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影視與民俗文化傳播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4W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種根植於悠久歷史中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它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對而言,影視誕生至今已逾百年,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以不同文化的民俗作爲創作的題材,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後創造出萬千風貌的作品。隨着大衆傳媒的飛速發展,影視作品也離不開對民俗的展現,民俗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影視藝術的發展,民俗文化同影視的結合勢必會對推動其自身的傳播,也讓民俗文化在歷史變遷中得以傳承發展。

影視與民俗文化傳播探討論文

關鍵詞: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傳播;文化傳承

一、當代影視與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傳統意義上的“民俗文化,是指溝通民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間社區的和集體的人羣意願、並主要透過人作爲載體進行世代相沿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①民俗學的未來發展趨勢與命題,是近幾年來我國民俗學界的熱門話題。仲富蘭在《中國民俗文化導論》一書中指出中國民俗學存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缺陷:1.理論準備不足。2.肇始於文學卻未跨出文學的視野,民間文藝的研究取代了民俗學的研究。3.很長一段時間裏,民俗學長期受冷落,又受到前蘇聯民俗學體系的影響而停滯了發展腳步。4.從世界範圍民俗學理論產生的背景看,中國傳統民俗學的研究主體和客體各個層次都顯得捉襟見肘。由此可見,當代影視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特點。影視作品作爲一種傳播載體以更好地讓民俗文化以藝術化的形式傳播。民俗已不再是簡單的擺設和附庸,而是成爲影片的敘事主體,這也是各類影片風格形成的關鍵所在。(一)影視與民俗文化概況正如民俗學家鍾敬文所說:“哪裏有人羣,哪裏就有社會生活,因此哪裏就有相應的社會風俗。”影視作品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民俗文化是影視藝術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在中外影視史上,有許多極具特色的民俗化電影和電視劇,在汲取民俗文藝或取材於民間故事進行再現創造。1.民俗文化傳承與影視因爲受到我國源遠流長的俠義道精神的影響,很多優秀的經典的聞名世界的武俠電影就這樣誕生並傳播開來。香港武俠電影尤爲突出,武俠電影中的俠客要拜師學藝歷盡艱辛,最終正義戰勝邪惡,也表達出中國自古以來追求的邪不勝正。傳統文化顯然爲武俠情結的導演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與文化基礎。道家的清靜無爲、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教的貪慾觀和處世觀被各種題材的電影取之爲己用。例如“少林寺”題材的電影就很好地詮釋了佛教思想。李小龍的《精武門》、成龍的《尖峯時刻》系列電影也將中國武俠電影帶進了好萊塢,這一系列中國武俠電影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向世界推廣,既傳播了中國功夫印象,也引發了全球的功夫熱潮。2.民間習俗文化與影視民間故事歷經千百年的時間跨越和千山萬水的空間阻隔,可以代代相傳下來,其實取決於每一代人對影視特點與文化基因的不斷汲取,這樣才能時刻讓民間文化的故事傳承得到反覆的更新與儲存。這樣的敘事內容裏很多都包含了當時普通百姓對於這個社會整體的看法與一般的認識。而在這樣的故事裏也會有忠奸對立、善惡分明的明顯區別和對比,比如清官海瑞、忠君愛國的岳飛的故事。所以也纔有《劉羅鍋》、《李衛當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一系列影視作品的出現。3.民俗化的影視與影視中的民俗這種科學堅持將“民俗電影”理解成簡易版的“民俗學影視”,它認爲影視民俗只會是由想象產生,作爲依附存在於影視作品裏,這是一種被創造者改版後的模仿表演。透過這些著作與論調,可以得知民俗意向同影視文化結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創造性地表現民俗文化已成爲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大衆對於這種文化的認同與參與也表現了民俗基本的娛樂性。(二)文化發展中的難題1.單一的'轉化有絕大多數的民俗文化正在以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存在,屬於無形的文化資產,比如“觀燈節”、“廟會”這樣的以傳統信仰主導的民俗活動,由於科技手段的侷限性與對於文化理解的誤差,我們很難透過影視圖像去記錄所有的資訊,而是單一的去轉化和複製資訊。2.缺乏關注空間,忽視繼承發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現代大衆傳媒的發展爲民俗文化的影視傳播鋪平了道路,但同時也對文化本身產生了衝擊。影視中大多數的圖像和技術處理蓋過了文化本身的關注,商業性的影視傳播更注重效益,或止於視覺衝擊的表面現象,僅僅是一種帶有功利的再現。

二、民俗文化與影視的相互作用

民俗文化爲什麼可以一步步走向電影世界,電影又爲什麼總喜歡將民俗特色帶進銀屏世界?從影視與民俗文化的特點來說,兩者在文化形式、文化內涵與構建上存在統一性,這爲它們的充分結合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一)民俗結合影視有前提條件

