經常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學習及其網絡學習時間長度。

(2)學生認爲英語學科平臺內的聽力學習是否便利及其原因。

(3)學生是否充分利用了英語學科平臺的資源進行聽力學習。

(4)學生是否認爲英語學科平臺有助於聽力學習效率的提高。

(5)網絡平臺的不足之處。

由此,本文一方面想了解學生透過課前、課中、課後的網絡平臺學習是否能夠較快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一方面想透過本次研究找出不足,並擬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從而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研究工具和調查過程

本次研究主要採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與分析,並輔以訪談。調查問卷分別對“2.2研究問題”中所提到的5個問題設定了11道單項選擇題。問卷由老師下發,請每位同學按照各自的實際情況填寫。本次問卷調查的數據管理與分析均採用SPSS統計軟件包。調查問卷的內容爲自行編制。

3.調查問卷研究結果

首先將學生的選項輸入SPSS系統進行分析,求出其頻數(frequency)、頻數的百分比(frequencypercent)、累積百分比(cumulativepercent)和有效百分比(validpercent)。

3.156.5%的學生表示對英語學科平臺的操作流程不太熟悉,需要靠筆記操作或教師指導;8%的學生表示對操作流程完全不熟悉;1.4%的學生表示平時一週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聽力學習的時間大於等於14小時;1.4%的學生表示在7小時到13小時之間;65.9%的學生表示利用英語學科平臺的時間在每週3小時以下。

由此可見,學生對於如何使用英語學科平臺的操作流程不太熟練,容易導致學生在利用該平臺學習的時候產生一定的困難,這也是導致超過半數的學生平時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聽力學習的時間比較少的原因之一。

3.210.9%的學生認爲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課後聽力學習感覺很好,十分方便;60.9%的學生認爲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課後聽力學習感覺一般。不方便的原因,7.2%的學生認爲主要是在於上網的花費太大;47.1%的學生認爲是自己沒有電腦;21%的學生認爲是自己的計算機基本操作知識薄弱。

由此可見,只要是能熟練掌握英語學科平臺操作流程的學生,都認爲使用英語學科平臺進行課後聽力學習十分方便,但由於能夠熟練使用該平臺的學生太少,因此深感受益的人不多;同時也表明,由於學生受到自身經濟(需要自己花錢上網登陸學科平臺做作業),計算機基礎知識薄弱,學科平臺的限制(如內網和外網有別),語音室的開放時間限制等原因,缺乏可以自己隨時進入英語學科平臺的機會,因而覺得不方便。

其中,計算機基本操作知識薄也是弱造成學生的.使用學科平臺進行聽力學習的頻率較低的原因之一。“計算機素養中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是學習動機的主要預測因素,網絡使用經驗也是有效預測因素。學習動機中的學習態度和效價受計算機素養的影響尤爲顯著,並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爲”(陳瀟瀟、關興華,2007)。

3.3在完成聽力的電腦測試、電腦作業和期末考試機試之後,5.8%的學生知道學科平臺有檢視測試結果的功能但從不去檢視自己的測試結果;55.8%的學生知道有這個功能,偶爾也去檢視自己的測試結果。除了學科平臺的“學習計劃”,“作業系統”和“考試系統”模組可供聽力學習外,9.4%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學科平臺的其他模組也可以進行聽力學習;60.9%的學生則知道其他模組可以進行聽力學習,但完全沒有使用過。

由此可見,學生對自身的要求不夠高,對平臺測試結果的關注度不夠,學生自身也比較缺乏探索學習的能力。

3.416.7%的學生認爲在使用英語學科平臺以後,學習效率的提高十分顯著;56.5%的學生認爲沒有什麼感覺。

由此可見,只要學生能熟練掌握學科平臺的操作流程,並經常進入平臺進行聽力學習,將會感到學習效率提高得十分顯著,反之則沒有太大的感受。

3.515.9%的學生選擇網絡學科平臺的聽力資源不能下載;52.9%的學生選擇了網絡平臺不夠穩定,有時不能開啟;6.5%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原因。

