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天人合一”與和諧社會

學問君 人氣:1.73W

摘 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共識,其合理因素顯而易見。天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和諧社會的根基,天人和諧已成爲人們普遍而美好的追求。處理好天人關係必須遵循兩條原則:天人和諧的平衡原則即人對自然要常懷敬畏之心(敬天)、仁愛之心(愛天)、順應之心(順天);協調有序的發展原則即協調發展的倫理底線是生態安全,有序發展之“序”是指從優先保護到合理開發到有限利用。

“天人合一”與和諧社會

關鍵詞:天人和諧;協調有序;和諧社會

Abstract: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had consensus on the idea of nature-human integration,because this idea is sensibl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it has become mankind’s universal and happy pursuit. To harmoniously deal with nature,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must be followed closely. Integration means that man must deal with nature with respectful,benevolent and submissive attitudes,while coordination and orderliness imply the ethical baseline of ecological security,which includes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limited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coordinated and orderly;harmonious society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天人關係問題,其中,天道是對世界的認識,人道則是對人自身的認識。而圍繞天人關係所展開的爭論(天人之辯),先秦以降綿延了幾千年。這其中,有兩條截然不同的思路: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戰國荀子首先明確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紂亡……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至人矣”(《荀子·天論》)。認爲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規律,不會因人而存亡,與人類社會的貧病災禍沒有必然的聯繫,貧富禍福是人自己造成的。唐朝劉禹錫的《天論》也強調了“天人相分”的思想。然而,“天人相分”只是一股支流,影響並不大;“天人合一”纔是中國傳統哲學最基本的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瞭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及其發展演變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先秦,發展於漢,成熟於宋。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道兩家有所不同。儒家的“天人合一”大體上是講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人性在於人心,故盡心則能知性,而人心乃“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天人合一”在孟子那裏指人性、人心以天爲本,所以天人是合一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則是講人與自然之天的合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德經》)。這裏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極的意思。“道”是最高原則,“天人合一”在老子那裏表現爲人與“道”合一。漢代大儒董仲舒明確地提出“天人之際,合二爲一”的思想。他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一道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董仲舒雖然豐富和發展了孟子的思想,但其“天人感應”學說卻也使漢代的“天人合一”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了宋明時期已很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張載,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正蒙·誠明》)。這就是說,儒家的態度是兼重天與人,天指廣大自然,人指人類社會,既要承認自然的實在性,也要肯定人生的價值,這便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