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初探

學問君 人氣:1.45W
中學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初探

論文關鍵詞:境界 情感 聯想
  論文摘要: 我國是詩的國度,古今優秀詩詞浩如煙海,它積澱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族情感。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體驗,是人類精神園地裏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讓我們透過品讀詩詞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於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探求思索,促進學習成功。中學語文透過詩詞教學,可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麼,如何學習古詩詞的呢?下面談談自己在詩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發掘詩歌的境界
   錢理羣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於偏於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着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繫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1.從形象入手,着眼於詩中描寫的客觀物象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從形象人手,抓住詩詞所表現的客觀物象,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畫面.從而能在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內容。如崔顥的著名七律《黃鶴樓》,教師可以問學生: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詩包含了幾方面的內容?詩的前四句出現了三個“黃鶴”,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渺不可知的感覺.黃鶴象徵了歷史,前四句爲詩人抒懷古之幽情。而白雲貫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漢陽樹.北面是鸚鵡洲,家鄉在哪裏?只有一片煙波浩蕩而已。黃鶴爲虛景,漢陽樹、鸚鵡洲爲實景,在虛虛實實之中,詩人不露痕跡地把思鄉、懷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抓住這幾個飽含詩人情感的物象,全詩就較易理解了。
   2.由直覺到聯想。擴充詩的境界
   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詩的境界進行橫向擴展。由於語文知識的積累,中學生已逐步形成對語文的感悟能力。初讀詩詞,學生可憑語感覺察詩詞中所表達的主要情緒,透過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表象,但這一表象是單調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聯想及想象,在簡單的畫面上添加,從單線條到多線條,從黑白到彩色,從簡到繁,使之成爲波瀾壯闊的畫卷,詩詞的境界無形之中就被擴大了。
   二、感悟詩歌的情感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曾說:“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爲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可見.古詩詞的最主要特點是抒情性。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掃除詩詞的字詞障礙後,應注重對情感的體味。
   1.透過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詩詞爲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雋永,留存了大片空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讓讀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從詩詞描寫的物境中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蘇軾《惠崇(春江晚景)》,這是一幅題畫詩。在教師簡要分析後,學生腦海中很容易產生一幅畫面:竹林外綻放着三兩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幾隻鴨子在自由地嬉戲。教師再進一步分析:爲什麼只描摹三兩枝桃花?這裏的“暖”字型現了什麼?學生在細細揣摩詞句後會發現這幅畫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兩枝。似蜻蜓點水.卻將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畫家是無法表現的.而蘇軾卻以鴨子示水暖,那一個“暖”字帶給人的是春機的盎然,將蘇軾由惠崇的畫得到的感受再傳給讀者。此時讀者眼前浮觀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畫,而是蘇軾筆下的動態畫,感受到的是蘇軾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對自然的熱愛和敏感。教師引導學生擺脫文字的桎梏,得到豐富的意趣。
   2.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
   古詩詞教學應變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因爲文學具有不確定性.由於讀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對於作品的內涵,不同的讀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學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進一步加強,當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時。哪怕是幼稚的,也應給予鼓勵和支援,讓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教學氣氛被激活後.學生的思維也更易活躍。當然,教師在討論中的“嚮導”地位也不可忽視。一般而言,教師講授的詩意是最合理的,透過對多種解釋的比較,可使廣大學生形成清晰的判斷,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三、啓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字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啓發學生透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着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象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