由此可見,網絡學科平臺自身也有很多不足之處,讓學生覺得不便於使用,但同時也反映了學生手頭上的聽力資源不夠豐富,而自身又缺乏資料搜尋的意識,所以纔會對網絡學科平臺的聽力資源的下載提出要求。

4.結果研究分析

灕江學院英語專業一年級5個班的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以網絡學科平臺爲依託的學習之後,有一部分同學可以感覺到聽力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學生都很喜歡以網絡學科平臺爲依託的教學模式和自主學習模式。這個結論與杜慧穎(2008)的結論是一致的:“網絡學習環境滿意度的調查表明:儘管對於每個學生而言,英語網絡教學不都是最合適的,但就總體而言,學生對於網絡學習環境的滿意程度非常高。”學生對於使用學科平臺進行學習,內心還是充滿嚮往的。

4.1學習態度方面

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很端正的,認爲要想提高聽力學習效率,更好地達到聽力訓練的目的,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自覺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並且認爲教師現在提供的學習的平臺很好,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纔是關鍵。

4.2英語水平方面

有一部分學生表示,由於受自身英語水平限制,即使進入平臺後,也只是按照教師要求使用學科平臺的“學習計劃”、“作業系統”和“考試系統”模組進行聽力學習,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計劃,而對於學科平臺中其他可進行聽力訓練的模組,並沒有興趣和精力進入其中學習。杜慧穎(2008)曾在研究中提出:“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他對自身學習情況的把握就更精準,就能更積極主動地調動一切條件爲自己的學習服務。”由此可見,隨着年級的增長,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聽力水平不斷提高,對學科平臺的使用興趣將會越來越大,學科平臺使用率也將越來越高。

4.3網絡平臺方面

教師和學校應該提前就學科平臺的操作流程對學生進行集體講解或培訓,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強化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網絡資源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王志茹(2006)認爲:“無論從學生的主觀需求還是客觀需求來看,學習者培訓都是必要的,其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問題的關鍵,這一能力的形成,必須依靠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克服被動性和他控性,增強主動性和主控性,從而使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想學和會學。”

學科平臺應保持穩定,教師應很詳盡地向學生解釋在校外如何下載和安裝網絡平臺,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想進行聽力學習的時候有平臺可以使用。由於大一新生較多,很多學生上網不方便,如有可能,最好是能開放幾間語音室供學生自學使用。平臺應該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專項訓練。

4.4其他教學硬件方面

有一部分學生希望晚上機房開放,提供電腦用於做聽力作業。老師可安排給學生一到兩個晚自習的時間在聽力教室進行學習。

4.5對教師的要求方面

一部分學生希望教師可以增添更多的聽力下載資源,針對專項訓練適量佈置任務,帶有強制性,以提高效率;希望老師佈置更多的電子作業,有聽力原文、題目,以及聽力錄音,可以供學生拷貝;能夠將紙質版作業和電子版本作業相結合。

5.結語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初步瞭解了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對英語學科平臺的熟悉情況和使用情況,認爲學科平臺的使用對學生的聽力學習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並指出了教師和學生在平臺應用方面的不足之處。當然,因爲本次研究的範圍較小,取得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研究範圍,以取得更深入細緻的研究成果,其中提出的解決辦法,也有待於在以後的實踐中加以不斷的檢驗、修正和補充。

參考文獻:

[1]陳瀟瀟,關興華.計算機素養與英語學習動機對網絡英語學習行爲的影響——基於計算機和網絡英語學習動機和行爲模式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34-37.

[2]杜慧穎.學習風格與網絡英語學習環境滿意度的關係[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8,(1):16-19.

[3]陸裕婷.網絡英語學習資源應用情況調查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110-111.

[4]馬和民,吳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由華.基於網絡的英語學習新手段研究[J].語文學刊,2008,(8):143-145.

[6]王志茹.大學生網絡英語學習初始條件的實證研究[J].外語界,200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