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對外貿易和物流的共同發展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W

本文透過各種數據和資料說明對外貿易和物流之間的關係,闡明在我國,物流和對外貿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中國對外貿易和物流的共同發展研究論文

在我國,伴隨着對外貿易經濟的繁榮,物流得以不斷完善。作爲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經濟往來的橋樑,物流與貿易共同構成了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以下將從二者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分析,闡明物流和對外貿易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

1. 對外貿易的發展階段和特點

1.1 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上升

自1981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就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此期間還可以將對外貿易的發展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年以前,進出口總額剛剛突破1000億,每一年的增幅很有限。

第二階段:1991年到2000年。1991年之後貿易量逐漸增加,雖然在90年代中後期發展較爲緩慢,但是總體保持上升趨勢。

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2001年是一個高速騰飛的開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剛剛突破5000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突破20000億美元。

1.2 加工貿易比重較大

從199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逐步發展開始,我國加工貿易所佔比重一直很大,大多數年份中,進出口貿易總額接近一半是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包括兩個部分: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指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必要時提供設備,由中方按對方的要求進行加工裝配,成品交對方銷售,中方收取工繳費,對方提供的作價設備價款,中方用工繳費償還的交易形式。“進料加工貿易”指中方用外匯購買進口的原料、材料、輔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後再外銷出口的交易形式。

加工貿易的特點就在於雖然生產加工的過程在國內,但是原材料與成品或者半成品需要依靠物流進出國門。相對於其他的貿易形式,加工貿易更依賴於物流的效率。加工貿易是隨着跨國公司在全球合理化利用資源發展起來,因此我國的`加工貿易屬於跨國公司供應鏈的一個環節。此環節的執行關鍵是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和在最準確的時點獲得原材料,高質高效的完成生產,並及時準確的交付貨物。由此可見,商品流通的快速高效和及時準確對加工貿易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的物流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國能否更有效的接入這條價值鏈,並爭取更多的利益。

2. 對外貿易與物流的共同發展

2.1 對外貿易與國內物流

(一)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歷史大體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這個時期,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企業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流通企業的採購與銷售、倉儲、運輸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是在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企業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沒有物流的概念,更沒有系統管理物流活動的理論和機制。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十一界三中全會以後,隨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國內商品流通和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物流開始得到重視。1979年3月,中國物資經濟學會籌備組成立, 開始與國外的物流團體進行聯繫和學習交流。同年6月,中國物資工作者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並首次專門對日本的物流進行考察。同年10月,凝聚了近2000名物資工作者智慧的《國外重視物流研究》的學術報告, 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介紹了國外物流現狀,物流的相關知識從此在廣大的物資管理行業中流傳開來。1980年3月,中國物資經濟學會成立,開始大規模地對外物流交流研討,該學會推動了中國物流發展。自此,我國開始接觸物流及其相關理念。

應該承認,自70年代末開始,我國對物流的探索和研究從未間斷過。當時國家物資部和國家體改委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進行了以發展配送製爲重點的物資流通綜合改革試點。但是,在此期間國內物資短期,國有企業改革仍處於“搞活”階段,之後甚至連配送試點也成了名存實亡的概念。因此,當時還不可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物流在當時並未深入地發展起來。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我國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外合資企業,爲提高競爭力不斷提出新的物流需求,物流也隨之走向專業化發展道路。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在東南沿海一些改革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城市悄然興起。這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受益於一些成功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作,在貿易的過程中我國逐步引入先進的物流理念。例如寶潔、 IBM引進國外己較爲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並在國內創造了一個第三方物流運作的平臺。1994年,我國第一個由民間資本創建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寶供物流公司”在廣州成立,併成功地承擔起美國寶潔公司產品在中國大陸的分銷,從而爲國內物流的大規模興起提供了樣板和模式,使我國第三方物流公司從對物流的陌生走向熟悉,並走上了自己探索的道路。自此,我國的現代物流從廣州興起,逐步向中西部推進並蔓延引起全國熱潮。一系列變革隨即從製造業生產物流開始,接着是連鎖業物流、家電物流、日用化工業物流、汽車物流, 等等。爲適應市場變化,傳統的運輸、儲運、貨代及批發貿易企業等轉變成爲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由提供單-N務向多功能轉變,由國內市場向全球發展。不僅如此,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投資建設了自己的現代化倉庫、集裝箱貨場,啓用ERP軟件、GPS衛星定位系統等,爲發展現代物流提供設施、技術和資訊保障。同時,民營以及外資企業也開始進入物流市場。1999年11月,國家經貿委、世界銀行舉辦的“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之後,全國上下開始將發展物流業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中來。從90年代初至今,我國的物流產業蓬勃發展,成爲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

2.2 物流專業化爲對外貿易提供便利

專業化的物流公司具備強大的網絡資源和資訊系統,運用現代物流理念,爲進出口企業提供整體的物流解決方案,推進與客戶的供應鏈銜接,幫助和協助進出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創造價值、贏得先機。因此,專業化物流公司的快速發展必然爲對外貿易提供便利,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

90年代初期至今,我國第三方物流迅速成長。特別是“十五”期間,專業化物流產業地位得以初步形成。中遠、中海、中外運、中郵、中鐵、中儲等傳統大型國有物流企業,都在“十五”期間進行改制重組,加快向現代物流轉型步伐。與此同時,寶供、男方、大田、宅急送、遠成等民營物流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以2006爲例,第三方物流企業主營業務規模平均增幅在20%左右。《在2006年中國最具競爭力50強物流企業排序》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有4 家。物流類上市公司表現優異,季漲幅平均值12.63%。其中,上港集團、中集集團、中遠航運的季度增幅都超過50%。同時,民營物流企業,如山東海豐、上海遠成和深圳順豐,年營業收入均超過30億的規模。2007年前50名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共達4178億元,比2006年前50名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099億元增長35%。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成長速度快,實力大幅度提高,爲更多的進出口企業帶來便利,拓展利潤空間,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