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新區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6W

一、國家級高新區整體經濟發展狀況

高新區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論文

目前,我國有國家級高新區113個。爲便於從整體上把握113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對重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有大致的瞭解,需要對這113個國家級高新區進行分類,而聚類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對各高新區進行聚類分析,瞭解其整體發展狀況。根據國內外研究高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權威的指標體系,選取高新區企業數、年末從業人員、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上繳稅、淨利潤、出口總額等7個指標,利用聚類分析法對這113個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類,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發展突出的是中關村和上海張江高新區,發展好的是西安、武漢等7個高新區,發展良好的是無錫、蘇州等15個高新區,重慶高新區屬於發展較好的高新區,但在中西部各高新區中綜合實力較強。

二、重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爲了進一步分析重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找出其在全國11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所處的位置,根據上述所選7個指標作進一步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比較客觀的多元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在儘可能保留原有數據所含資訊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的問題簡化爲少數指標問題,達到簡潔明瞭地揭示變量間關係的目的。本文利用SPSS軟件採用因子分析法對113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其中,因子1是和各高新區企業經濟規模有關的綜合因子,因子2是和各高新區企業效益有關的綜合因子。從表2可以看出,重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在11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綜合排名31名,雖然與中關村、上海張江、西安、成都等高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觀因素,如中關村、上海張江有政治、經濟上的優勢,西安、成都有地理區域上的優勢。所以,重慶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還是較好的。把聚類分析結果和因子分析結果相比較發現,各高新區在排名上發生了細微變化,但是各高新區的發展狀況所屬類別是相同的,這兩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各高新區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度量,明確了重慶高新區在全國11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所處的位置。

三、重慶高新區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

爲了找出重慶高新區相對其它高新區的優劣勢,分析重慶高新區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水平,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和因子分析排名結果,從113個高新區中抽取了20個與重慶高新區具有可比性且發展較好的高新區,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各高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作進一步分析:

(1)企業平均經濟規模,工業總產值/企業數;

(2)人均工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

(3)企業生產效益,上繳稅/工業總產值;

(4)園區國際競爭能力,出口總額/工業總產值;

(5)創新型企業技術轉化能力,畢業企業數/在孵企業數。爲了便於比較,對各值採取無量綱化處理。考慮到以上5個指標越大越好,採用以下公式進行處理:Zij=yij/yjmax,式中yij表示第i個高新區的第j個指標,yjmax表示所有高新區(113個)中第j個指標中的最大值,Zij表示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後的第i個高新區在第j個指標上的值。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看出,重慶高新區除了在技術轉化能力方面較強外,園區國際競爭能力尚可,在平均經濟規模、人均工業總產值和生產效益等方面都較弱。因此,重慶高新區在這三個方面還應該做出相應的努力。

四、結論及建議

1.結論

重慶高新區建區以來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在113個國家級高新區發展較好。就中西部地區來說,重慶高新區的綜合實力落後於成都、西安等高新區。從表3中不難看出,重慶高新區在技術轉化能力方面較強,國際競爭能力處於中等水平,在企業平均經濟規模、人均工業總產值、企業生產效益等方面都較弱,尤其是企業平均經濟規模和企業生產效益差距較大。

2.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構建產業羣,形成產業鏈

高新技術產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關產業體系的形成。重慶高新區企業平均經濟規模較差,存在着“有企業無產業”和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因此,重慶高新應以構建產業羣、形成產業鏈爲目標,結合已有產業佈局,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選擇最具有優勢的產業集羣加以重點發展,建立起上中下游關聯密切的產業鏈。

(2)轉變發展觀念,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重新認識高新區的定位和職能,切實轉變發展觀念。不能單純以GDP增長速度和招商引資數量來考覈園區管理者的政績,應該更加重視產業配套要素及配套企業的聚集,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和產業競爭力的培育。應把更多精力投入環境產業發展,把重點放在建立鼓勵創新的機制、規範競爭秩序、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上。

(3)改善軟硬環境,提升服務水平

搭建適合高新產業發展需求的公共平臺,爲各類高新企業發展的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支援,特別是要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將國家對小型微型企業在稅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