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古詩詞鑑賞教學中的“一離三合”

學問君 人氣:3.27W
畢業論文


 ; ; ; 古詩詞鑑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爲要使古詩詞鑑賞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須注意“1離3合”。
 ; ; ; 1、感性體悟與理性評論的適度分離
 ; ; ; 鑑賞包括對審美對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判,教學應該以前兩者爲主。筆者認爲,急於作出理性的評論是詩詞鑑賞的大忌。詩詞鑑賞的最終目的不是應考,而是使學生在這1過程中獲得審美感受。教師應當以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爲目的,而非讓他們寫出漂亮的評論,更非提供現成的結論。假如把古詩詞比喻成1棵樹,那麼詩詞鑑賞的任務並不是分辨這棵樹屬於什麼科什麼目,也不是估算這棵樹是適合做樑還是做椽子,也不是看這棵樹哪裏長得茂盛,哪裏樹葉少,各自是什麼原因,而僅僅是眼睛看着樹,心裏想着樹,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氣勢,爲他傾倒,爲他喝彩。如果面對古詩詞,1上來就想着詩詞用了什麼樣的手法,語言如何,該如何評價,跳過了審美過程,表面看起來“鑑賞能力”很強,實際上卻是1種悲哀。
 ; ; ; 當然詩詞鑑賞也離不開理性評論,這是檢驗1個人鑑賞水平以及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面向考試的要求。我們不是爲了應試而進行語文教學,但也沒有必要諱言乃至刻意避開理性評論,避開應試。只是不要急於評論,不能跳過審美過程。詩詞鑑賞的理性評論技巧性很強,有1些專門的術語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強。可以說,只要學生對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本身有着正確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體悟的基礎上寫出理性的評論並非難事。教師也應該在古詩詞鑑賞教學的最後1環引導學生形成理性評論的文字。但是課程的定位要準確,不能讓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課堂教學。
 ; ; ; 個人認爲解決的方法在於兩者適度的分離。課堂的鑑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沉浸在詩詞的美感中,不要心心念念地想着作出評論。理性評論可以放在感性體悟之後,在課堂的時間安排上可以放到最後,或者乾脆用專門的時間進行應試訓練。
 ; ; ; 2、教師與學生的密切配合
 ; ; ; 教師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學生是詩詞鑑賞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鑑賞的過程,而非替學生鑑賞。如果1堂古詩詞鑑賞課,教師自己講得投入,學生卻無動於衷,乃至教師越俎代庖幫學生總結1下,把最終的理性評論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背熟了應試,這樣的課無疑是失敗的。
 ; ; ; 教師在古詩詞鑑賞教學中擔負着重任。筆者認爲,對於古詩詞鑑賞,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 ; ; 首先,知識儲備要紮實。
 ; ; ; 教師應提供或指導學生自己瞭解相關背景,對文字本身的歷代主要註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論有的流派認爲,作品1旦問世就具備了自己獨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並非作品所能表達出的'唯1意蘊。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特別強調追尋作者的本意。《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知人論世”的理論,這是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觀念,時至今日也仍是評論文學作品的重要原則。例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如果不補充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進言被降職之事,以及燕昭王黃金臺的典故,詩中的感情就缺乏憑藉,學生對詩歌中洋溢着的悲憤之情也將難以感受。再如,講《古詩十九首》中的詩篇,就該補充漢代的時代背景,士子遠遊的現象,以及漢代文人的生命意識。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對詩歌內蘊理解到位。
 ; ; ; 筆者以爲,中學時期的古詩詞鑑賞教學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對於詩詞,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鮮的解釋,而應先理解已成定論的解釋,或者是幾種被學界認可的解釋。教師對詩詞主旨、字句意義的解釋應該有所憑據,不能憑自己想象和理解隨意解釋。這種憑據,應當來自歷代典範註疏。1個沒有看過詩詞的歷代相關注釋就走上講臺的教師,恐怕不該有太多自信。
 ; ; ; 其次,教師還必須具備打通詩內詩外各種知識的能力。中國詩歌的題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比如悲秋,教師必須講清楚古人對於秋天的特殊情懷,才能讓今天的學生真正明白1首表達“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的詩或詞。再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講“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時,筆者補充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古詩十九首》中“4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的詩句,范仲淹《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句子,又聯繫了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詞,讓學生體會沉澱在“草”這1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於文學的積澱,這個意象已經不僅僅是植物學意義上的1種存在,而是承載着思鄉懷人等感情的文學意義上的1種存在。
