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果棉間作退棉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8.83K

近年來,棉花收益逐年下降,果棉間作方式正逐步退出,需大力調整林下間作作物,有效緩解農林用地矛盾,科學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果棉間作退棉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分析論文

一、果面間作發展現狀

1.棉花

棉花是阿克蘇地區傳統優勢產業,其中果棉間作面積佔比較大,近年面積均在667千米2以上。但隨着果園樹齡的不斷增大,樹冠擴大逐步成型,進入了盛果期,部分林地已不再適宜繼續種植棉花,2012年,阿克蘇地區果棉間作面積1353千米2,到2014年已減少至667千米2。

2.林果業

阿克蘇地區林果業面積達到3000千米2,其中,種植年限在10年以下1666千米2,如此大面積的幼齡果樹爲林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發展思路

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構建新型多元化間作立體套種模式,有利於逐步消除果棉間作地塊退棉給農民帶來的不良影響,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

1.5年以上林果地,不適宜繼續間作棉花,需改種其他作物。

2.10年以上大行距林果地,根據果樹遮陰避光情況,可以套種豆類、多年生飼草等耐陰作物。

3.根據市場需求,嘗試間作市場稀缺的特色作物,發展多元化林下經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三、發展基本原則

1.優勢互補,和諧共生

科學選擇和配置林下作物,避免相剋植物混交,林下作物與果樹共生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2.遵循規律,持續發展

尊重果樹和農作物生長規律,正確處理林上和林下的關係,堅持以林上爲主,林下爲輔,林上、林下相統一,推動林果業和林下種植(養殖)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發展適合本地的林下經濟模式。

四、發展模式分析與建議

1.果麥模式

在10年以下的大行距果園中,退棉地塊以間作種植小麥爲主,果麥模式可起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作用,不但可以改良果園中土壤的`理化結構,促進果樹生長,還可以在目前耕地資源較爲緊張的情況下,較好實現“保糧”的目的。果麥間作模式中,棗麥間作模式可長期堅持,因紅棗葉片小、樹冠擴展速度慢,便於機械化操作,15年以內的棗樹都可與小麥間作套種。核桃、蘋果、香梨等大冠樹種間作小麥的園齡,最長不能超過10年。

2.果菜模式

蔬菜對土地條件要求較嚴格,要選擇在灌水條件較好的果園中間作蔬菜。春季果園間作蔬菜建議採用雙膜或拱棚覆蓋,幫助提早上市;秋季果園復播蔬菜,建議選擇後期需水量小的種類,以免造成秋季果樹二次生長。3~7年果園主要以套種果菜類蔬菜爲主,7年以上果園主要套種耐陰的葉菜。

3.果瓜模式

西甜瓜市場需求量大,且耐貯藏,對土壤和灌水條件要求不高,是果園理想的間作作物。果瓜間作應選擇7年以下的果園,不宜選擇密植果園。在西甜瓜種植品種和種植時間上,可根據市場需求和果園條件自行靈活選擇。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發展拱棚西甜瓜,與溫室育苗、大苗移栽相結合,提早上市時間。

4.果豆模式

豆科作物較耐陰,間作種植對果樹樹齡範圍要求較寬,不僅可以在幼齡林下套種,也可在鬱閉的中齡樹間種植,是很好的綠肥作物。另外,豆類的用途廣泛,且便於貯藏,市場銷售前景好。

5.果草模式

大力發展飼草種植規模,爲畜牧業提供優質牧草飼料,既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林果業的增效,從而有效解決農區畜牧業春夏季飼料短缺和10年以上果園耕作困難的問題。

6.果禽模式

在林下種植牧草,果園周邊圍欄,養殖雞、鴨、鵝等家禽,樹木可遮蔭,還是天然氧吧,自然通風降溫,有利於家禽良好防疫,並與林木形成生物循環鏈。在果園發展養殖,省時省料、投資少,禽類糞便還可爲果樹提供肥料營養,在果園生長的禽產品市場銷路好、價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