在影視作品中,動畫與聲音、場景與背景、演員和導演這些要素都脫離不了民俗對他們的制約。②第一,一切影視之中的個體,諸如導演、演員此類本身就是民俗的產物,他們共同生長在民俗特點的環境中,接受民俗的教化,培養着民俗文化的思維,繼承發揚着民俗特色的細胞,在他們表達自我、創造作品的這個階段一定會裹挾着民俗化的土壤,他們的影視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刻上了民俗文化的標記。再者,影視作品裏會存在大量的民俗文字內容。編劇的創作離開不了尋常生活。除了少量的忽略背景、脫離日常生活的影視作品之外,無一例外地帶上了民俗文化的特點題材。

(二)民俗文化可以推動影視發展

帶有民族特色的影視作品總能將一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推向世界,正因如此,民俗特色也將中國影視帶出了國門,走向世界。這得益於民俗文化自身蘊含的無限魅力。因而民俗也成爲了反映不同文化間差異的手段。把特殊的民俗現象帶進影視作品,自然也給予了影視作品特別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說,對於除此之外的其他民俗觀察者而言,這樣一部影視便有了一種異國風情。民俗所代表的羣體、威嚴、傳統與現代社會裏個體、自由、創新形成了一一對應的矛盾關係,繼而產生的民俗文化的矛盾糾葛也正好爲影視作品的另類情節創造提供了開啟腦洞的思路與空間。

(三)影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影響

從現有的理論成果來看,影視作品同民俗文化的結合已經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在這個形勢下,民俗同影視的結合創造出了生存的可能。其不單單是爲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條渠道,也爲民俗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基礎。影視中將民俗帶入的形式有很多,而絕大多數是民俗文化爲影視服務,襯托出主要表達內容與主角的特點,提供一個背景與環境,例如《霸王別姬》是在調動觀衆的民俗文化心理去推進敘事線索和矛盾,又如《紅河谷》則是利用民俗文化的場景特點渲染出大故事框架下個人命運的迥乎不同,再有《大紅燈籠高高掛》、《活着》這樣的影片則是給大衆帶來了一場民俗文化盛宴的奇觀。然而以上種種都是爲了襯托影視而單一地加入民俗元素,這也就印證了在民俗文化與影視的博弈中,前者始終處於不利的地位。

三、民俗文化形態對影視的多元呈現

民俗文化在影視中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就是以不同民俗形態爲主題的影視作品呈現,例如飲食文化、上面提到過的功夫文化、節日文化、民族文化等等。

(一)春節文化帶動經典賀歲喜劇電影

逢臨中國傳統春節元宵時,國內一批經典的喜劇賀歲電影會出現在大衆視野之中。這樣一批影視作品抓住了受衆在忙碌奔波後需要輕鬆愉悅的觀影心態,賀歲喜劇片利用這一心理需求使得影片同大環境下的節日慶典與歡樂團圓的氛圍和諧共生,讓觀衆在捧腹大笑之餘享受節日的喜樂。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成爲了中國第一批內地賀歲影視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1997年上映後大獲成功,從此馮小剛的商業喜劇和碎片已然成爲了影視圈的標杆,他的電影中將老北京的大院,人們生活的節奏同廣大觀衆的真實生活世界聯繫在了一起,用民俗元素與商業電影製作撞出了火花。

(二)少數民族特色民俗給予影視作品新內容

中國作爲一個多民族大國,少數民族以其不同的聚居方式、生活差異、傳統文化也形成了不同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與此同時,一批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作品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這類作品中魅力十足的少數民族地域風情與文化特色充實了影視作品敘事的豐滿程度。如中國首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內蒙春光》裏用“套馬”展現了草原上壯觀的策馬畫面,特色的民俗文化爲少數民族影視作品注入了生命,它們透過影視語言展示了祖國少數民族人們昂揚向上的生活狀態和無比富饒的文化土壤。

四、小結

影像和影視作品一樣,作爲一個新興的傳播媒介平臺,具有傳承發揚和傳播文化的任務與責任。民俗是人類社會傳統文化的遺留精華,孕育了現代影視藝術的誕生。所以,要透過民俗元素在影視作品當中運用的種種現象來探討民族文化在其中的呈現和傳播,即道德倫理、世界觀、價值觀、思維結構模式、審美情趣等能傳承和保留的非物質文化的主要作用。影視影像中呈現的民俗文化不單單呈現了獨特的風景、塑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深化了民族主題、在更大程度上傳播繼承了民族文化,讓普羅大衆在觀看這些作品過程中得到不同的審美體驗。民俗文化以其多元形態將影視作品呈現給大衆,而影視作品也成爲了傳承民俗文化的紐帶和載體,利用大衆傳播的優勢爲民俗文化開闢了一條道路。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可忽略民俗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從屬地位,更應當強調作爲民俗文化寶貴遺產的多層保護,要保留民族文化的靈魂和生命力,充分發揮並利用大衆傳媒平臺的力量,從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去開展文化傳播與傳承活動,從影視文化中更好地發掘民俗文化的力量。如此,影視作品與民俗文化得以相互成就,互相影響。民俗文化將以另一種形式在影視作品中傳承下去。