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廣西高校應用人力資源會計覈算與企業相比之異同論文

學問君 人氣:8.34K

摘要: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現代化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活動發生了顯著變化,企業在先進資訊技術軟件的應用下,財務會計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人力資源會計覈算關係着企業的經營發展質量,透過對不同計量模型的應用來實現對人力資源的價值和成本計量逐漸成爲了現代企業人資會計覈算的核心,對此本文就對現代企業人力資源會計覈算模式進行了簡單分析。

廣西高校應用人力資源會計覈算與企業相比之異同論文

關鍵詞:企業管理 人力資源 會計覈算

目前,在企業內部財務會計覈算中,傳統的核算方法已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需求,採用新的會計覈算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人力資源會計覈算模式作爲一種新的資源管理辦法,它是在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和核算基礎上的一種新的會計程序,對於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來說是有重要促進作用的。

一、人力資源會計覈算的原則

1.配比原則

對於企業來說,在實行內部管理時,尤其是對人力資源的使用中,必須要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嚴格遵循配比原則。在這種原則的要求下,企業的所有成本費用都必須有與之對應的收入做配合,並且還要在同一時期進行確認,因此,在人力資源的日常管理中,它的各項開支和長期的智力投資攤銷數額都必須要做到和其所產生的收益相關聯。

2.收益確認原則

企業在經營發展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對外活動,那麼在對外提供自身的人力資源時,就需要嚴格遵循收益確認這一基本原則。簡單來說就是在對人力資源進行提供的過程中,它所收穫的補償與人力資源賬面上的價值的差額是相對應的,都需要將其計入到本期的收益中,也可以是本期的損失中。

3.注重實質原則

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實質遠遠大於形式。在內部管理工作中,對會計進確認時,需要按照經濟的.實質來進行,不能一味的拘束於各種形式的法規檔案中,對於其中的部分人力資源,在沒有經過人才交流市場後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它所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潤已經遠遠超出了企業的正常效益額,基於這方面原因,對於企業來說,就必須要注重對其進行確認,做好會計覈算工作。

二、企業人力資源的計量

1.成本法

所謂的成本法就是透過對企業人力資源的招聘、選拔、頂崗以及福利、保險等各個方面所產生的成本費用進行單獨的計量覈算,實行人力的資本化,從而使其形成屬於人力資產的一種計量形式。在實際應用中,它又可以劃分爲三種形式,即歷史成本法、機會成本法以及重置成本法,三種方法各有各的應用條件和作用。

2.價值法

這種計量方法遵循的是折現理念,它是對人力資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對企業所產生的貢獻價值以貨幣的形式來表達的一種方法,同時將其看作爲是組織人力資本的一種價值,這樣就會導致對於人力資源價值的具體衡量準確性難以保障,因此,大多時候採取的更多是推算形式。通常情況下,這種計量方法對於未來數據的獲取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從這方面來講,相對於成本法來說,成本法對於數據的獲取會更爲方便,而且所獲得的數據資訊準確度也很高,更能反映客觀事實。

三、對於會計帳戶的設定和處理

1.人力資產帳戶

這種帳戶針對的是長期資產類帳戶而言的,它可以從整體上來反映企業的人力資產變動狀況,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按照員工的工作崗位性質和重要性來進行明細賬的設定。它主要涉及到三種明細帳戶,即人力資源原值、人力資產附帶成本以及人力資產評估增值。

2.人力資本帳戶

這種帳戶的針對對象是企業員工自身權益的帳戶,主要是對企業中員工的權益增減以及其他變動來進行的一種覈算,從其核算的內容來看,它主要涉及到的因素有人力資產的原值和評估增值部分。

3.人資財產和成本費用帳戶

這種帳戶類型屬於是損益性質的帳戶,主要是對人力資產收益性支出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的一種覈算,例如現階段企業管理中企業員工的薪酬、福利以及保險獎金等等要素,而且這種帳戶還需要保證和本期收益是相互配比的。在這種帳戶的核算執行下,企業一旦有費用發生或者是出現附帶成本攤銷時,就可以標記爲是借方,在期末階段進行結轉損益時標記爲是貸方,而且結轉之後是不存在餘額的。

4.人力資產損益帳戶

這種帳戶主要針對的是對企業員工離職時所產生的效益進行覈算的。企業員工在離職後,在企業中還與其相關的開發成本以及企業所發放的遣散資金標記爲借方,而與之相對應的貸方就是員工離職向企業所繳納的違約金等。在期末階段嗎,這個帳戶中的餘額就會轉入到本年度的利潤體系中。

總之,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對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資產作爲企業總資產體系中的關鍵部分,對於企業來說在會計報表中體現出人力資源的價值屬性就十分有必要,這也是當前時代的發展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倪亞潔.國有企業人力資源會計覈算探析[J].財會通訊(上),2014(6):74-76

[2]金巖.關於我國人力資源會計覈算及應用分析[J].中國經貿,2014(1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