 ; ; ; 最後,教師本身應該進入審美情境,對詩歌有自己的共鳴和體悟。道理很簡單,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陶醉於詩中,如何使學生進入審美情境?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被詩詞感動,如何奢望學生能被感動?
 ; ; ; 另外,教師引導鑑賞的語言必須有感染力。公事公辦式的面孔,乾巴巴的理論,這是學生不願看到聽到的。這1點無需多說。
 ; ; ; 3、朗讀與靜思的結合
 ; ; ; 古詩詞的美感1部分來自它的語言形式。雖然由於語言的演變,押韻對仗等形式上的特點產生的美感已經大大削弱,但是直到現在,這種形式美還是我們審美愉悅的重要來源。朗讀是體會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朗讀,可以選擇請同學朗讀,也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音頻乃至視頻檔案。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基本上是4句1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手法,層層聯想,環環相扣,從而形成了迴環婉轉的旋律,搖曳無窮,情致宛然。比如其中的幾句:“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2曲,垂手明如玉。”每兩句的開頭意象即是前1句的結尾意象,在讀的時候只要注意,就能讀出迴環往復之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其中妙趣。
 ; ; ; 但是僅僅有朗讀還不夠。古詩詞要讀進去,讀出味道來,還要有比較強的想象力再現詩詞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師可以用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靜心體會。例如晏殊《浣溪沙》這首詞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體可感,再現的難度比較小。在體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請大家現在靜下心來,去除雜念。好,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請大家心裏開始想象在小園中徘徊,小路上鋪着落花,路邊的花兒只剩殘枝,擡頭,又看見燕子飛過,忽然覺得似曾相識,去年的春天,不也是這樣嗎?”告訴學生想象得越細緻越好,甚至可以請同學說說各自想象的落花都是什麼花。然後讓同學們回答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心頭涌上的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假如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每個同學寫幾句現代詩,描述自己的這種感覺。
 ; ; ; 但是要注意,靜思的方法固然好,分寸掌握不好,學生不肯配合,就會變成鬧劇,這需要教師有控制課堂氛圍的能力。
 ; ; ; 4、詩歌意境與生活情境的結合
 ; ; ; 古詩詞的魅力和生命力在於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直達我心,觸動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嘆。不能引起共鳴的詩歌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當生活中出現某個場景,突然間古人的1句詩涌上心頭時,學生纔會感覺此情此景箇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寫盡,這時他纔會真正明白古詩詞的妙處,由此產生對古詩詞強烈的興趣。
 ; ; ; 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這1點,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生活情境,從各自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相似的景特別是相似的情,在共鳴中加深對詩作的理解。比如筆者曾在課堂上講自己有1天傍晚在鄉村幹農活時,偶爾擡頭髮現夕陽灑金,山谷肅立,1下子捕捉到了王禹偁《村行》“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的詩意。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事例。當然在對具體某1首詩詞進行鑑賞時,教師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從記憶倉庫中提取1些畫面,與詩詞產生共鳴。再現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現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強烈,所以這樣產生的美感,要超過單純設身處地對詩歌意境的再現。
 ; ; ; 詩歌鑑賞教學的方法很多,教師各自有各自的經驗和心得,以上只是1管之見。愚以爲,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讓古詩詞鑑賞真正成爲美的享受,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那就是成功的古詩詞鑑賞教學。
畢業論文 論文網

古詩詞鑑賞教學中的“一離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